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百年来中国因明学的研究概况(姚南强)▪P2

  ..续本文上一页为格量,固绰然有余」,从而「庐面渐真,积疑涣解」。在吕 对勘的基础上,此後丘檗又著有《因明正理门论疏》6卷,依据证文广为辑引解释,他在例言中自述道 「疏辑成,綦难匪易。一疑之析,动经浃旬。一词之出,遍徵众籍」,可见是费了不少心血,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本《理门论》的注释。1930年,欧阳竟无在刊印《理门论》时又撰写了《因明正理门论叙》,文中阐述了《理门论》在陈那八论中的地位 「是则《正理门论》者,匡改正理之门,岂依经而造论;大开正理之门,虽称论而实经也。」该文又把《理门论》与天主《入论》及法称《正理滴论》作比较研究,认为法称与陈那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欧阳竟无的这一研究是具有开拓性的。198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巫寿康著有博士论文《〈因明正理门论〉的研究》,以数理逻辑为工具,研究《正理门论》的逻辑思想,颇有新见。1992年,沈剑英用现代逻辑的观点,对《理门论》进行了今注今解。(注8)

  这是迄今为止国内最为通俗、也最为精确的《理门论》注释,引起了海内外的重视。1993年,拙作《〈理门论〉探微》(硕士论文)刊发於台湾《中华佛学学报》第6期,该文在认识论上分析了陈那带相说和自证说的改造,在逻辑方面指出了三支推理的「类推理」特徵,并侧重讨论了「除宗有法」问题。

  (三)关於《因明入正理论》

  《因明入正理论约肯》,悲华居士;

  《因明入正理论讲义》,悲圆居士,1932年;

  《因明入正理论摸象》,王季同,1930年;

  《因明入正理论释》,周叔迦三十年代的讲稿,1989年出版;

  《因明入正理论》,林彦明;

  《因明入正理论易解》,密林,1940年;

  《因明入正理论释》,清净,1943年;

  《因明入正理论要解》,常惺,1948年;

  《因明入正理论讲解》,吕 1961年的讲稿,1989年出版;

  《因明入正理论悟他门浅释》,陈大齐,1970年;

  此外,吕 的《入论十四因过解》是对藏汉三个不同译本的对勘研究,颇有特色。

  (四)关於《大疏》

  窥基的《因明入正理论疏》本来只是诸多唐疏之一,其「提控纪纲,妙得论旨」,「详徵古义,环列洋洒」,(注9)故被尊为《大疏》,成为汉传因明的主要标志。其弟子慧沼等对《大疏》多有疏记。近代以来,中国学者又复为其作注,如 1925年,梅光羲作《因明入正理论疏节录集注》。

  1926年,熊十力作《因明大疏删注》。熊十力一方面认为《大疏》固然是「法户枢机,舍此莫属」,但另一方面又以为《大疏》是窥基晚年未完成之作,且「辩析(注10)需要重新进行删、改、调、补。实际上熊十力是重新改写,「博徵广引」,对该书的义理提出了许多新知灼见,在体例上也别具一格,成为《大疏》的一种普及性的注解书,为初学者提供了入门的方便。

  1938年,出版了陈大齐的《因明大疏蠡测》。陈大齐对《大疏》「紊者理之,似者正之,晦者显之,缺者足之,散者备之,违者通之」,并「参证其他疏记,间亦旁证逻辑,其得正解,以释其疑」。这也是一种创造性的阐述,《蠡测》被认为是近代研究《大疏》之冠。1991年出版的《中国逻辑史资料选 因明卷》中收入了吕 的《因明入正理论疏简介》,以及由杨百顺、沈剑英等多人合注,由刘培育统稿的《因明入正理论疏》的注解,这是今人的一部全注,语言上比较通俗,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三、因明义理的研述

  (一)通论性的著述

  对因明义理、因明的发展与沿革进行全面的阐述,其中亦有著者的某些重点阐发,计有

  谢蒙的《佛教论理学》(1916年出版),全书共分四章。第一章「因明学之渊源」,认为「十四过出於足目无疑,九句因殆尼夜耶後学之所立」,并概述了《方便心论》、《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如实论》等古因明著作的内容。第二章是「三支因明论」,通俗地阐述了陈那新因明的基本内容。第三章是「因明学与论理学之比较」。第四章为「中土因明之流传」。

  太虚的《因明概论》是他1922年在武昌大学的讲稿,於1936年出版。该书亦分四章,分别为「何为因明」、「因明之纲目」、「因明之解析」、「泛论因明」。

  吕 的《因明纲要》(1926年),全书共分八章,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如把因明的发展史概括为五期共1500年,提出因明研究要「宜宗论而简疏」,认为九句因系陈那所创等,该著的一个重要特色是例举了佛经中的62个论证例式,既有助於说明因明义理,又体现了因明在佛学中的重要作用。

  陈望道的《因明学概略》是他1928年在复旦大学的讲稿,於1931年出版。全书分为四篇,即「概说」、「真能立」、「似能立」、「余论」。陈望道吸取了日本学者村上专精、大西祝等的研究成果,用现代逻辑工具来分析因明义理,附有八幅欧氏图和图表二十余幅,在三十年代是一本很有影响力的因明通俗读物。

  虞愚的《因明学》(1936年),首次用英文的逻辑术语来标注因明概念,有的还附有梵文原名。该书附录中「墨家论理学的新体系」一文,对墨辩与因明作了系统比较。太虚法师高度评价此书云 「根据古论疏而采择近人最明确之说,以相发明,并进而与西洋逻辑及名辩归纳诸述互资参证」。

  石村的《因明述要》(1981年),是十年动乱後问世的第一部因明著作,对於八十年代因明的研究再兴起了某种启蒙作用,全书共分六章,是一部通俗性的著述。

  沈剑英的《因明学研究》(1985年),依据大、小二论,广泛徵引唐疏,从纵横剖面探讨因明体例规则、论证格式和立言过失等,并与西方逻辑作比较研究,阐明二者之异同。1992年,沈剑英又有新著《佛家逻辑》,此书上卷为佛家逻辑论,涉及因明的历史沿革和诸多义理,并对以往鲜有研究的堕负论和误难论作了系统的概括。此二著作代表了当代中国因明研究的重要著述,已分别在台湾重版。

  1991年,台湾慧炬出版社出版的林崇安《佛教因明的探讨》,该著对印度佛教的因明传承、汉藏因明论著的传译、论式的演变、量士夫的探讨等均有全面性的介绍。

  这一时期的概论性著述还有 

  龚家骅的《逻辑与因明》,1935年;

  周叔迦的《因明新例》,1936年;

  熊绍□的《因明之研究》,1939年;

  林彦明的《因明论式之批判》;

  覃方达的《因明新哲学论》;

  陈大齐的《印度理则学》,1939年;

  霍韬晦的《佛家逻辑研究》,1978年。

  (二)专题研究

  1。关於因明发展史

  如前所述,谢蒙《佛教论理学》第一章「因明学之渊源」,对因明的发展史已有介绍。之後,吕 在《因明纲要》的引论中,将其概括为 一、自佛说至马鸣(此迄佛灭後五百年,论法初行,散见四阿含诸小乘论);二、自龙树至於青目(此迄佛灭後八百年,论法渐详,散见中、百、十二门论等);三、自弥勒至於世亲、德慧(此迄佛灭後千年,论轨具备,散见大论、显扬、方便心论、如实论等);四、自陈那至於亲光、无性(此迄佛灭後千一百年,因明大成,译籍今存因明二论,又见广百论释、般若灯论等);五、自法称至於天喜(此迄佛灭後千五百年,因明再盛,译籍无专书,但梵蕃本具在)。这其中的前三期是古师因明,後二期才是三支新因明。1932年,许地山的《陈那以前中观派与瑜伽派之因明》是近代中国第一篇专述因明史的论文。许地山吸取了威提布萨那、杜耆、凯斯、宇井伯寿等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介绍了从原始佛经一直到世亲《如实论》这一阶段古因明的发展脉络。文中专题对《中论》、《方便心论》、《瑜伽师地论 本地分》、《大乘阿毗达摩集论》、《顺中论》、《如实论》的因明思想作了概括的介绍,并对一系列因明义理作了新的探索。这是一篇极有价值的因明史论,开阔了中国学者的眼界。沈剑英《因明学研究》和《佛家逻辑》二著中亦有对古师因明的介绍。近日,台湾僧人释从信的论文《阿含经的逻辑形式》(注11)认为在小乘的阿含经中已形成了「知」、「喻」、「处」的三段论式,颇有新见。另外,林崇安的《佛教因明的探讨》一书中对因明论式、正因、似因等亦有所探讨。

  2。关於陈那因明

  主要的论文有 

  (1)。虞愚的《印度逻辑推理与推论式的发展及其贡献》。(注12)该文分析了陈那如何从古因明的五支论式发展成为三支论式。虞愚把三支论式与三段论法作了比较,认为陈那三支论式的特点是「从特殊到特殊」的类比推理。

  (2)。霍韬晦在《陈那以後佛家逻辑的发展》中专节论述「陈那时代因明论式结构的基本观念及其引生的问题」,提出 陈那论式的结构是「由果溯因」,「单靠『同品定有』所溯出的因。。。。。。不是充足因」,故需在「异品」中遍无,但由此会引起因喻不一致和「有法剔除」的问题。这些观点在陈大齐的《大疏蠡测》等书中已有所提及。

  (3)。周文英的《印度逻辑推论式的基本性质》。(注13)该文侧重考察了陈那三支论式与《正理经》以及後期正理派五支论式的关系,指出陈那三支式源於《正理经》的五支式,後又被後期正理派吸收、改造。

  (4)。郑伟宏的《论因三相》和《因明概论》,(注14)认为陈那的三支式「还不是真正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推理,它离演绎推理仍有一步之遥」;由於同、异品要除宗有

  (5)。沈剑英的《印度古典论证式的逻辑本质》(注15)认为陈那三支式的本质是归纳与演绎相结合,标志者已从古因明的五支类比推理上升为演绎推理,喻体是全称命题,这正是陈那在《正理门》中所一再强调的,不是简单的类比。

  (6)。…

《百年来中国因明学的研究概况(姚南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