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出版的石村《因明述要》亦对三支式和三段论作了比较。这方面的论文也甚多,如巫寿康的博士论文《>因明正理门论>的研究》第六章「三支论式和三段论的比较研究」,(注28)张忠义的《试论因明的三支论式》,(注29)拙作《墨辩与因明的逻辑比较》(注30)等。1989年出版的杨百顺《比较逻辑史》一书可以说是这方面的集大成者。
五、对国际因明研究成果的译介
二十世纪是国际因明研究成果灿烂的时代。陈那、法称以及法称後学的因明著作几乎全部被译成英、日、法、俄等文本。日本继续在因明研究领域中领先,著名的学者有宇井伯寿、山口益、宫□宥胜、北川秀则、中村元、服部正明、□山雄一、末木刚博等。欧美佛学中的现代学派和苏俄的列宁格勒学派中也涌现出一大批知名学者,如俄国的彻尔巴茨基,意大利的杜耆,英国的孔茨、凯斯、郎德尔,德国的恩 斯腾克尔纳 马蒂勒尔,美国的齐思贻等。在印度本土也出现了许多学者,如威提布萨那、阿得利雅等。百年来,经过中国学者的译介,其中不少成果已为学界所了解和吸收,择要介绍如下
(一)对日本学者著述的译介
1928年,商务印书馆印行了日僧风潭的《因明论疏瑞源记》八卷。此著是对窥基《大疏》的诠释,其中包含了极丰富的汉传因明史料。
1906年,由胡茂如译出了日本大西祝的《论理学》,其中第二篇专述因明,又分十章,分别介绍了因明史、论式、因三相、合作法与离作法,八门二悟、六因说、七因明等内容,是全面介绍因明义理的一部译著。
1962年,张春波译出了日本□山雄一的《印度逻辑学的基本性质》,这是关於正理派逻辑的一篇专论,对於了解因明的思想渊源颇有启迪。
孙中原侧重於对末木刚博学说的译介。1983年,他与杜岫石合译了末木刚博的《现代逻辑学问题》,该书中的「印度逻辑学」专篇分别介绍了数论派的「遍充」思想,《遮罗迦本集》的五支作法,《正理经》的逻辑和新因明逻辑。1989年,又译出了末木刚博《东方的合理思想》中的〈新因明的逻辑〉,《佛教的比较思想研究》中的〈因明的谬误论〉。(注31)前一文介绍了陈那的三支作法、因三相、九句因、并汇总了北川秀则、中村元等各家之说。後一篇则侧重分析了因明的似能立过失,综合了齐思贻、杉原丈夫、林彦明、宇井伯寿、北川秀则等多家之说,并用数理符号式对因明三十三种似能立过失作了逻辑分析。
如前所述,沈剑英从宫□宥胜的日文本转译了足目的《正理经》,1992年他又译出了宇井伯寿的〈陈那的因明〉、〈《正理门论》《入正理论》与欧洲及印度的学者〉二文。(注32)
(二)对印度学者著述的译介
1936年,杨国宾译出了印度学者阿得利雅的《印度论理学纲要》,该书共十二章,对因明、正理和印度各派的逻辑思想作了简明而又全面的介绍。
1958年,虞愚把威提布萨那《印度逻辑史》中关於《正理滴论》的一节译成中文,取名为《法称〈逻辑一滴〉的分析》。
1981年,周文英著有《印度逻辑史稿》(注34)其中第四章「中古逻辑学派」是专题介绍印度因明的。
1989年,王镛、段涓合译了M·切迦罗伐尔蒂的《孟加拉和密拉提新正理的历史》。(注35)
此外,黄宝生、郭良鉴合译了德 哈托巴底亚的《印度哲学》,其中亦有因明的内容。
(三)对欧美学者著述的译介
1962年,虞愚译出了苏联学者彻尔巴茨基《佛家逻辑》第一卷的第一部分「真实与知识」。(注36)
1989年,巫白慧译出了杜耆《论弥勒无著学说的若干方面》一书中的三、四、五章,取名为《论初期佛教逻辑及其有关文献》。(注37)
近百年来中国学者对国际因明研究有所译介,但从总体上看,这种译介还是比较零散,有待於进一步加强中外学术交流,以开阔我们的眼界。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20世纪的中国因明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近代的中国,可以说是印度因明、汉传因明、藏传因明这三大学术传统的交融点。悠久的文明和丰富的典藏为因明的复兴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尽管宋、元以来,汉传因明在中国几成绝学,尽管近代中国的因明研究起步较迟,但我们仍然在许多方面达到或接近了国际先进水平。例如,在汉传因明的研习中,出现了吕 、陈大齐、沈剑英等一批大师,对唐疏及其义理有特别深入的研究。在藏传量论方面,不但已经译出了主要的藏人因明自著,而且开始尝试用现代科学来阐发其义理。对於新古因明、藏汉因明、陈那与法称因明也从新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比较,而且特别注重逻辑分析,以达到古为今用的借鉴目的。
无需讳言,与现代国际因明研究的先进水平相比,在某些领域内我们还存在较明显的差距。例如,我国保存有极其丰富的法称及其後学因明著作的藏译本,其中许多已无梵文原本,成为极珍贵的孤本。目前,其中有许多已被译成了英、德、日文本,而汉译者却仍是寥如孤星。又如,迄今为止,对因明义理的分析大多仍停留在传统佛学和经典形式逻辑的范围内,用现代数理工具和现代科学方法来进行新的阐发的工作还只是起步。
因明学是印度佛教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宝,应当进行更系统深入的整理与研究。本文仅就本世纪初以来中国因明研究的成果作了一个初步的概括,为因明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份资料,以期抛砖引玉,使因明学的研究能在中国更上一层楼。
──────────────
(1)以上八论之名目,藏、汉因明所说不一,尚可作进一步考证。
(2)《现代佛学》,1954年第2~4期。
(3)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世界宗教研究》,982年第1期。
(4)《现代佛学》,1959年各期。
(5)《中国逻辑史资料 因明卷》,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
(6)杨化群的《藏传因明学》,西藏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
(7)以上四文依次发表於《哲学研究》1993年增刊,《西藏民院学报》1993年第4期,《上海教育学院学报》1993年第3期,台北《谛观》第78期。中国佛教协会《佛学研究》1994年号,拉萨《乡藏研究》1994年第3期等。
(8)沈剑英《佛家逻辑》下卷,北京开明出版社1992年版,台湾商鼎文化出版社,1993年再版。
(9)熊十力《因明大疏删注》,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页6。繁琐」,「虚浮破碎」,「舛辞碎义」,「学者病焉」,
(10)同上,页6~7。
(11)台北《海潮音》,1994年第9期。
(12)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研究》,1957年第5期。
(13)收於《因明新探》,甘肃人民出版社,周文兰〈印度逻辑推论式及基本性质〉。
(14)收於上海《复旦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及1990年第3期。法,故而喻体不是体现「一般」的全称命题,而是一种「特殊」的除外命题。
(15)沈剑英《佛家逻辑》上卷,开明出版社,1992年。
(16)分别刊於《复旦学报》1990年第6期和沈剑英《佛家逻辑》上卷。
(17)刊於《现代佛学》,1958年第8期。
(18)刊於《哲学研究》,1989年第2期。
(19)收於沈剑英的《佛家逻辑》上卷。
(20)收於《佛家逻辑》上卷。
(21)刊於上海宗教学会《宗教问题探索》1992年和《南亚研究》1994年第3期。
(22)刊於《哲学研究》,1989年第11期。
(23)刊於《中国社会科学》,1981年第1期。
(24)收於《因明论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
(25)收於《因明新探》,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
(26)《哲学史论丛》,1980年7月号。
(27)刊於《世界宗教研究》,1982年第3期。
(28)刊於《哲学研究》,1993年第10期。
(29)刊於《哲学研究》,1989年第8期。
(30)刊於《上海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第3期。
(31)收於《因明新探》,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2)收於沈剑英《佛家逻辑》上卷。
(33)收於《因明论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4)刊於《江西师院学报》1981~1982年各期。
(35)收於《因明新探》,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6)收於《因明论文集》。
(37)同上。
(38)本文中所引及的台湾地区因明研究的部分资料,系由《中华佛学学报》编审委员会提供,仅此表示感谢。
《百年来中国因明学的研究概况(姚南强)》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