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主張遍知一切智慧的獲得,不是靠神靈的加持和神秘力量的暗中幫助,而是靠自己的精進(勤奮和堅持不懈的努力)和禅定之力(思想專一和高度集中),進行聞、思、修,認爲每一種知識的獲得都是學習和認識的結果。正如薩迦班智達所說的:"如果不學能成遍知者,因果之說就成了謊言。"彌勒菩薩在《莊嚴經論》中說:如果不學五明知識,大菩薩也難成遍知者。"五明"是指五類知識學科:(1)聲明--包括語法、修辭、詞彙、音韻學等;(2)包括金銀銅鐵木石等製造工藝、繪畫、雕塑、建築、音樂、舞蹈、戲劇、詩歌以及天文曆算等;(3)醫方明--醫學、營養學;(4)因明--邏輯學、心理學、認識論等;(5)內明--佛學,包括經、論、律、叁乘四續佛學理論。佛教哲學包括在內明之中也稱慧學。以上"五明"可以說是一個包羅萬象的龐大的知識系統。佛教把掌握知識看成成佛的主要條件,加以重視提倡,把不懂知識理論的盲修瞎煉稱作"動物禅",歸入邪道類,主張學修並重,知行合一,充分說明了佛教對知識的態度。法稱《因明釋量論》中說:"遍知智慧是習學成就。"就是說人的智慧具有很大的潛力,經過鍛煉,就可以獲得異乎尋常的成就。佛家認爲世界上最大的寶物是智慧,世界上一切物質和精神文明都是人類智慧行爲(業)的結晶,不是什麼神明恩賜、創造。
第二節 佛法與科學
一、佛法與科學之比較
一般的宗教都是迷信的東西,科學是一般宗教的死對頭。科學一出現,一般宗教就會死亡。而對佛教來說則不然,科學的發展正在證明著佛教理論的正確性。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感歎說:"任何宗教如果有可以和現代科學共依共存的,那就是佛教。"沈家祯博士說:"我本人是科學家,對科學很感興趣,我對佛法同樣感興趣,我個人認爲佛法與科學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釋迦牟尼佛不可思議的智慧結晶,至今仍保存在卷帙浩瀚的大藏經中,從古至今各國各民族都在進行大量的研究,並從中吸取大量的精神智慧食糧。當代西方科技先進的國家更是掀起了研究學習大藏經的熱潮,美國的康乃爾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日本的京都大學、立正大學、臺灣佛光佛教文化研究所、日本花園大學國際禅學研究所、韓國漢城國立大學,以及英國、法國等世界上有名的大學和研究機構,都在大力地推進佛典大藏經的研究利用工作。
今日科學的一些發現,兩千多年前的佛經上早有記載。例如,佛說人身是蟲窠,人體內的蟲約有八十種。詳見《治禅病要經》及《正法念處經》。今日由于寄生蟲學的發達,發現的人體寄生蟲確實不下數十種。由此可見佛是大智者,由他慧眼觀察事物的結果,真實不虛。此外在如《修行道地經》中所述胎兒在母體中發育的經過,竟與現代醫學中的胎生學有若幹吻合之點。如該經上說:"胎成七日,初不增減,二七日如薄酪。……六七日如息肉。……九五日變五泡,兩肘,兩髁及頸。十七日續生五泡,兩手腕兩足腕及頭。……"按醫學上胎兒發育的情形,在月余(六七日)時長約叁公分,重約十克,狀如息肉。在第叁個月中(十七日)長約六至八公分,重約四十克,此時四肢漸顯諸骨化點出現,亦可與它種動物辨別,故稱胎兒。使人驚異的是,兩千多年前尚無生理解剖學之名稱,佛經中對此記載竟如此詳盡誠屬不可思議。
過去,世人觀念中的世界,不超出地球的範圍,如平常所謂的環遊世界,不過是環繞地球一周。而佛經上屢說:"叁千大千世界"。叁千大千世界,並不是叁千個世界,而是集一千個世界爲小世界,集一千個小世界爲一中千世界,集一千個中千世界爲大千世界。因其中含有叁個千的倍數,故稱叁千大千世界,而叁千大千世界只是一佛攝化之土,經中說,虛空無盡,世界無量。所以叁千大千世界亦無量。我們所處的地球,不過是太空中的一粒微塵。這種說法在科學未發達前,實在難爲人接受。不過現在天文學發達,證明銀河系中的星球多至不可勝數,星球之間的距離也多用光年來表述。由此可知佛經上所說的虛空無盡,叁千大千世界無量,皆不是揣測之詞了。
佛經中還有許多知識被科學證明是正確的。如原子論,時間的長短和體積大小的相對論,緣起理論,除生命轉世以外的因果論,一切事物處于一刻不停地運動中的無常論等,被科學證明是正確的。現在西藏通行的日曆,就是按《時輪金剛續》排定的,《時輪金剛續》不借助任何科學儀器,但令當今掌握先進科技的天文學家大爲詫異的是,在計算日食、月食等天文現象方面時輪曆不差一秒,這即是佛教已包含先進科學因素的一大佐證。佛教醫療衛生學也對人類的健康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日本科學家松下真一在《法華經與核物理學》一書中說:"這實在很奇怪,正是現代物理學(元質點論)的真理,並用試驗加以證明,這和古代佛教思想的具體表現一樣,不是令人驚歎嗎?"美國物理學家卡普拉在《現代物理與東方神秘主義》一書中指出:"古老的宗教典籍《大方廣佛華嚴經》與現代物理學的理論之間,有著驚人的相似性。"
本世紀以來,科學有了突飛猛進的進步,各個研究領域的廣度、深度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拓展,許多課題都已接近了佛法的理論,而且今後與佛法相契合的科學發現也將日益增多。但另一方面,佛法中又有相當一部分內容科學恐怕永遠無法涉及。英國的鮑羅登博士也說:"佛教爲今日人類之救星!現今研究佛學者漸多,只因佛教高于一切宗教。雖然科學、哲學有長足的進步,然其發明之最如理處也要和佛法相同,何況佛法有其最深奧、廣大處,最真實適用處,絕非現世一切學術宗教所能企及。"而那些科學無法涉及的方面有:紛繁複雜的因果關系,甚深的空性,遠離言思的勝觀以及牽涉到心性奧秘的五道十地等等。正如上所說,佛法與科學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兩者追求的目標都是要揭示這個世界的本質真理,而各自使用的方法不同,故兩者所得到的成果不同。佛法已徹底明了地描述了這個世界的本質面目,在二千五百多年前,至尊佛陀已經徹悟宇宙的終極真理,達到了無上的無我智慧,照見過去、現在、未來一切時間和空間的所有事物的本質實相,即明了一切時空維數中萬事萬物的本相。在佛陀深廣無邊的智慧中,真實現見了一切事物皆是緣起而生,因緣具足而生,因緣消失而亡,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而因緣所生的事物皆無有不變的自性,因其無自性而本來平等,無我性而原本清淨。
而現代科學由于方法手段的局限性,故無法達到其所追求的目標。這種局限性表現在物質特性的深入探索和精神本質的表層分析之間的矛盾,從而導致自然科學偏于物質特性的現象,和社會科學領域偏執于精神有關的現象。自然科學主要以人的感官觀察和隨順人類習慣觀察思維方式所設定的儀器測量,即依靠顯微鏡等等的儀器,探索到儀器所不能繼續探索下去的那一步,就是科學家們所發現的最先進的成果。不難看出,這種先進成果帶有明顯的不成熟性與片面性。不成熟性,是因爲,當儀器改進後,探索的結果也會變化,而且儀器總是有一定的精密度和觀察範圍的,觀察範圍與觀察能力也是極爲有限的;而片面性,是感官和儀器只能接觸表面現象,因而只能不斷重複用較隱蔽的現象去解釋表面現象的工作,甚至對超過叁維空間的事物就無能爲力,只能借助于數理推算。比如有些病科學家認爲是遺傳基因在複製過程中出錯而産生的,可是科學家並不能解釋爲什麼在複製過程中會出錯。從佛教因果理論來說,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導致這些病必定有更本質更直接的原因。科學大多只能解釋現象的本身,而不能解釋爲什麼會産生這樣的現象。例如牛頓只是發現了地心的吸引力,但至今沒人說明地球爲什麼會有吸引力。而且以感官和儀器的方式去觀察,自己是一種先假設了人類習慣的認知原則與經驗爲基准坐標,所以這種方式所觀察到的成果都是一種假象或相對的知識,絕非絕對真理。因此自然科學的發展也就局限于現象的範圍,即用現象解釋現象,未能深入現象後面的本質,不能如實照見事物緣起無自性的實相。另一方面,社會科學也主要依賴于人的分別念,它沒有佛教中熄滅妄念斷除偏執的禅觀方法和發心修法,因此依靠分別念的研究工作猶如火堆上面的不斷上升的煙,離火越來越遠,越來越分散,最後不知源于何處。因此社會科學也不能了解事物的本質真理。更何況在廣闊無邊的宇宙世界中,各種各樣現象無窮無盡,科學未知的事物數也數不清。英國著名的物理化學家法拉第曾經說過:科學不能完全解決一切事物的本相。科學不能解釋的實在是太多太多。
但佛陀的智慧遠遠高出于這些最最先進的儀器所及,他超越分別念的覺性,遠離一切自我偏執和習慣認知方式的束縛,他的智慧如同纖塵不染的大圓明鏡,如實顯現出宇宙萬有最真實的本來面目,因此佛陀以無偏正智所證悟的真理,也就遠遠超出了科學家的想象。
當我們不偏向佛教和現代科學,而是以非常公正的態度和最細微的觀察來審視佛經時,確實會了知到教義的真實不虛,這並不是人雲亦雲,而是在自己的聞思修行過程中真實的感悟。曆史證明,釋迦如來所說的浩如煙海的教法,沒有一句欺惑語和虛诳語,全部可以得到實踐的驗證。當我們按照釋迦牟尼佛的教導真正地去實踐的時候,便會有很多真切的感受,最後也會確確實實地親證佛陀所說的許多不可思議境界。國際間最具權威的百科全書--《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也指出:佛法的可信,是因爲從佛陀時代至如今,一直有佛弟子以親身的修行體驗,證明著佛經的正確。茲再舉幾例新近出現的此類事例:
1.四川省甘孜州新龍縣樂莫寺的堪布(法師)阿瓊上師,于1998年8月29日下午兩點,身體無恙,手執佛珠,吉祥臥式,口誦六字真言,安詳而逝。當天傍…
《佛法要義淺釋——向現代人介紹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