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识的基础后,对净土的两种修行思想,当会有更深的了解。谢谢各位。
(问):请问师父刚刚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一心念佛,当一心念佛的时候心念要集中在那里?还是只是感觉「阿弥陀佛」四个字?
(答):「净念相继,都摄六根」,是根据「大势至圆通章」里的四句话。这是说为什么我们念佛不能得到一心呢?因为不能净念相继,前五识「眼、耳、鼻、舌、身」,比较无所谓,最主要的是第六识。我们有时候口念心不念,就不能得一心不乱,这个念佛的关键,就是叫你把其他一切放下,而提起一念。这一念怎么提起呢?就是「阿弥陀佛::」不断地念,等你念得久了,念得纯了,久而久之,心里就没有妄想,于是就打成一片了;就是念佛先成片断,再由片断打成一片,即为净念相继。能够如此,就得到了一心不乱,意思就是前五识不起作用,第六意识完全在一个点上面,或者去念,或者去观想,久而久之就能够都摄六根了。
净念相继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做到的,因为我们的念多半是凡夫的念,妄想很多。但是不要怕,有人一打坐就有妄念,不打坐没有妄念,其实打坐才知道自己进步了,平常不知道在妄想。念佛也是一样,念佛才知道有妄想,于是能够赶快拉回来。「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要觉悟它,拉回来以后,再摆到一个境界上面,久而久之就能由片段打成一片。首先也许先是五分钟没有妄想,然后十分钟没有妄想,最后半个小时没有妄想,你的心就慢慢容易得定了。由定发慧,也就是念、念、念,久而久就生定了,由定而发慧,那个智慧就不是普通的散乱心了。在佛法里不但念佛法门如此,修任何法门都是这样的。譬如持咒,持大悲咒也好,什么咒也好,久而久之修持就有力量了,因为心里没有妄想,没有妄想表示没有杂乱;没有杂乱,你的智慧就会现起。好比刚才做的比方,一池水里有泥沙,若不要动,水一清就看到下面了;也就是说,心净就没有纷扰了,念佛也是这样的。所以古代大德,不但口念而且还观想,现在末法时代持名念佛很多,不起观想,只是口念,但心也要能念,口念,耳听,在这上面不离开,久而久之就定了,这才是净念相继的真正意义。
(问):刚刚法师提到的印顺老和尚与李炳南居士之间的公案很有意思。据我了解,印顺法师的净土思想里面多少偏重难行道,这是因为他对菩萨道精神的一个把握,所以他比较注重难行道,是不是这个样子?
(答):的确是这样的。龙树菩萨有句话,净土思想是为了怯弱的众生而发展出来的,因为众生害怕不能了生死,因此阿弥陀佛为怯弱的众生,就说了这个易行道。当然这个比方是说念佛法门确实是很容易,很方便,但是我们不要以为去了极乐世界就等于成佛了,没有这么简单,去了以后不过只是不会退转而已。因为你有了好的环境,好的老师在一起,彼此增上,就不会退转;但是绝不可以说,在娑婆世界什么也没有,到极乐世界去,会有更好的环境去享受,用这种心情就不能到极乐世界去。龙树菩萨是劝你说,你要发愿,发菩提心,菩提心里最重要的是不但要自渡,还要渡人,以这个为方便,作为一个桥梁,才能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然后再亲近无量诸佛,而种善根资粮而成佛。这是给你一个方便让你容易去,去了以后还是要修行的,修了以后,到十方世界去渡众生,去见佛闻法,到最后你才能成佛。
你刚讲的很对,印老的净土思想是比较偏重于难行道,但是我们中国人学佛法,总是希望愈简单愈好,复杂与麻烦的都不喜欢;念一句佛多简单,念一句佛就能去极乐世界,一句阿弥陀佛包括八万四千法门,多方便。但是要知道,完全强调这易行道的话,其他什么都不要了,也是有相当的危险,因为有这一句阿弥陀佛,好了,佛法讲的什么都没有了。他是怕这个。末法时代再过一万年,什么大乘经典都没有了,只有一部阿弥陀经;再过一段时间,只有一句阿弥陀佛。为什么?因为很多人不去研究其他的佛法了。譬如禅宗在宋、元、明、清几个朝代里,为什么和净土老闹别扭呢?又为什么禅宗讲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呢?就是因为净土太强调易行道,其他什么都不要了,因此没有人讲佛法,也没有人要学,好了,大乘经典当然就没有了。虽然某一个时代里,就有某一个时代的佛法的流行,绝对也都能包容,但不要说我这个是对的,其他的都不要了。中国的净土强调易行道,就是犯了这个毛病,禅宗也是一样,所以后来的演变里,禅宗里面说,念一句佛号要漱口三天,这就是禅宗对净土的反抗;当然禅宗讲「提话头」以建立疑情,与净土的「信愿行」背道而驰,虽然这有它的道理存在,但这中间的佛法理论太深了,真正懂的人并不多。
以前很多人讲唯识,现在学都没有人学,就是因为太强调净土,只有净土好,其他都不要了。印老的意思是说,一个在家居士学佛法,为了工作、家庭、事业,没有时间好好学佛,只好一句阿弥陀佛到底,希望能一生成就,这也无可奈何。但是出家人或负有宏扬佛法责任的居士大德,必须对整个佛法有所了解,了解以后,在解门可以多方面,而行门则保持一个。为什么讲唯识与净土呢?因为唯识与净土并不是两回事,懂得唯识的道理以后,对你修净土的信心更能加强,不要说净土最好,其他的都不要了;如这样的话,就是偏到一方面去了。学佛法当然是要对佛法有整个的了解,再选一个自己最有把握的、有信心的、有兴趣的一门去深入,但是解方面呢?种种法门,种种言教,都是帮助你去加强一门深入的信心。
印老有一句话,他是根据般若经的话,「此是学时,非是证时」,我们正在学菩萨道的时候,不是证悟的时候,你到极乐世界还是要学的,既然要到极乐世界去学,为什么现在不好好学一点,到极乐世界更容易一点?印老是强调这个意思。他的观念就如你所讲,是对菩萨道精神的一个把握,认为行菩萨道的人,生生世世不愿去极乐世界,愿在娑婆世界普渡众生,就如同很多禅宗祖师说他们愿意到弥勒内院去,不愿意到极乐世界去;这并不是说因为极乐世界太远,脱离我们这个欲界了,而是希望将来弥勒当来下生,能够龙华三会。这对中国的易行道净土而言,是不同的心境,不同的观点。
(问):请问法师,净土宗说「万修万人去」是不是言过其实?
(答):「万修万人去」是永明禅师讲的。这句话是一种方便,他是鼓励我们,如果你能修的话,虽然去不成阿弥陀佛净土,但却因此少造很多恶业;更何况去不成,并不是说你不能去,而是说你的功夫下得不够,只要你愿意修的话,你就可以去。「信、愿、行」三者,首先要有信心,也就是说你修这个法门一定先要有信心。有了信心,然后还要发愿;因为虽然有信心,相信这个道理,可是如果不想去,还是去不了,当然不想去,自然也就更不肯修行了。这是因为净土与其他法门不同,你只要相信这个法门,而发了愿去修,即使不能上品上生,至少也可在边地疑城,下品下生。去了以后,那里比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好得多,成佛的机会就大多了。他是鼓励我们不要灰心,不要退转;当然,他是出家一代祖师,不会骗我们的。
《唯识与净土(二)》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