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来中国因明学的研究概况
作者:姚南强
提 要
自中世纪以来,因明从印度传入中国,复又分为汉传因明和藏传因明二支,并分别东渐至日本、朝鲜、蒙古,中国成为因明的第二故乡。只是在宋元以後,因明典籍逐渐佚亡,在汉地几成绝学。近代以来,随著佛教在中国的复兴,因明研究亦随之复苏,当代中国成为印度因明、汉传因明、藏传因明这三大学术传统的共生点。本文对这百年来的中国因明研究作了较系统的回顾,从因明典籍的译介、注疏,因明义理的研述,因明的比较逻辑研究,以及对国际因明研究成果的译介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概括的介绍和评价。其间既包容了汉传因明和藏传因明的内容,又综合了内地和台湾、香港的最新研究动态对因明义理的研究,近代的中国学者主要是以从佛理和逻辑两大角度进行的。就研究层次而言,又可分为三种 ,力图比较完整地展现本世纪中我国因明研究的长足进步和丰硕成果,同时也清楚地分析了不足之处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自中世纪以来,因明从印度传入中国汉地和西藏,又东渐朝鲜、日本、蒙古。近代以来,又弘传至欧美诸国,形成了一门国际性的学术。中国是因明的第二故乡,因明在中国分为藏汉二支。藏传因明侧重於知识论,故又称为藏传量论(「量」是指认识和知识)。汉传因明的研究则是以逻辑为中心,只是随著唐初法相宗的衰落,宋天主是陈那的高足,《入论》是对《理门论》思想的概括和发展,在叙述上也更为集中和通俗,唐疏多达十几家,故《入论》历来是汉传因明研究的重点。近代以来,僧俗学者又纷纷为其作注,计有十余种 、元以後汉传因明几成绝学,研习的重心反而东移到了日本。二十世纪初,随著佛学在近代中国的复兴,汉传因明亦随之复苏,并与藏传因明交融发展,迎来了中国因明研究的第二个春天。仔细分析起来,这百年来,中国因明又经历了一个「之」字形的曲折发展过程。1896年,杨仁山居士从日本迎回了窥基的《因明大疏》,并加以刊印,这是中国近代因明开始复苏的标志。「五四」以後至三、四十年代,汉地的因明研习逐步形成高潮,涌现出欧阳竟无、太虚、吕 、章太炎、熊十力、陈望道、陈大齐、虞愚等一批大师,各类著述多达几十种。在藏地,因明的研习亦久盛不衰,量论成为各寺院的必修课程。这是近代中国因明研究的全盛时期。相对而言,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尽管仍有一些零星的著述,但从总体来看,因明的研究处於低谷阶段。到了八十年代初,随著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学术界亦形成了「绝学相继发越」的蓬勃局面。国家把因明列为抢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中国逻辑史研究会、中国佛教协会等联手共举,做了很多工作,召开了多次全国性的学术交流会,组织编写了中国逻辑史的因明专卷,出版了《因明论文集》、《因明新探》、《因明新论》三个专集。这一时期在台湾有圣禾(水月法师)主编的《因明杂志》出版(1977~1987年),该刊主要以对因明经典的注解而著称。按不完全的统计,近五十年来,中国学者的各种因明专著多达几十部,论文上百篇,出现了法尊、石村、杨化群等一批著名学者,因明研究走出了低谷,并逐步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百年来,中国因明研究的成果,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因明典籍的译介
经典是研究的依据,长期以来,汉地因明的研究只局限於大、小二论(即陈那的《正理门论》和天主的《入正理论》),而陈那最重要的因明著作《集量论》却没有汉译本。对法称因明更几乎是一无所知。这一情况现在已有了很大的改观,出现了诸多的汉文译介,主要有
(一)足目《正理经》的翻译
窥基《大疏》曾云「劫初足目,创标真似」,足目及其《正理经》是因明的直接思想来源。1985年,由沈剑英译,陈家麟校,从日本学者宫□宥胜的《こ ─ 。 ベ─シユ の理论学》一书中转译成中文,收於沈剑英的《因明学研究》一书。
(二)陈那八论的译介
作为三支新因明的创始人,陈那著有因明八论,即《正理门论》、《入正理论》(系陈那弟子天主所著)、《观所缘缘论》、《观所缘缘论释》、《集量论》、《集量论释》、《因轮抉择论》、《观三时论》。(注1)前三论早有汉译本,《集量论》唐代义净曾有译本,但随即佚散,未能流传,其余四著仅有藏译本而无汉译本,这必然造成了汉传因明研究的某些局限。
为此,1928年,吕 从西藏奈旦、曲尼本译出了《因轮抉择论》及其图解,又编译有《集量论释略抄》,这是近代的第一个《集量论》汉译本,但该本「只录本宗,所破各家举目列末」,尚不是全本。故1980年法尊法师又根据德格版与北京版从藏文编译出了《集量论》的全部颂和释,写成《集量论略解》,这是第一个汉译全本。另外,吕 与释印沧又合作编译了《观所缘论会译》。至此,除了《观三时论》之外,陈那的主要因明著作都已有了汉译本,对陈那因明的研究已经具备了完整和可靠的经典依据。
(三)法称因明著作的译介
法称是中古印度与陈那齐名的因明大师,亦是陈那之後,印度因明的最後一位杰出代表。法称著有因明七论,即《释量论》、《量抉择论》、《正理滴论》、《因滴论》、《观相属论》、《成他相续论》、《诤正理论》。前三部是广论,系统阐述了因明义理,其中最详尽的是《释量论》,最简明的是《正理滴论》。後四部则是「肢论」,是对因明义理某一侧面的引申和阐发。法称七论在国外均有英、日、德文译本,但在汉地却一直是空白。已故的王森先生曾於1940年从苏联《佛教文库》中的梵文原本把《正理滴论》译成汉文,但直至1982年才发表。吕 先生的专论《佛家逻辑──法称的因明学说》(注2)实际上是《正理滴论》的一个内容介绍。1982年,杨化群又从藏文本译成汉文。(注3)这样,《正理滴论》就有了两个汉译本和一个内容介绍。依据这两部经典,汉地学者已可能对法称的因明思想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
(四)藏人因明自著的译介
藏传佛教中保存了极为丰富的印度因明古籍,堪称世界第一。但更为重要的是,自十一世纪哈巴曲森提出了「摄类」范畴以来,又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藏传量论,在佛家知识论和逻辑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和创造,出现了一批藏人的因明新著,丰富和发展了印度因明。
早在二十年代初,吕 就开始了因明经典的藏汉对勘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1961年发表的《西藏所传的因明》一文,可以说是汉地最早系统介绍藏传量论的专文,该文概略地介绍了萨班的《量理藏论》和宗喀巴的《因明七论入门》二著。1959年,法尊先後发表了关於佛护、月称中观宗的四篇论文,(注4)实际上是对藏传量论名相问题的专述。1988年,罗 译出了萨班 贡噶坚赞《量理藏论》的前八品。(注5)台湾东初出版社1994年亦出版了明性法师所译的《量理宝藏论》共十一章,可以说是该著的第一个汉译全本。1980年,法尊法师编译了根登珠巴(达赖一世)的《释量论释》。1982年後,杨化群又从藏文译出了宗喀巴的《因明七论入门》、工珠 元旦嘉措的《量学》、龙朵活佛的《因明学名义略集》、普觉 强巴的《因明学名家》。(注6)这样,藏传量论中最主要的一批藏人自著都已有了汉译本。
对於藏传因明的沿革、现状、义理、著述、研习制度等,亦有一批介绍性的文章,如杨化群的《藏传因明学提纲》、《藏传因明学发展概况》、《藏族学者的因明著作初探》,法尊的《法称因明学中「心明」差别略说》、《甘肃噶登协主却棵寺学习五部大论的课程》,波未 强巴洛卓的《入因明阶梯》,祁顺来的《浅谈藏传佛教哲学量论》、《试谈量学〈心明论〉中的因明成分》,以及笔者所作的《藏传因明的逻辑论》、《略论藏传量论的逻辑思想》、《浅析宗喀巴〈因明七论入门〉的逻辑思想》、《藏传因明概观》、《藏传因明的历史发展及其特点》、译文《藏传佛教的逻辑》(彻尔巴茨基)等。(注7)台湾慧炬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林崇安的《西藏佛教的探讨》中亦有对藏传因明论式的分析等内容。1989年,在北京召开了藏汉因明学术交流会,藏汉两支因明在中华大地上正在相互交融。
此外,除《大疏》之外,汉传因明的许多重要典籍也逐步从日本迎回刊印,如文轨的《庄严疏》,神泰的《理门述记》,慧沼的《义断》、《义纂要》,智周的《前记》、《後记》、《因明疏抄》等。由此,在中国形成了一个品种繁多、门类齐全的因明典籍系列,为世界所瞩目。
二、因明经典的注疏
因明历来十分注重对经典的注疏,这种注疏不仅是对经典的解释,而且是一种新的阐发,往往孕育著对因明义理的革新和发展。近代以来的中国学者又从新的角度对因明经典进行诠释阐发,择要介绍如下
(一)关於古因明的经典
早在本世纪初,日本学者宇井伯寿的《印度哲学研究》第二卷中有《方便心论の注释的研究》专文。山口益和意大利的杜耆等亦有译注。1989年,台湾智者出版社出版的圣禾《古因明要解》中,对《方便心论》、《如实论》等古因明著作的详细注释。
(二)关於《正理门论》
《正理门论》是陈那因明的早期著作,集中於逻辑的论证与反驳,该论言简义奥,索解为难,故研究者鲜。现存的唐疏仅有神泰《理门述记》残本。近代以来,日本学者宇井伯寿、意大利的杜耆等作过译介。近代中国最早对此研究的是吕 与释印沧的《因明正理门论本证文》(1928年)。在该文序言中云 「证文者,借原本之复按,得章句之刊定,苟欲义解切实,舍是道莫由也。」吕 等把《理门论》与藏本《集量论》、《入论》进行对勘 「牒引文段,十同六七,理门原本虽不存,旁资此释以…
《百年来中国因明学的研究概况(姚南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