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用錯了心思,但已經年老體衰了,這時後悔何及。所以古人說:“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可憐的是有許多人終身空過,卻仍安然度日而不自傷悲。”
唯一真正的佛法,如世親菩薩所說的是學習經律論叁藏和修戒定慧叁學,也即是教法和證法。只有真正致力于聞思修的人才是真正行持佛法的人,其余只是形象佛法。現在能辨別真正佛法與形象佛法的人如白天的星星那樣稀少,因此有志者應在短暫的人生中慎思明辨,追求真正的佛法。
學佛應有認真的態度,泛泛學佛往往徒勞無功。佛法不同于世間法,因佛是遍知者,佛法包含一切法門和深廣不可思議的事理。既然佛法這麼深邃,則“認真”二字是必不可少的了。“認真”二字除了包含有勤勤懇懇、踏踏實實的意思外,還應含有長期學佛的決心。世間任何一門學問尚且需要“十年寒窗”,那麼,要想真正領悟佛法裏那些精深的義理,也非一朝一夕之功。所以學佛者要發一個長遠的心,這很重要,長期腳踏實地,並不怕一切阻礙和違緣,認認真真地來學佛,那麼學佛的功德和利益在自己以後的人生道路中,自會“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有人認爲退休以後再學佛也不遲,但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晚年在智力、體力等方面的衰退必然會影響到對佛法的領悟,影響學佛的效果。因此本人認爲應盡早地了解深入佛法,這對于工作與生活都會産生利益。有些人大半輩子都在忙碌于各種繁雜的工作與日常生活中的瑣事,沒有踏踏實實認真學習佛法,把美好珍貴的人生白白浪費了,現在如夢初醒,知道自己沒有好好學佛相當可惜,能夠這樣醒悟的人也是可嘉可歎。更何況並非人人都能活到七八十歲的,那些因患絕症或遭受種種意外事故而死亡的人從剛出生到中老年都有。因此我們都應該有這種緊迫感,就象頭上著火,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人生之無常,一定要放下一切瑣事認真修習佛法,否則墮入叁惡趣爲時晚矣!對于那些不學佛法的人,他們無視世上最珍貴的佛法,僅爲衣食住行勤苦一生,耗盡自己珍寶般的人生,確實太可惜了。
學佛在佛法中稱做聞、思、修。若欲真實體悟佛法深義,必須從聞思修次第而行,不能錯亂。若無聞而思維,只能是隨著無始以來的顛倒妄見而雜念紛飛;若無聞思而修行,無疑是瞎子行路,後果可想而知;若只聞思而不實修,即如善巧的醫師得了重病卻不服藥,坐以待斃。
對聽聞佛法所應該具有的態度,在《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有詳細講解,故摘編如下:
在聞法前,首先要發菩提心,就如第二章第叁節中所觀想發的菩提心的方式。這樣的發心在聞法修法時都極爲重要。修持善根無論大小,此善根若以菩提心攝持,稱爲加行發心殊勝;善根不被他緣毀壞,稱爲正行無緣殊勝;能令此善根日日增長,稱爲結行回向殊勝。一切善法以這叁種殊勝攝持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聞法也是一樣,首先聞法的方式極爲重要,尤其發心更爲重要。倘若是爲了貪圖地位、追求名聲等今生世間的利益而發心,無論聽聞多少佛法也不可能趨入佛法正道。所以,首先向內反觀自心,調正自己的發心至關重要。如果知道如此調正發心,那麼善法已被菩提心攝持,即將成爲通向成佛之路的無量福德的橋梁。同樣,如果不明白調正發心,雖然表面上聞法修行,卻只能成爲修法的影像而已。因此無論是在聞法時,還是在觀修本尊、誦經咒、頂禮、轉繞等修法時,甚至口念一句觀音心咒都應以菩提心攝持,這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修任何法前,都應如是發心:我修此法皆爲利益無邊衆生志求無上佛道。如此即是用菩提心來攝持。
一、聞法所應斷除的行爲:
(一)法器之叁過:
1.耳不注入覆器之過:聞法時,自己的耳識不應散于他處,應專注于說法的聲音。若如此聽聞,就同在覆口的容器上傾注水一樣。雖然身在聽法的行列之中,自己卻不會聽聞到一句正法。
2.意不持如漏器之過:如果對于聽聞的法僅僅是表面了解或沒有記在心中,則如同漏底的容器無論注入多少水也無法留存一樣,無論聽聞多少正法也不會調伏自心而修持。
3.雜煩惱如毒器之過:聞法時,如果自己以貪圖名譽、地位等過患之發心而聽聞,或者摻雜貪嗔癡等五毒妄念而聽聞,那麼佛法對自心無利而正法也成了非法,如同向有毒的容器注入美酒一樣。譬如,野獸在等待獵物的接近時,全神貫注。同樣,聞法時應當汗毛悉動、淚水溢流、雙手合十、不起任何其它分別念而聽聞。否則,雖然身在聽法的行列中,心卻跟隨分別妄念,東張西望、心不在焉,打開绮語伏藏門,胡言亂語,這些都是不應理的。聞法時,誦經、念咒等一切善行也應放下而聽聞。這樣聽聞後應將所講的法義銘記于心中,並經常修持。上師爲弟子講經說法也都是教導弟子如何聞法和修法、如何斷惡行善、如何行持,因此弟子不應忘記上師的教言,應銘記于心並修持,這樣才能現前證悟。如果不銘記于心,雖然也有可能有一點聞法的功德,但是對佛法的詞義絲毫也不理解,因此,與未聞法無有區別。雖然記在心中,但如摻雜煩惱,也不能趨入正法。對上師正法起邪見、嘲諷道友,心生我慢、輕蔑他人等不善分別念,將成爲惡趣之因,因此應當舍棄。
(二)六垢:即認爲自己已勝過說法上師的傲慢心,對上師正法不起信心,不希求正法,心散亂于外境,五根內收,因講法時間過長等而生起厭煩心。應當舍棄這六種垢染。
1.傲慢:所有煩惱中傲慢和嫉妒很難以認識,所以應當詳細觀察自心。如果因自己在世間和出世間某些方面有少許功德,便認爲我已如何如何而産生執著。則既見不到自心的過失,也不了解他人的功德,因此應當斷除我慢,恒時應謙虛謹慎。
2.無正信:如果無有信心,入佛法之門則不通,故應堅持不退轉的信心。
3.不希求正法:希求正法是一切功德的基礎。如果不希求正法,那麼根本不可能得到正法。如俗話說:“法本無主人,誰勤誰得大。”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也曾爲了求四句正法而願舍棄生命等無數苦難。真可謂“越過刀山與火海,舍身赴死求正法”。如此說,我們應當以強烈希求之心,不顧一切艱難困苦、嚴寒酷熱而聽聞正法。
3.外散:意識散亂于六種外境是輪回迷亂顯現之根本、一切痛苦的來源。譬如魚兒貪愛美味的食物而上鈎;貪財反而受騙等等。此外無論聞法、修法、傳法時,都應當斷除回憶往事、妄想未來及現在的分別念散亂于外境過去未來的衆多分別妄念無有確定之時,僅是自心相續散亂之因而已,所以應當斷除,以正知正見不放逸而聽聞正法。
4.內收:如果我們聞法時僅僅受持佛法的個別詞義,就會像黑熊摘玉米,抓一個丟一個,得此失彼,不可能有了知一切的時候。
5.疲厭:如果講法時間過長,遭受饑餓、幹渴或風吹日曬等逼迫,不應生起厭煩心而不願意聽法。應當觀想:如今已獲得暇滿人身,值遇了具有法相的上師,有了聽聞甚深教言的機會,應生起歡喜心。這是無數劫中積累資糧的果報。如今聽聞甚深妙法,這多麼令人高興啊!猶如一百生享用一次飲食一樣,所以爲了這樣妙法,應當安忍一切艱難困苦、嚴寒酷暑。以歡喜心而谛聽。
(叁)五不持:
1.持文不持義:如果僅僅爲了詞句的美妙動聽而受持,卻不觀察甚深的意義,則如同孩童采集鮮花,即推敲詞句對于自心無有利益。
2.持義不持文:如果認爲一切文字結構只是泛泛空談,沒有任何實義而輕視詞句偏重甚深的意義,但若不依靠詞句不可能了知意義,這樣詞句與意義就會互相脫離。
3.未領會而持:如果沒有理解了義、不了義以及具有密義的各種說法而受持,則會誤解詞句和意義而違背正法。
4.下錯謬而持:如果上下錯謬而受持,則違反了佛法的規律。即無論聞法、講法或修法也都會相違正法。
5.顛倒而持:如果意義顛倒而受持,則自心相續會因邪分別念的滋生蔓延而毀壞,並且此人將成爲佛法的敗類。
所以應當斷除這些過患,做到一切詞句與意義上下不錯謬、以正確的方式受持。遇到疑難或甚多之處時,不應生懈怠而不受持,而應精勤受持。遇到簡單或者極少之處時,不能認爲法義淺顯而輕視,應不遺忘而受持。按照上下次第順序無有錯謬正確地受持一切詞義。
(四)應當依照的行爲:
1.依止四想:如《華嚴經》雲:“善男子,汝應將自己作病人想,法作妙藥想,善知識作名醫想,精進修持作醫病想。”自己從無始以來在此輪回的大苦海中,猶如被無量苦痛所逼迫的病人一般。例如病情非常嚴重的病人要想解脫病苦得到安樂必須依止一位名醫,並且遵照醫囑去做,如法服用所給的藥。同樣只有依止一位具足法相的上師,依照上師的言教行持,飲服正法妙藥,才能消除疾病。否則,雖然依止了上師,但是如果沒有依教奉行上師也無法利益弟子,猶如病人不遵醫囑,醫生也無法利益病人一樣。如果自己雖已服用正法妙藥而未修持,就像一位病人的枕邊雖有無數妙藥和藥方,而未服藥對病也無益一樣。上師以慈悲心攝受弟子,開示甚深教言及取舍之教理,依照如來言教開示解脫聖道,除此以外沒有任何更殊勝的大悲心了。依靠這種大悲心是否趨入解脫道則依賴于自己。尤其我們如今已獲得暇滿人身,並已知曉取舍的關鍵,自己有自在的此時是計劃永遠行善或作惡的關鍵。所以依照上師的一切教言如理修行非常重要。我們此生活的時候是上升還是下墮的關鍵。依靠此人身行向上之善力勝過其余五道,即此生可作獲得解脫之關鍵;積累向下的惡業也是比其余道的衆生能力大,決定成爲不能從惡趣深淵中獲得解脫之因。因此,如今已值遇了如名醫般殊勝的上師,獲得了如起死回生之甘露妙藥般的正法,此時應當依靠上述所說的四種真實想,修持自己所聽聞的正法,趨入解脫道。應當斷除四種顛倒想。即:(以不如法的行爲依止上師的人)觀上師爲獐子想,正法爲麝香想,…
《佛法要義淺釋——向現代人介紹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