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无碍是成相,六相各守其分就为坏相,然则六相其全体上也应互相圆融矣。
然而,如此之相即相入、事事无碍关系不可只以概念之知上去玩弄,应该在现成事实上,以主体的去观取达成。《五教章》当于六相圆融义结论中,最后引用智俨《六相章》颂说:「唯智境界非事识。」53(注释:《五教章》卷第四(大正四十五·页五○九上)。)字句虽是简单,但必须理会到其中含藏有无底的深意!
第九章 断惑与观法
1华严经与行道
《华严经》法界缘起之核心,是于相即相入,事事无碍,重重无尽论理上,为克服矛盾而着重于修行,这一点在上文中常常反覆有所论述。它既是一种修行,仅以所构成体系之哲学的理论,而且单以概念整饬就算完毕,当然不会满足,这是很明显之事。它不但是「学」,同时必须达到「学以致用」。这是佛教本身一面被称为智慧之宗教,同时所谓智慧是不止于为自己所知,应该直接以自己亲自去获知修行之道。以此亲自获知者,不只为自己心理学的知,也不只是为追究哲学的意义,而为自己周围一切,必须以见到自己形成之心眼。佛教之经典不只是赐与吾人知识,而是要发智慧为目的,只要放下一切世俗的知,沈浸于绝对否定之深底,从其中磨练出真实出世间的智慧作为重点,且不离其学以致用为主体的、实践的;否则完全失去其学的意义了。所以,佛教持有甚深之哲学与严密的体系。依于如上所述得予了知,应依佛教的特殊性加以充分顾虑始得有所肯定。
超过一万卷之广博雄大的一切经典,一方面是为了显扬佛教的真理性,而所编纂的宗教哲学之从书大放异彩;同时作为行取证得之指针而不离于修证,且以宗教体验之认真精神全面的流露。因此,可以说佛教即是实践的哲学,行道与哲理极为谐调,以达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就中,所谓直显佛陀正觉内容之《华严经》,以无尽缘起之内观,作为觉者境地,表示著体验事实,绝对不是戏论概念上能予掌握。如此(真证)之体验内容的《华严经》以行取实践之观法,为表示真理显照具体的事实。如果问:「真理是甚么?」其实只以「真理是应该如何修行」作回答,这是经典不虚伪的面目也。
《大方广佛华严经》既为其经题,大方广是法,佛是人,而华严是喻。以人、法、喻构成为经典,当然是以佛为中心。这是因为《华严经》,结果为说佛之经典也。然因以佛为成就之佛果当必须有因行。因是万行,是大菩萨道也。而其万行以华严为喻示,依万行之华所成就,即所谓庄严大方广佛是果之万德。万行、万德之因果即包含了大方广佛自体之大庄严。然此《大方广佛华严经》,一般只略称为《华严经》,以喻表示含摄法与人,依其因行而成就果之万德,在一经中如何被重视之处,可以说在经中自问自答了,因此应表示佛果之光景须贯彻一经之始终,明鲜地描绘菩萨阶位次第向上之行相,最后于〈入法界品〉,以充当为地上之事实,成为明示的是善财童子求道历程。
尤其在一经中,分前篇与后篇,另在全体序分中想是第一会①(注释:论究《华严经》各部、品成立史的立场,可参考作者所着的「三圣圆融思想体系」(日本佛教学协会年报第十四号一八九——)。)第一篇中心的〈十地品〉,与其同本异译的《十地经》上也可看到,以分阶段说,定立菩萨之行位,不如说以提示菩萨行之行德日,区分其修行的内容为重点,望之于第二篇〈入法界品〉,以善财遍历善知识之姓名,性质以及其住处等,可看出为著重于现实的和实际的。以这些作背景带有极浓厚的菩萨阶位色彩,更上一转成为大部《华严经》,显示佛果所证内容为表面主题,同时更加表明了菩萨阶位之整然行目。此是从经典成立史的一面来看,想是在更后所成立之《解深密经》、《金光明经》等为菩萨阶位之高下得予判然解说,故应视十地为其前提,然而无论如何既已成立经典于构成上,菩萨行进趣过程,可由法藏将经典分为五分科说②(注释:五分科
(一)教起因缘分………………世间净眼品
(二)举果劝乐生信分(信)……卢舍那品………………所信因果
(三)修因契果生解分(解) a名号品——佛小相品………修生因果
b普贤菩萨行品——性起品……修显因果
(四)讬法进修成行分(行)离世间品………………成行因果
(五)依人入证成德分(证)………入法界品……………证入因果)以及五周因果说极为鲜明之说明,当可得知之事③(注释:《探玄记》卷第二(大正三十五·页一二五中),《文义纲目》(同上·页五○一上——)。))。
然而于〈十地品〉中所说之十地,必定是一经中占有最重要地位。地前十地内容只表示抽象上而已,其普光法堂之十信会也只说明所信之果与能信之因,未说明就以修行之自分、胜进分,故不能考虑到正式之行位,但到忉利天宫这十住会以后,则显示正式说明自分、胜进分上之行位的相貌。唯于十回向会上未曾列出,当以地前之整体为十地之方便位之意义罢了。收集其各会座上成为中心之各品察看时,忉利天会为中心的〈十住品〉之说,相同于以后之〈十地品〉所示十地之真如观,唯住(Vihar-ah)有休息之意思,必立大地(
bhumi)为所依,若将这两者合在一起考虑时,十住与十地即不可分开④(注释:关于十地思想和十住思想之前后时代,最近佛学界多数以十地思想为根本,以作为先行,但未必以此作决断。华严十地思想之根源,想是尚有重要之十地记述。而且华严与十地之间,如《菩萨十住行道经》带有十住思想不得不反省之点。请参考作者之「三圣圆融思想大系」(日本佛教学协会年报第十四号一九六)——)有所提到。)。又夜摩天宫会中心的〈十行品〉所表示的十行名称,若仔细的检点时,则可发现与十地之十波罗蜜相似。另外见其兜率天宫为中心的〈十回向品〉,想是示现于地前十回向。如此推论十行、十回向之性质,均不相违于以十地作为其预想。因此十地以前之诸位也就是说明以十地之内容作抽象,成为《华严经》修行方法的重点,应该是改在十地之一一真如上作为体验。此〈十地品〉既是于大部《华严经》成立以前,已先行成立独立经典,有关此,已在经典成立项目下说到。〈十地品〉中虽以金刚藏菩萨为主座,但其所说的行是普贤行,并且于空之境地,以文殊智慧作为保证,故十地之行是以文殊为背景,以普贤行人之所作为充分说明。
在〈入法界品〉中,若依《探玄记》卷第十八解释有关摄善财会之五十五善知识,由最初之文殊到最后之文殊五十四人,属于般若门,皆是文殊位,其后普贤于属于识界门,成为普贤位。《华严经》之究竟,可以说是指示依文殊所象征之佛慧,而导入普贤之修行法。⑤(注释:大正藏第三十五册页四五一上。)就是以文殊为始,普贤为终的诸善知识,分配为信、住、行、向、地之阶段,依《探玄记》之解释,不外是表示菩萨行之进趣。若依本经前篇他化自在天宫会之〈十地品〉,其次〈十明品〉以下之各品,就中由〈佛不思议法品〉至〈宝王如来性起品〉的五品内容,是解说对于十地之因行,成为果法之不可思议的如来性起,表示因位之菩萨,进入等觉如来地之功德相状。若依菩萨之信行表示为果德者,依普贤行之成果之行法才是表示证入法界之道行,此与上述之〈入法界品〉前后照应时,了知是以普贤行法之行取为经典趣旨矣。尤其是在重会普光法堂之〈离世间品〉,普贤菩萨对普慧菩萨二百句发问,以二千行法回答,实在可看为大乘菩萨行之一大集成,可说是举示普贤行广大内容,对普贤行作了详细恳切的说明。故《华严经》之终极是普贤行愿,为证入法界,使有志向之修行者亲身必应体验了解之行道,以结束一经之会座。于是〈入法界品〉中善财童子求道,虽然一度依文殊为代表,但最后为普贤所夺。文殊、普贤之表象是智慧与行愿之究意,此为分身与根本之自体的大毗卢舍那佛作完整之一切。基于如上见解,《华严经》是佛亲自内证之显示,同时,若采取以机宜之领受法者,应该看成以整部经典是为菩萨实修观法之行道矣。
以此对《华严经》之真正理解方法,一度潜思觉者(佛)心境之体验,由其处再重新认识经典文字,然后期待自己内在经验之方法来解决一切。澄观《华严经疏钞玄谈》卷第二⑥(卍续八·八之三·页一九二左。「以经虽通诠三学,正诠于定,皆是如来定心所演故……。况华严性海不离觉场说,佛所证海印三昧,亲所发挥,诸大菩萨定心所受。」)说:此经典通于三学,正以海印三昧中所现诠说定学,故行者亦应接受而有此定心方可。此处所说之定正是止,华严圆教之止是不在观之外,故以止观一致之观统括一经,行者要以观作为体验目标。凝然⑦(注释:《法界义镜》卷上(日大藏华严宗章疏下所收本之一一)。)以华严别教一乘正诠定学,专明心观。观行之方法唯有此经,亦不外为此意。诚然,海印定中所现之法,以菩萨定心,始得可能领会⑧(《探玄记》卷第四(大正三十五·页一八九上):「海印者,从喻为名,如修罗四兵列在空中,于大海内印现其像,菩萨定心犹如大海,应机现异,如彼兵像故。」。),众生要冥合成佛之正觉,必须以专心于定心观法矣。此觉者之体验以能现之海印三昧为所现之立场观看时,一尘一法无非为真性,妄尽还源观不须等待其余指示,这正是以具体的、实践的所体验出来的正觉为其自体之意义。于能现之立场是佛定心,同时于所现的立场正是菩萨定心。更可说不外是凡夫本来具有的一心本觉之大用也。
诚然,依于佛定心统摄的一切万法,以海印三昧的内容所附与个个存在之意义。若以个个事物其自体为立场时,依其个体事物统摄全法界,如来即成为全法界之一一各个中之个物而显现。要理解《华严经》是定心观行之典籍,实是以海印定中一时炳现之法作其根源。
又,…
《华严学(龟川教信著 印海法师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