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來中國因明學的研究概況
作者:姚南強
提 要
自中世紀以來,因明從印度傳入中國,複又分爲漢傳因明和藏傳因明二支,並分別東漸至日本、朝鮮、蒙古,中國成爲因明的第二故鄉。只是在宋元以後,因明典籍逐漸佚亡,在漢地幾成絕學。近代以來,隨著佛教在中國的複興,因明研究亦隨之複蘇,當代中國成爲印度因明、漢傳因明、藏傳因明這叁大學術傳統的共生點。本文對這百年來的中國因明研究作了較系統的回顧,從因明典籍的譯介、注疏,因明義理的研述,因明的比較邏輯研究,以及對國際因明研究成果的譯介等五個方面進行了概括的介紹和評價。其間既包容了漢傳因明和藏傳因明的內容,又綜合了內地和臺灣、香港的最新研究動態對因明義理的研究,近代的中國學者主要是以從佛理和邏輯兩大角度進行的。就研究層次而言,又可分爲叁種 ,力圖比較完整地展現本世紀中我國因明研究的長足進步和豐碩成果,同時也清楚地分析了不足之處和進一步努力的方向。
自中世紀以來,因明從印度傳入中國漢地和西藏,又東漸朝鮮、日本、蒙古。近代以來,又弘傳至歐美諸國,形成了一門國際性的學術。中國是因明的第二故鄉,因明在中國分爲藏漢二支。藏傳因明側重於知識論,故又稱爲藏傳量論(「量」是指認識和知識)。漢傳因明的研究則是以邏輯爲中心,只是隨著唐初法相宗的衰落,宋天主是陳那的高足,《入論》是對《理門論》思想的概括和發展,在敘述上也更爲集中和通俗,唐疏多達十幾家,故《入論》曆來是漢傳因明研究的重點。近代以來,僧俗學者又紛紛爲其作注,計有十余種 、元以後漢傳因明幾成絕學,研習的重心反而東移到了日本。二十世紀初,隨著佛學在近代中國的複興,漢傳因明亦隨之複蘇,並與藏傳因明交融發展,迎來了中國因明研究的第二個春天。仔細分析起來,這百年來,中國因明又經曆了一個「之」字形的曲折發展過程。1896年,楊仁山居士從日本迎回了窺基的《因明大疏》,並加以刊印,這是中國近代因明開始複蘇的標志。「五四」以後至叁、四十年代,漢地的因明研習逐步形成高潮,湧現出歐陽竟無、太虛、呂 、章太炎、熊十力、陳望道、陳大齊、虞愚等一批大師,各類著述多達幾十種。在藏地,因明的研習亦久盛不衰,量論成爲各寺院的必修課程。這是近代中國因明研究的全盛時期。相對而言,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盡管仍有一些零星的著述,但從總體來看,因明的研究處於低谷階段。到了八十年代初,隨著改革開放的新形勢,學術界亦形成了「絕學相繼發越」的蓬勃局面。國家把因明列爲搶救項目,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中國邏輯史研究會、中國佛教協會等聯手共舉,做了很多工作,召開了多次全國性的學術交流會,組織編寫了中國邏輯史的因明專卷,出版了《因明論文集》、《因明新探》、《因明新論》叁個專集。這一時期在臺灣有聖禾(水月法師)主編的《因明雜志》出版(1977~1987年),該刊主要以對因明經典的注解而著稱。按不完全的統計,近五十年來,中國學者的各種因明專著多達幾十部,論文上百篇,出現了法尊、石村、楊化群等一批著名學者,因明研究走出了低谷,並逐步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百年來,中國因明研究的成果,大致可以概括爲以下幾方面
一、因明典籍的譯介
經典是研究的依據,長期以來,漢地因明的研究只局限於大、小二論(即陳那的《正理門論》和天主的《入正理論》),而陳那最重要的因明著作《集量論》卻沒有漢譯本。對法稱因明更幾乎是一無所知。這一情況現在已有了很大的改觀,出現了諸多的漢文譯介,主要有
(一)足目《正理經》的翻譯
窺基《大疏》曾雲「劫初足目,創標真似」,足目及其《正理經》是因明的直接思想來源。1985年,由沈劍英譯,陳家麟校,從日本學者宮□宥勝的《こ ─ 。 ベ─シユ の理論學》一書中轉譯成中文,收於沈劍英的《因明學研究》一書。
(二)陳那八論的譯介
作爲叁支新因明的創始人,陳那著有因明八論,即《正理門論》、《入正理論》(系陳那弟子天主所著)、《觀所緣緣論》、《觀所緣緣論釋》、《集量論》、《集量論釋》、《因輪抉擇論》、《觀叁時論》。(注1)前叁論早有漢譯本,《集量論》唐代義淨曾有譯本,但隨即佚散,未能流傳,其余四著僅有藏譯本而無漢譯本,這必然造成了漢傳因明研究的某些局限。
爲此,1928年,呂 從西藏奈旦、曲尼本譯出了《因輪抉擇論》及其圖解,又編譯有《集量論釋略抄》,這是近代的第一個《集量論》漢譯本,但該本「只錄本宗,所破各家舉目列末」,尚不是全本。故1980年法尊法師又根據德格版與北京版從藏文編譯出了《集量論》的全部頌和釋,寫成《集量論略解》,這是第一個漢譯全本。另外,呂 與釋印滄又合作編譯了《觀所緣論會譯》。至此,除了《觀叁時論》之外,陳那的主要因明著作都已有了漢譯本,對陳那因明的研究已經具備了完整和可靠的經典依據。
(叁)法稱因明著作的譯介
法稱是中古印度與陳那齊名的因明大師,亦是陳那之後,印度因明的最後一位傑出代表。法稱著有因明七論,即《釋量論》、《量抉擇論》、《正理滴論》、《因滴論》、《觀相屬論》、《成他相續論》、《诤正理論》。前叁部是廣論,系統闡述了因明義理,其中最詳盡的是《釋量論》,最簡明的是《正理滴論》。後四部則是「肢論」,是對因明義理某一側面的引申和闡發。法稱七論在國外均有英、日、德文譯本,但在漢地卻一直是空白。已故的王森先生曾於1940年從蘇聯《佛教文庫》中的梵文原本把《正理滴論》譯成漢文,但直至1982年才發表。呂 先生的專論《佛家邏輯──法稱的因明學說》(注2)實際上是《正理滴論》的一個內容介紹。1982年,楊化群又從藏文本譯成漢文。(注3)這樣,《正理滴論》就有了兩個漢譯本和一個內容介紹。依據這兩部經典,漢地學者已可能對法稱的因明思想有一個比較系統的認識。
(四)藏人因明自著的譯介
藏傳佛教中保存了極爲豐富的印度因明古籍,堪稱世界第一。但更爲重要的是,自十一世紀哈巴曲森提出了「攝類」範疇以來,又形成了別具特色的藏傳量論,在佛家知識論和邏輯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和創造,出現了一批藏人的因明新著,豐富和發展了印度因明。
早在二十年代初,呂 就開始了因明經典的藏漢對勘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1961年發表的《西藏所傳的因明》一文,可以說是漢地最早系統介紹藏傳量論的專文,該文概略地介紹了薩班的《量理藏論》和宗喀巴的《因明七論入門》二著。1959年,法尊先後發表了關於佛護、月稱中觀宗的四篇論文,(注4)實際上是對藏傳量論名相問題的專述。1988年,羅 譯出了薩班 貢噶堅贊《量理藏論》的前八品。(注5)臺灣東初出版社1994年亦出版了明性法師所譯的《量理寶藏論》共十一章,可以說是該著的第一個漢譯全本。1980年,法尊法師編譯了根登珠巴(達賴一世)的《釋量論釋》。1982年後,楊化群又從藏文譯出了宗喀巴的《因明七論入門》、工珠 元旦嘉措的《量學》、龍朵活佛的《因明學名義略集》、普覺 強巴的《因明學名家》。(注6)這樣,藏傳量論中最主要的一批藏人自著都已有了漢譯本。
對於藏傳因明的沿革、現狀、義理、著述、研習製度等,亦有一批介紹性的文章,如楊化群的《藏傳因明學提綱》、《藏傳因明學發展概況》、《藏族學者的因明著作初探》,法尊的《法稱因明學中「心明」差別略說》、《甘肅噶登協主卻棵寺學習五部大論的課程》,波未 強巴洛卓的《入因明階梯》,祁順來的《淺談藏傳佛教哲學量論》、《試談量學〈心明論〉中的因明成分》,以及筆者所作的《藏傳因明的邏輯論》、《略論藏傳量論的邏輯思想》、《淺析宗喀巴〈因明七論入門〉的邏輯思想》、《藏傳因明概觀》、《藏傳因明的曆史發展及其特點》、譯文《藏傳佛教的邏輯》(徹爾巴茨基)等。(注7)臺灣慧炬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林崇安的《西藏佛教的探討》中亦有對藏傳因明論式的分析等內容。1989年,在北京召開了藏漢因明學術交流會,藏漢兩支因明在中華大地上正在相互交融。
此外,除《大疏》之外,漢傳因明的許多重要典籍也逐步從日本迎回刊印,如文軌的《莊嚴疏》,神泰的《理門述記》,慧沼的《義斷》、《義纂要》,智周的《前記》、《後記》、《因明疏抄》等。由此,在中國形成了一個品種繁多、門類齊全的因明典籍系列,爲世界所矚目。
二、因明經典的注疏
因明曆來十分注重對經典的注疏,這種注疏不僅是對經典的解釋,而且是一種新的闡發,往往孕育著對因明義理的革新和發展。近代以來的中國學者又從新的角度對因明經典進行诠釋闡發,擇要介紹如下
(一)關於古因明的經典
早在本世紀初,日本學者宇井伯壽的《印度哲學研究》第二卷中有《方便心論の注釋的研究》專文。山口益和意大利的杜耆等亦有譯注。1989年,臺灣智者出版社出版的聖禾《古因明要解》中,對《方便心論》、《如實論》等古因明著作的詳細注釋。
(二)關於《正理門論》
《正理門論》是陳那因明的早期著作,集中於邏輯的論證與反駁,該論言簡義奧,索解爲難,故研究者鮮。現存的唐疏僅有神泰《理門述記》殘本。近代以來,日本學者宇井伯壽、意大利的杜耆等作過譯介。近代中國最早對此研究的是呂 與釋印滄的《因明正理門論本證文》(1928年)。在該文序言中雲 「證文者,借原本之複按,得章句之刊定,苟欲義解切實,舍是道莫由也。」呂 等把《理門論》與藏本《集量論》、《入論》進行對勘 「牒引文段,十同六七,理門原本雖不存,旁資此釋以…
《百年來中國因明學的研究概況(姚南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