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學(龜川教信著 印海法師譯)▪P35

  ..續本文上一頁無礙是成相,六相各守其分就爲壞相,然則六相其全體上也應互相圓融矣。

  然而,如此之相即相入、事事無礙關系不可只以概念之知上去玩弄,應該在現成事實上,以主體的去觀取達成。《五教章》當于六相圓融義結論中,最後引用智俨《六相章》頌說:「唯智境界非事識。」53(注釋:《五教章》卷第四(大正四十五·頁五○九上)。)字句雖是簡單,但必須理會到其中含藏有無底的深意!

  第九章 斷惑與觀法

  1華嚴經與行道

  《華嚴經》法界緣起之核心,是于相即相入,事事無礙,重重無盡論理上,爲克服矛盾而著重于修行,這一點在上文中常常反覆有所論述。它既是一種修行,僅以所構成體系之哲學的理論,而且單以概念整饬就算完畢,當然不會滿足,這是很明顯之事。它不但是「學」,同時必須達到「學以致用」。這是佛教本身一面被稱爲智慧之宗教,同時所謂智慧是不止于爲自己所知,應該直接以自己親自去獲知修行之道。以此親自獲知者,不只爲自己心理學的知,也不只是爲追究哲學的意義,而爲自己周圍一切,必須以見到自己形成之心眼。佛教之經典不只是賜與吾人知識,而是要發智慧爲目的,只要放下一切世俗的知,沈浸于絕對否定之深底,從其中磨練出真實出世間的智慧作爲重點,且不離其學以致用爲主體的、實踐的;否則完全失去其學的意義了。所以,佛教持有甚深之哲學與嚴密的體系。依于如上所述得予了知,應依佛教的特殊性加以充分顧慮始得有所肯定。

  超過一萬卷之廣博雄大的一切經典,一方面是爲了顯揚佛教的真理性,而所編纂的宗教哲學之從書大放異彩;同時作爲行取證得之指針而不離于修證,且以宗教體驗之認真精神全面的流露。因此,可以說佛教即是實踐的哲學,行道與哲理極爲諧調,以達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就中,所謂直顯佛陀正覺內容之《華嚴經》,以無盡緣起之內觀,作爲覺者境地,表示著體驗事實,絕對不是戲論概念上能予掌握。如此(真證)之體驗內容的《華嚴經》以行取實踐之觀法,爲表示真理顯照具體的事實。如果問:「真理是甚麼?」其實只以「真理是應該如何修行」作回答,這是經典不虛僞的面目也。

  《大方廣佛華嚴經》既爲其經題,大方廣是法,佛是人,而華嚴是喻。以人、法、喻構成爲經典,當然是以佛爲中心。這是因爲《華嚴經》,結果爲說佛之經典也。然因以佛爲成就之佛果當必須有因行。因是萬行,是大菩薩道也。而其萬行以華嚴爲喻示,依萬行之華所成就,即所謂莊嚴大方廣佛是果之萬德。萬行、萬德之因果即包含了大方廣佛自體之大莊嚴。然此《大方廣佛華嚴經》,一般只略稱爲《華嚴經》,以喻表示含攝法與人,依其因行而成就果之萬德,在一經中如何被重視之處,可以說在經中自問自答了,因此應表示佛果之光景須貫徹一經之始終,明鮮地描繪菩薩階位次第向上之行相,最後于〈入法界品〉,以充當爲地上之事實,成爲明示的是善財童子求道曆程。

  尤其在一經中,分前篇與後篇,另在全體序分中想是第一會①(注釋:論究《華嚴經》各部、品成立史的立場,可參考作者所著的「叁聖圓融思想體系」(日本佛教學協會年報第十四號一八九——)。)第一篇中心的〈十地品〉,與其同本異譯的《十地經》上也可看到,以分階段說,定立菩薩之行位,不如說以提示菩薩行之行德日,區分其修行的內容爲重點,望之于第二篇〈入法界品〉,以善財遍曆善知識之姓名,性質以及其住處等,可看出爲著重于現實的和實際的。以這些作背景帶有極濃厚的菩薩階位色彩,更上一轉成爲大部《華嚴經》,顯示佛果所證內容爲表面主題,同時更加表明了菩薩階位之整然行目。此是從經典成立史的一面來看,想是在更後所成立之《解深密經》、《金光明經》等爲菩薩階位之高下得予判然解說,故應視十地爲其前提,然而無論如何既已成立經典于構成上,菩薩行進趣過程,可由法藏將經典分爲五分科說②(注釋:五分科

  (一)教起因緣分………………世間淨眼品

  (二)舉果勸樂生信分(信)……盧舍那品………………所信因果

  (叁)修因契果生解分(解) a名號品——佛小相品………修生因果

  b普賢菩薩行品——性起品……修顯因果

  (四)讬法進修成行分(行)離世間品………………成行因果

  (五)依人入證成德分(證)………入法界品……………證入因果)以及五周因果說極爲鮮明之說明,當可得知之事③(注釋:《探玄記》卷第二(大正叁十五·頁一二五中),《文義綱目》(同上·頁五○一上——)。))。

  然而于〈十地品〉中所說之十地,必定是一經中占有最重要地位。地前十地內容只表示抽象上而已,其普光法堂之十信會也只說明所信之果與能信之因,未說明就以修行之自分、勝進分,故不能考慮到正式之行位,但到忉利天宮這十住會以後,則顯示正式說明自分、勝進分上之行位的相貌。唯于十回向會上未曾列出,當以地前之整體爲十地之方便位之意義罷了。收集其各會座上成爲中心之各品察看時,忉利天會爲中心的〈十住品〉之說,相同于以後之〈十地品〉所示十地之真如觀,唯住(Vihar-ah)有休息之意思,必立大地(

  bhumi)爲所依,若將這兩者合在一起考慮時,十住與十地即不可分開④(注釋:關于十地思想和十住思想之前後時代,最近佛學界多數以十地思想爲根本,以作爲先行,但未必以此作決斷。華嚴十地思想之根源,想是尚有重要之十地記述。而且華嚴與十地之間,如《菩薩十住行道經》帶有十住思想不得不反省之點。請參考作者之「叁聖圓融思想大系」(日本佛教學協會年報第十四號一九六)——)有所提到。)。又夜摩天宮會中心的〈十行品〉所表示的十行名稱,若仔細的檢點時,則可發現與十地之十波羅蜜相似。另外見其兜率天宮爲中心的〈十回向品〉,想是示現于地前十回向。如此推論十行、十回向之性質,均不相違于以十地作爲其預想。因此十地以前之諸位也就是說明以十地之內容作抽象,成爲《華嚴經》修行方法的重點,應該是改在十地之一一真如上作爲體驗。此〈十地品〉既是于大部《華嚴經》成立以前,已先行成立獨立經典,有關此,已在經典成立項目下說到。〈十地品〉中雖以金剛藏菩薩爲主座,但其所說的行是普賢行,並且于空之境地,以文殊智慧作爲保證,故十地之行是以文殊爲背景,以普賢行人之所作爲充分說明。

  在〈入法界品〉中,若依《探玄記》卷第十八解釋有關攝善財會之五十五善知識,由最初之文殊到最後之文殊五十四人,屬于般若門,皆是文殊位,其後普賢于屬于識界門,成爲普賢位。《華嚴經》之究竟,可以說是指示依文殊所象征之佛慧,而導入普賢之修行法。⑤(注釋:大正藏第叁十五冊頁四五一上。)就是以文殊爲始,普賢爲終的諸善知識,分配爲信、住、行、向、地之階段,依《探玄記》之解釋,不外是表示菩薩行之進趣。若依本經前篇他化自在天宮會之〈十地品〉,其次〈十明品〉以下之各品,就中由〈佛不思議法品〉至〈寶王如來性起品〉的五品內容,是解說對于十地之因行,成爲果法之不可思議的如來性起,表示因位之菩薩,進入等覺如來地之功德相狀。若依菩薩之信行表示爲果德者,依普賢行之成果之行法才是表示證入法界之道行,此與上述之〈入法界品〉前後照應時,了知是以普賢行法之行取爲經典趣旨矣。尤其是在重會普光法堂之〈離世間品〉,普賢菩薩對普慧菩薩二百句發問,以二千行法回答,實在可看爲大乘菩薩行之一大集成,可說是舉示普賢行廣大內容,對普賢行作了詳細懇切的說明。故《華嚴經》之終極是普賢行願,爲證入法界,使有志向之修行者親身必應體驗了解之行道,以結束一經之會座。于是〈入法界品〉中善財童子求道,雖然一度依文殊爲代表,但最後爲普賢所奪。文殊、普賢之表象是智慧與行願之究意,此爲分身與根本之自體的大毗盧舍那佛作完整之一切。基于如上見解,《華嚴經》是佛親自內證之顯示,同時,若采取以機宜之領受法者,應該看成以整部經典是爲菩薩實修觀法之行道矣。

  以此對《華嚴經》之真正理解方法,一度潛思覺者(佛)心境之體驗,由其處再重新認識經典文字,然後期待自己內在經驗之方法來解決一切。澄觀《華嚴經疏鈔玄談》卷第二⑥(卍續八·八之叁·頁一九二左。「以經雖通诠叁學,正诠于定,皆是如來定心所演故……。況華嚴性海不離覺場說,佛所證海印叁昧,親所發揮,諸大菩薩定心所受。」)說:此經典通于叁學,正以海印叁昧中所現诠說定學,故行者亦應接受而有此定心方可。此處所說之定正是止,華嚴圓教之止是不在觀之外,故以止觀一致之觀統括一經,行者要以觀作爲體驗目標。凝然⑦(注釋:《法界義鏡》卷上(日大藏華嚴宗章疏下所收本之一一)。)以華嚴別教一乘正诠定學,專明心觀。觀行之方法唯有此經,亦不外爲此意。誠然,海印定中所現之法,以菩薩定心,始得可能領會⑧(《探玄記》卷第四(大正叁十五·頁一八九上):「海印者,從喻爲名,如修羅四兵列在空中,于大海內印現其像,菩薩定心猶如大海,應機現異,如彼兵像故。」。),衆生要冥合成佛之正覺,必須以專心于定心觀法矣。此覺者之體驗以能現之海印叁昧爲所現之立場觀看時,一塵一法無非爲真性,妄盡還源觀不須等待其余指示,這正是以具體的、實踐的所體驗出來的正覺爲其自體之意義。于能現之立場是佛定心,同時于所現的立場正是菩薩定心。更可說不外是凡夫本來具有的一心本覺之大用也。

  誠然,依于佛定心統攝的一切萬法,以海印叁昧的內容所附與個個存在之意義。若以個個事物其自體爲立場時,依其個體事物統攝全法界,如來即成爲全法界之一一各個中之個物而顯現。要理解《華嚴經》是定心觀行之典籍,實是以海印定中一時炳現之法作其根源。

  又,…

《華嚴學(龜川教信著 印海法師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