..續本文上一頁或欺騙性的手段,或憑盲目的感情。這種信仰,只能服從,不允許懷疑,不允許自由選擇,同時這種信仰對信衆的要求是越愚越好,只有信衆愚昧無知,不具備獨立的人格,才能維護其信仰。
佛教的信仰與此完全相反,是建立在正確的基礎認識上的,經過智慧抉擇、分辨,確認其可靠性和崇高價值的信仰。佛教的正信在《致國王書》中龍樹大師提出非"四驅動"信仰,"四驅動"是貪欲驅動、憤恨驅動、愚昧驅動、恐懼驅動。"驅動"就是驅使其信仰或放棄信仰。貪欲驅動就是由貪心驅使其信仰,在貪欲使其失去理智時放棄信仰;憤恨驅動就是爲了戰勝或者報複某個人、某種勢力而決定信仰,或者放棄信仰;愚昧驅動就是因愚昧無知而信仰或者放棄信仰;恐懼驅動就是因恐懼心理或者怕某種勢力人出于不得已的信仰或者被迫放棄信仰。總之,凡是受貪、恨、無知、恐懼、感情影響的信仰都不是佛法提倡的"正信"。
正信要具備叁個條件。第一是純潔性,就是說"正信"是純潔的心靈中産生的崇敬的感情。第二是不疑性,就是在確認其正確可靠性的基礎上所産生的不懷疑、不動搖的堅定信仰。第叁是向往性,就是在確認其信仰對象崇高向上價值的基礎上所産生的羨慕、向往和追求的心理。從這正信的叁個特點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佛法提倡的信仰,是自始至終離不開智慧理性的信仰。當然信仰也需要有誠摯的、熱烈的、深刻的、崇高的感情,正是這種崇高的感情才驅使你全身心地投入自己信仰的事業,義無反顧地做出奉獻和犧牲。這種堅定深刻的信仰既是諸善根本,也是一切善行的原動力,所以稱"信根"、"信力"。這種誠信會産生不可思議的奇迹,所以密法稱"誠信與戒德是産生成就的根源"。《續部經》中說:"有時鈍根信虔誠,反而速獲好成就。"這說明信根的重要性。"鈍根"是指知識素質較低、思辨能力較差的信衆。有時候鈍根人思想質樸、單純,沒有利根聰明人那樣容易受到各種知識學說的邪見偏見的影響和聰明人容易犯的"多疑病",容易獲得成就。西藏曾經有個虔誠信佛的老太婆,托行商的兒子從印度給她請個佛的舍利子。這個兒子從途中拾到一顆狗牙,冒充佛牙給母親供養。這老婆婆把狗牙當作佛牙,虔誠供奉,因信力,這顆狗牙後來發出佛光降下舍利。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說明了信念的不可思議的威力。
人們也許會說:佛法重智慧分辨,重理性,爲什麼鈍根人反而信仰虔誠,得成就快呢?
知識理論的正確性、合理性需要分辨,但前人驗證過的知識,對使用知識的人來說,不必要,也不可能樣樣要自己來重新驗證。如果那樣做,反而浪費時間和精力。在一般情況下所學的法,有《經》、《續》和著名佛法大師《疏論》根據,傳法人的學問、德性被證明可以信賴的,具有講授和實修的可靠傳承者,就可以相信。因此鈍根人如果遇到良師益友,得到公認的正法,老老實實、認認真真地修持,反而比那些半信半疑、思想汙染較深的有學問的人,更有獲得好成就的希望。因爲一般的利根學人,因其見聞廣,大腦就像一個雜貨鋪,叁教九流的貨色樣樣都有,思想意識的白紙上塗滿了亂七八糟的顔色。這種人如果沒有特殊的因緣和慧眼,在思想意識裏很難形成純潔的、色調鮮明的信仰畫面。這就是信仰堅定專一的鈍根人有時比那些見多識廣的利根學人反而成就快的原因所在。現在學佛的人多如牛毛,但獲得高成就的稀若晨星,究其根源,德性不足是其主要原因。在諸德性中,"信德"不足是最根本的原因。在未信之前,應慎重抉擇,不可輕信、亂信;既然生信之後,就不可叁心二意,一定要專一和堅定。佛陀曾對弟子說:"生命可以失去,但戒行不可失去。"又說:"戒行可以放棄,信念不能放棄。"可見信念比什麼都重要。
(二)智慧爲生佛之母、解脫之門。
《般若經》稱爲"佛母經",彌勒菩薩的《現觀莊嚴論》稱智慧爲聲聞、緣覺、菩薩、佛陀的"生母"。《般若經》稱智慧爲"不二解脫法門","叁寶"中的真正的"法寶"指的是"智慧"。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佛教如何重視智慧。
"智慧"從本質上分兩種:一種是分別智,也稱"世間智慧"、"假智慧";一種是無分別智慧,也稱"超世智慧"、"真智慧"。"分別智"是指以語詞和抽象概念爲對象的非直觀性的智慧。因爲人腦中形成的任何事物形象都是模糊不清的,都是支離破碎的,不像用眼睛現觀事物那樣完整、具體、真實,人腦中想到的"人"不是真人,是想象的"人",所以把這類世間智稱作"假智"。無分別的智慧,如視覺等五官感覺和"夢境"似的直觀直覺,這種智慧不借助語詞和分析推理,故無分別見道以上定中智是無分別現觀智,定後智是有分別世間智。關于這兩類智慧的定義、分類、作用這裏不做詳細介紹。這裏想說說開發智慧和利用智慧的問題。
人的智慧有天生的和學到的兩種,如果沒有天生的"靈心",光靠學,其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就像石刀再磨也磨不出個鋒刃一樣。但光有"靈心",如果沒有後天的培養、開發,也是不行的,就像埋在地下的"明珠",永遠發不出光來。只有充分開發培養,使內因借助外因的充足條件發育成長,才能發出耀眼奪目的慧光。佛法中所說的"本具光明心"指的就是"靈根"、"靈心",即人本身的智慧"光源"或者是智慧的"基因"。這種光明心,本身沒有善惡屬性,善惡的導向都是虛妄心所引起的煩惱和行爲(業)習染的結果。在向上的善行環境中人心就會變善,在下墮的惡行環境中人心就會變惡。這就是人心的可塑性特點,這也是教育和環境對人有很大的影響外部原因。
人的先天的光明心或"慧根",就象包在岩石中的一塊美玉,如果無人發現,這塊玉永遠埋沒在岩石中,不會有任何價值。如果有人從岩石中取出這塊美玉,並經過能工巧匠雕琢成一尊玲珑剔透的佛像,這種加工的價值就會遠遠超出美玉本身的價值。這智慧的"加工"就是學習和修煉,而學佛在佛法中稱聞、思、修。
"聞"是學習佛法理論知識,包括文化和一般知識的學習,這等于"播種";"思"是知識的消化,吸收過程,是把所學的書本知識移植到自己的腦海中,變成自己的智慧的過程,這等于植物生根發芽;"修"指理論知識的反複實踐過程。無分別的真智慧,只有經過反複的實踐過程才能生出,這等于出土的小芽在適當的濕度和溫度的條件下生長成枝葉繁茂大樹的過程。一切真智慧都要經過聞思修智慧培育的過程。佛法,一切事情都講因果,從人到佛的智慧都是學習和反複實踐的結果。不學佛法而生出佛智,甚至花幾個小錢能買到"開悟",那純屬騙人的把戲,佛經中沒有這種違背因果律的胡言亂語。無論何種智慧都是學習的結果,是知識和經驗積累的結果,先天的某些超常的智慧和功能是無數前世學修的結果,是累世知識的沈積。因此,要想成爲主觀認識和客觀事物總量的外延完全重合的遍知一切的圓覺,必須經過世間和超世的學道,所謂密法的"捷徑",也是在學道上的特殊捷徑,從來沒有不學而成就善知識和無上智者。
知識無論是佛教的和普通的,對佛教來說,沒有一樣不需要的。但事物的性質、種類、形態、數量是無限的,有關各種事物知識也是無窮盡的,而人的壽命有限,掌握知識的條件有限,因此認識的覆蓋面也是非常有限的。用有限的能力掌握無限的知識,就需要掌握一些特殊的方法和特殊的知識,如邏輯推理方法、計算方法、語言表達方法等,對學習任何一種知識都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識。阿底峽尊者說:"生命短促而知識領域甚廣,自己能活多久又沒有把握,所以要如天鵝從湖水中析出乳漿那樣選擇吸收自己最需要的知識。"這就是說,學完所有的知識在一生中是做不到的,要有選擇地、有重點地學習最重要的、最需要的知識。學佛的人首先要掌握基礎理論,初學的人不能直接讀佛經,原因是:
1.佛經是佛的語錄,是因人而說,因問而答,不是系統的理論。每一部經中的說法,只是整個佛法思想體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學一經一說,很難掌握佛法的總體結構布局和總的精神實質,容易墮入有空、常斷的某一邊。
現在學佛的人中大多數都是尊一經、執一說,因"小"失"大",因"事"失"理",或說空而否定業報因緣,或重觀修而輕善德,或褒顯教而貶密法等等,其根本原因是掌握知識的深度和數量有限,在客觀上形成了可憐的偏見。不僅佛法如此,就連人世間的任何一種偏見都和時空環境與知識見解的局限性有關。龍樹所說的"破除一切見",就是說要破除所有這類偏見,才能獲得無見的正見。
2.佛經中說法,有了義和不了義之分。"了義"含義是:(1)字面含義和所說的事情一致的說法;(2)說的是普遍規律和絕對真理。"不了義"的含義是:(1)字面上所說和實際所指不一致的說法,隱含別義,指東說西的說法;(2)權宜之說,變通之說,所指是相對真理。
研究、學習佛法的人若不懂這種經典的特殊表述方法,像一般書籍那樣理解它的文辭含義,沒有一個不碰壁的。由于上述兩種原因,初學的人直接讀經,不會獲得較全面系統的知識。藏傳佛教學習佛法,不是從原著經典入手,而是從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入手,從掌握總的綱領性大論入手,不再走前人走過的彎路,不再重複前人已有定論的問題研究,在有分析、有取舍地接受曆代佛學大師的宏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向更加深入、更加精細的方向發展,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豐碩成果。藏傳佛教的正規教育製度和特殊的學習方法,對藏傳佛教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佛教是高度理性化的宗教,若不掌握《因明邏輯》、龍樹的《辯證邏輯》這樣打開佛教理法寶庫的"鑰匙",是很難深入其中的。有人說"漢傳佛教不習慣印度人那樣的推理方法",這種說法不符合事實。漢傳佛教在…
《佛法要義淺釋——向現代人介紹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