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曆史上出了很多人才,像叁論、法華、法相、華嚴諸宗的大師們都對佛法經論研究功力極深,怎可能不掌握精細的思辨方法。到了近代,漢傳佛教受了禅宗輕視經教的影響,大部分僧徒不習經論,以念佛號、敲木魚過日子。如果信念虔誠、戒行純潔,以念佛號扼製雜念、斷絕惡業,也許能轉生人道天道,或者到達修佛途中的中轉站--佛國、淨土。但因人們處在邪說(如*輪功)、偏見的重重包圍之中,若不掌握斬疑斷惑、破邪護正的佛法智慧利劍,對自己來說,無法建立正確的真正信念,對說服別人也無能爲力,解不了信衆的疑惑,破不了邪說偏見的進攻,就像別的宗教那樣只向信衆說:"佛是慈悲的,你們大家相信佛說的一切吧?阿門。"如果用這種方式布道傳教,除了那些低文化、低素質、頭腦簡單的人以外,誰也不會相信。佛法是合乎萬物本質規律、順乎天理人情之大法,對它的認識,是通過啓迪自己心中的明智和良心的辦法,絕不是發動無明感情和利用迷信的欺騙手段。不能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只能用迷信的欺騙手段宣傳其教義,這是一種十分虛弱和無力的表現。
因爲佛經是未經系統地概括整理的,因人、因問而開示解答問題的原始記錄。每一部經典都是佛在某一個時期,針對某一些弟子的具體情況,對症下藥所開的"藥方"。佛因人說法、因事說法,一種法不一定能解決另一種人思想,總是法法不同,法無定法。八萬四千法是總稱法門很多的意思。佛說法分初、中、末叁個時期,從內容上分,初期說有、說四谛是針對小機鈍根聲聞弟子;中期說空,講般若了義;末期分別"叁性",以解深密經爲代表,都是針對大機利根說的。每一部經,每一門法,只是佛法總體的一個組成部分,經、論、律叁藏和事、行、瑜伽、無上瑜伽四續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像一部有許多零部件的機器一樣,按照設計圖,有條不紊地組裝在一起,才能發揮機器的有效作用。
要搞清佛法的整體和部分的關系以及每一個部分的不同作用和它在整體中所處的地位是了義還是不了義、是真谛還是假谛、是隱含義還是顯現義、是不變原則還是變通方便之法、是針對教內說的還是針對教外之衆說的、此法的主要對象是小機鈍根衆還是大機利根菩薩、明說什麼暗指什麼等等問題非一般人的能力所能掌握。若分不清以上這些情況,直接讀某一種或者某幾部經典,就像哈蟆吃天、瞎子摸象一樣,除了執一端、生偏見之外,不會有可喜的收獲。佛教史上這類例子並不少見。
對佛法義理的正確掌握,需要具備深細廣敏智慧。"深"指達到理性的高深境界,明察法性空理;"細"指對佛法義理的分辨達到絲毫無差錯、精細入微的程度;"廣"指視野廣、見識廣,總攬全局的智慧;"敏"是指反映十分敏捷、能覺察非常細小的義理概念差別。要形成這種深細廣敏智慧,就要學習《因明》、《中觀》的分析推理方法,培養高度的思辨能力。恩格斯所稱贊的所謂"佛教徒在理性思維的高級階段上",指的就是這種高超的思辨能力。對佛法精密部分如事理二谛義、人無我和諸法無我含義的理解,運用思辨的方法,即推理分析的方法,才能達到深透准確。若用未經特殊訓練的粗疏的原始思維方式,很難准確把握佛法的高深義理。對同一個術語所代表的概念理解上的細微差別,正好就是各學派之間的思想觀點的差別。要想了解各派觀點的差別,靠查辭典解決不了問題,必須讀各家的專論專著,才會得到答案。佛法是非常深刻的學問,裏面包含的知識門類又很廣,若無經論解說傳承,像自學一般的書籍那樣靠查辭典,瞎子摸象式地瞎闖,不會有什麼結果。所以藏傳佛教不但重視修持傳承,也非常重視經論解說傳承,對那些沒有正規傳承的經典講授,視爲自己隨意的亂說而不予認可。這種嚴格的傳承製度,對保持學統的真純,防止隨心所欲地解釋經典起到了重要作用。
開發智慧的途徑如前所述是聞、思、修、多聞、多學、善思、明辨,加上反複的觀想修持,是深細廣敏智慧增長的必要條件。叁世貢唐大師曾說:"亂看書會導致心志散亂。"學佛的人在學習上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循序漸進,由淺入深,一步步地學,不能好高骛遠。
二是要從基礎理論學起,不掌握基礎理論知識,直接學習原始經典,不但要走彎路,還可能走上望文生義,分不清"二谛"、"二義"的錯誤道路。因此,要想掌握打開佛法深奧義理寶庫的鑰匙,必須學習思辨推理知識《攝類辯論學》和《因明釋量論》;要想掌握佛法的基礎知識寶藏必須學習無著寫的《阿毗達摩攝類》和世親寫的《俱舍論》;要想掌握般若波羅蜜多的殊勝義理,必須掌握彌勒菩薩的《現觀壯嚴論》和宗喀巴的《善說金殊串論》;要想掌握最高智慧性空妙義,必須學龍樹的《中道根本智慧論》(中論)和月稱的《入中論》及宗喀巴對上述二論的解釋--《根本智慧大疏》和《入中論大疏》;要想掌握佛徒四衆戒律的綜合知識,必須學習功德光的《佛律原理》及其疏論;要想掌握顯宗修持綜合理論與實踐知識,必須學習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和《略論》;要想學習密法,必須學習宗喀巴大師的《密宗道次第廣論》;要想全面了解叁乘教義和顯密教理,成爲名副其實的佛學家,必須精通以上基礎理論。一般人如果沒有學習以上諸論的條件,卻想走正道,掌握純正無瑕的佛教知識的話,必須要讀《菩提道次第廣論》或《略論》。如果沒有這樣的理論知識基礎,想正確理解佛法的殊勝妙理,並思想皈依、發心、修善修慧、步入正道,最終實現利衆利己的崇高理想,恐怕沒那麼容易。
叁是學用結合,重在"用"字。佛法義理,正確理解不容易,但結合本人的思想行爲更難。"佛法"不能挂在嘴上,要體現在行動中,因爲慈悲和智, 慧合一的實際行動,才能顯出光明佛心,達到叁級解脫目標。因此,知識固然重要,但知識和行動相比較,行動更重要。佛經中不止一處講到誦經的功德,向別人解說經義的功德。向別人解說,首先自己要理解透徹。喜饒嘉措大師曾說:"若能正確領會四句佛經,定會免墮地獄。"這是說,正確領會經義,反複思考經義比敲木魚更重要。佛經的本義是改造行動和思想觀念,念誦的目的在于時時不忘經義,堅定信念,促進思想行爲向善轉化。如果起不到這個主要作用,念經恐怕起不了多大的作用。如果學習佛法的目的純屬爲了開闊眼界、增長知識、爭取當專家學者,不進行實際修煉的話,永遠也理解不了深層的無分別智慧境界和定中不可思議境界。因此可以說,只有實修才可以理解佛法,只有通過修煉才能堅定信念。
密法還有特殊的開智增慧、增強記憶力等多種方法,聞思修再加上密法開發智慧的方法,就會大大提高智慧效能。這種深細廣敏細智慧,又爲深透理解佛法,堅定信念,指導修持,破執斷惑服務。
佛法稱"智慧"爲世界上最珍貴的"如意寶"。"叁寶"中的"法寶",歸根結底指的是"智慧"。佛從智慧中産生,故稱"智慧"爲"佛母";佛以智慧度衆,故稱智慧爲佛的"法身";法的本質是智慧,故稱智慧爲"解脫門";衆生皆有靈心(慧心),故稱智慧爲"光明心"、光明本質。只有智慧才能破除無明障,因此真智又是"道"。沒有智慧,就分不清善惡、真假、美醜,看不到事物的本性,因此智慧又是"眼睛"。從根本上講,佛心的"開發"就是智慧的開發,修煉就是增強智慧能量,破除無明覆蓋,成佛就是智慧的外延和所知對象外延的完全重合。懂得這道理,對佛教的本質是什麼的問題,自然會得到一個比較科學的答案。
第二節 叁寶原理
一、 叁寶總述
(一)“叁寶”與佛教的關系
“佛教”是佛陀的聖教。佛教是由施教的佛、所教之法、受教的衆生叁個因素組成的。“佛”是受此教、依此法得道的先知先覺,衆生是未開悟或半開悟的施教對象,法是施教的內容,包括佛陀的思想學說和覺智、善行、品德。
佛和衆生是相對的存在。佛從衆生中生,未成佛之前也是衆生,成佛要靠衆生,因爲佛體和佛的功德都是利衆行善的結果。衆生是行善的對象,如果沒有衆生,利衆的善行無法實施,利衆的功德無法圓滿。因此佛離不開衆生,衆生的聰明才智和善德良心的開發、生存條件和幸福美好生活的創造有佛的愛心和智慧的參與。佛在世的利衆形式,是以衆生自覺爲基礎的正義良心的存在和快樂向上事業的不斷創造、完善得以維護。從這個意義上講,衆生的幸福來源于佛--覺者的愛心和智慧。佛和衆生的關系不是“主子”與“奴仆”的關系,而是“已覺”和“未覺”的關系。佛存在的前提是衆生,當一切衆生脫苦得樂,大徹大悟之時,即無衆生,佛與衆生的對立關系也就消失,因此佛也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
法是道,是事物的本質規律及正確反映事物本質規律的智慧。衆生行此道成佛,佛以此道教育衆生,化度衆生。僧是進入解脫聖道的道人或聖者,是證得“見道”以上的修行衆。佛和僧伽的關系,有以下叁種類型:
1.師徒關系。如釋迦牟尼佛和衆菩薩、聲聞弟子之間的關系。
2.衆生和佛關系。如一個人在未成道以前在學道是僧,成佛進入無學道便是佛。未成道之前,聖人和凡人一律屬于“衆生”範疇。無論聲聞、緣覺、菩薩,凡開悟生出超世智慧者都是聖人。開悟是“見道”的境界,未證見道者一律稱凡人、迷衆。
3.同一關系。佛陀既是僧,也是佛,從“破”和“悟”的境界而言是“佛”;從佛的有生命、有意識的佛體而言是“僧”。如釋迦牟尼佛的破悟境界是“佛”,釋迦牟尼的五蘊之體和意識是“僧”。因此,釋迦牟尼既是“佛”,也是“僧”。“僧迦”一詞的含義是“向善衆”或“向善團體”,是個集體名稱。沙彌、比丘四人以上,方稱“僧衆”。但這不是絕對的,如前所述,佛既是“佛”又是“僧”,佛的破悟境界和慈悲智慧功德也是“法…
《佛法要義淺釋——向現代人介紹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