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識的基礎後,對淨土的兩種修行思想,當會有更深的了解。謝謝各位。
(問):請問師父剛剛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一心念佛,當一心念佛的時候心念要集中在那裏?還是只是感覺「阿彌陀佛」四個字?
(答):「淨念相繼,都攝六根」,是根據「大勢至圓通章」裏的四句話。這是說爲什麼我們念佛不能得到一心呢?因爲不能淨念相繼,前五識「眼、耳、鼻、舌、身」,比較無所謂,最主要的是第六識。我們有時候口念心不念,就不能得一心不亂,這個念佛的關鍵,就是叫你把其他一切放下,而提起一念。這一念怎麼提起呢?就是「阿彌陀佛::」不斷地念,等你念得久了,念得純了,久而久之,心裏就沒有妄想,于是就打成一片了;就是念佛先成片斷,再由片斷打成一片,即爲淨念相繼。能夠如此,就得到了一心不亂,意思就是前五識不起作用,第六意識完全在一個點上面,或者去念,或者去觀想,久而久之就能夠都攝六根了。
淨念相繼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做到的,因爲我們的念多半是凡夫的念,妄想很多。但是不要怕,有人一打坐就有妄念,不打坐沒有妄念,其實打坐才知道自己進步了,平常不知道在妄想。念佛也是一樣,念佛才知道有妄想,于是能夠趕快拉回來。「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要覺悟它,拉回來以後,再擺到一個境界上面,久而久之就能由片段打成一片。首先也許先是五分鍾沒有妄想,然後十分鍾沒有妄想,最後半個小時沒有妄想,你的心就慢慢容易得定了。由定發慧,也就是念、念、念,久而久就生定了,由定而發慧,那個智慧就不是普通的散亂心了。在佛法裏不但念佛法門如此,修任何法門都是這樣的。譬如持咒,持大悲咒也好,什麼咒也好,久而久之修持就有力量了,因爲心裏沒有妄想,沒有妄想表示沒有雜亂;沒有雜亂,你的智慧就會現起。好比剛才做的比方,一池水裏有泥沙,若不要動,水一清就看到下面了;也就是說,心淨就沒有紛擾了,念佛也是這樣的。所以古代大德,不但口念而且還觀想,現在末法時代持名念佛很多,不起觀想,只是口念,但心也要能念,口念,耳聽,在這上面不離開,久而久之就定了,這才是淨念相繼的真正意義。
(問):剛剛法師提到的印順老和尚與李炳南居士之間的公案很有意思。據我了解,印順法師的淨土思想裏面多少偏重難行道,這是因爲他對菩薩道精神的一個把握,所以他比較注重難行道,是不是這個樣子?
(答):的確是這樣的。龍樹菩薩有句話,淨土思想是爲了怯弱的衆生而發展出來的,因爲衆生害怕不能了生死,因此阿彌陀佛爲怯弱的衆生,就說了這個易行道。當然這個比方是說念佛法門確實是很容易,很方便,但是我們不要以爲去了極樂世界就等于成佛了,沒有這麼簡單,去了以後不過只是不會退轉而已。因爲你有了好的環境,好的老師在一起,彼此增上,就不會退轉;但是絕不可以說,在娑婆世界什麼也沒有,到極樂世界去,會有更好的環境去享受,用這種心情就不能到極樂世界去。龍樹菩薩是勸你說,你要發願,發菩提心,菩提心裏最重要的是不但要自渡,還要渡人,以這個爲方便,作爲一個橋梁,才能夠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然後再親近無量諸佛,而種善根資糧而成佛。這是給你一個方便讓你容易去,去了以後還是要修行的,修了以後,到十方世界去渡衆生,去見佛聞法,到最後你才能成佛。
你剛講的很對,印老的淨土思想是比較偏重于難行道,但是我們中國人學佛法,總是希望愈簡單愈好,複雜與麻煩的都不喜歡;念一句佛多簡單,念一句佛就能去極樂世界,一句阿彌陀佛包括八萬四千法門,多方便。但是要知道,完全強調這易行道的話,其他什麼都不要了,也是有相當的危險,因爲有這一句阿彌陀佛,好了,佛法講的什麼都沒有了。他是怕這個。末法時代再過一萬年,什麼大乘經典都沒有了,只有一部阿彌陀經;再過一段時間,只有一句阿彌陀佛。爲什麼?因爲很多人不去研究其他的佛法了。譬如禅宗在宋、元、明、清幾個朝代裏,爲什麼和淨土老鬧別扭呢?又爲什麼禅宗講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呢?就是因爲淨土太強調易行道,其他什麼都不要了,因此沒有人講佛法,也沒有人要學,好了,大乘經典當然就沒有了。雖然某一個時代裏,就有某一個時代的佛法的流行,絕對也都能包容,但不要說我這個是對的,其他的都不要了。中國的淨土強調易行道,就是犯了這個毛病,禅宗也是一樣,所以後來的演變裏,禅宗裏面說,念一句佛號要漱口叁天,這就是禅宗對淨土的反抗;當然禅宗講「提話頭」以建立疑情,與淨土的「信願行」背道而馳,雖然這有它的道理存在,但這中間的佛法理論太深了,真正懂的人並不多。
以前很多人講唯識,現在學都沒有人學,就是因爲太強調淨土,只有淨土好,其他都不要了。印老的意思是說,一個在家居士學佛法,爲了工作、家庭、事業,沒有時間好好學佛,只好一句阿彌陀佛到底,希望能一生成就,這也無可奈何。但是出家人或負有宏揚佛法責任的居士大德,必須對整個佛法有所了解,了解以後,在解門可以多方面,而行門則保持一個。爲什麼講唯識與淨土呢?因爲唯識與淨土並不是兩回事,懂得唯識的道理以後,對你修淨土的信心更能加強,不要說淨土最好,其他的都不要了;如這樣的話,就是偏到一方面去了。學佛法當然是要對佛法有整個的了解,再選一個自己最有把握的、有信心的、有興趣的一門去深入,但是解方面呢?種種法門,種種言教,都是幫助你去加強一門深入的信心。
印老有一句話,他是根據般若經的話,「此是學時,非是證時」,我們正在學菩薩道的時候,不是證悟的時候,你到極樂世界還是要學的,既然要到極樂世界去學,爲什麼現在不好好學一點,到極樂世界更容易一點?印老是強調這個意思。他的觀念就如你所講,是對菩薩道精神的一個把握,認爲行菩薩道的人,生生世世不願去極樂世界,願在娑婆世界普渡衆生,就如同很多禅宗祖師說他們願意到彌勒內院去,不願意到極樂世界去;這並不是說因爲極樂世界太遠,脫離我們這個欲界了,而是希望將來彌勒當來下生,能夠龍華叁會。這對中國的易行道淨土而言,是不同的心境,不同的觀點。
(問):請問法師,淨土宗說「萬修萬人去」是不是言過其實?
(答):「萬修萬人去」是永明禅師講的。這句話是一種方便,他是鼓勵我們,如果你能修的話,雖然去不成阿彌陀佛淨土,但卻因此少造很多惡業;更何況去不成,並不是說你不能去,而是說你的功夫下得不夠,只要你願意修的話,你就可以去。「信、願、行」叁者,首先要有信心,也就是說你修這個法門一定先要有信心。有了信心,然後還要發願;因爲雖然有信心,相信這個道理,可是如果不想去,還是去不了,當然不想去,自然也就更不肯修行了。這是因爲淨土與其他法門不同,你只要相信這個法門,而發了願去修,即使不能上品上生,至少也可在邊地疑城,下品下生。去了以後,那裏比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好得多,成佛的機會就大多了。他是鼓勵我們不要灰心,不要退轉;當然,他是出家一代祖師,不會騙我們的。
《唯識與淨土(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