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五分作法到叁支立量看印度因明的發展▪P4

  ..續本文上一頁來,而主張宗依的兩部分需要立敵共許而達于極成,故而在因九過裏就有了能別不極成、所別不極成和俱不極成叁種,這些在陳那的著作中並未明白提出來;又他對因第二、叁相的分析,連帶將陳那因過裏的相違決定和四種相違一一明確起來,這也是一種發展。

  此後有法稱論師,成爲印度因明的又一高峰,今藏地所傳的就是法稱之因明,他是陳那的再傳弟子,師從自在軍學因明。因爲他自幼就才智敏捷,並精通世間學問,所以在聽自在軍講《集量論》時,據說聽完第一遍就見與師齊了,聽第二遍時則見齊陳那,聽第叁遍時就發現自在軍對《集量論》的理解有些地方不透徹,故隨後在老師的贊同下,法稱對陳那的主要著作作了透徹而詳盡的廣疏,造了著名的因明七論:《釋量論》、《決定量論》、《正理一滴論》、《因滴論》、《觀相屬論》、《成他相續論》和《诤正理論》,此七論都是法稱對陳那《集量論》的闡釋,同時又有他自己的創見和發揮。七論中闡述因明義理最詳盡的是《釋量論》,號爲法稱因明體系的“身體”,其余六論是其從屬,稱爲“六足”。《決定量論》是《釋量論》的略本,其中半數以上的偈頌引自《釋量論》,《正理一滴論》則是《決定量論》的略本;《成他相續論》討論他心真實並駁斥唯我論;《诤正理論》則是一篇關于討論藝術的短文,專門論述了如何破斥斷常二種邪見。

  這七部論中,除《釋量論》第一品及法稱本人的注和《正理一滴論》現存有梵文原本外,其余唯有藏文譯本,而漢譯本古來皆無。將《正理滴論》、《釋量論·頌》等由藏文轉譯爲漢文,則是二十年前才有的事。所以在漢地對法稱因明思想的研究,教內教外都還是很不夠的,而在藏地則廣爲研習,注疏也極爲豐富。

  法稱進一步發展了陳那的因明學說,其主要點有:一、強調現量的無錯亂。陳那對現量只要求離分別,法稱則進一步提出現量是真實純粹的感覺,不是錯覺;二、現量的認識對象——自相爲勝義有,是真實的存在,具有起識的作用。因爲陳那主張唯識無境,不承認外境的實在性,認爲是識的顯現,法稱則承認現量所緣的自相爲實有;叁、改革叁支作法,主張合因喻爲一體,顛倒其順序,將喻體提前,並把同喻、異喻分開單獨立式,而宗支常省略。其分開列式如:

  同法式:此山有火以有煙故有煙必有火,如竈

  異法式:此山有火以有煙故無火則不出煙,如池

  四、將因區分爲自性因、果性因和不可得因叁大類,進一步明確了因明比量的格式,又將叁類因概括爲立物因和否定因二種:立物因是感知到了的因,否定因是條件雖具備,但未感知此因,故此因不存在;五、對因過和喻過的劃分,把因的不共不定改爲猶豫不定,在喻過中,于同、異喻中分別增設能立猶豫不成、所立猶豫不成和兩俱猶豫不成,共成六種。

  關于叁支過,古因明師也有列出,至新因明時期,對過失的討論很注重,各師均有不同的提法,其差別見下表:

  似宗 似 因 似 喻 合 計

  古因明師 六 十一 十一 二十八

  陳那論師 五 十四 十 二十九

  商羯羅主 九 十四 十 叁十叁

  法稱論師 四 七 十八 二十九

  形成上表差別的原因是每個人的見解不同,又有開合繁簡的差別。法稱以後的因明,早期是以法稱著作爲中心的注釋和闡發,後期是從寂護開始,在法稱著述的基礎上進一步形成自己的體系,直到十叁世紀初佛教在印度本土的消亡,因明也就失去了在印度的獨立地位,而于中國藏地大放異彩,研習不斷而至今。

  五、結 語

  上面已將因明在印度的發生、發展至消亡的過程概述,只可謂述述之作,是在今人研究的基礎上所作的一些綜述,述人之所述,故名述述。其實,因明之源仍在佛教內部,對正理派的學說只是吸收,它既非正理派的支流,也不是源于正理,這在因明與正理派後來的並行發展且是互相論辯又互相吸收可以看出,而正理派的發展也自分爲古正理派及後期正理派,自佛教于印度消亡後,就成爲印度邏輯的主流。

  雖說因明的産生與論辯有關,如現在的藏傳佛教就極重視因明的授受,僧人的學習很重要的一門課就是辯經。但在漢地,從因明的最初傳入直到今天,都不是用于辯論的,而是通過學習因明可以提高我們的思維推理及寫作能力。如玄奘大師的《成唯識論》,其內容的陳述結構就是因明的量式結構。由此可以看出,佛法的真實之理是可以運用因明方法予以顯現的。故學習和應用好因明,對我們深入經藏、體證佛法乃至弘法利生,都有其現代意義和價值。

  [1]《中阿含經》卷二十九。

  [2]《續高僧傳》卷二《達摩笈多傳》。

  [3]《大疏》卷一。

  [4]《莊嚴疏》卷一。

  主要參考書目:

  1《太虛大師全書》之17,臺灣新文彩色印書館1970年版。2玄奘:《大唐西域記》,嶽麓書社1999年版。

  3聖嚴:《印度佛教史》,臺灣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版。

  4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之《佛教邏輯之發展》、《佛教邏輯與辯證法》,臺灣大乘出版社1978年版。

  5韓清淨:《瑜伽師地論披尋記·科句彙編》,上海出版印刷公司1989年版。

  6李潤生:《佛家經論導讀·因明入正理論》,香港密乘學會博益出版集團有限公司聯合出版社1994年版。

  7沈劍英主編:《中國佛教邏輯史》,華東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8沈劍英:《因明學研究》,東方出版中心1996年版。

  9姚南強:《因明學說史綱要》,上海叁聯書店2000年版。

  10胡曉光:《因明概觀》,《法音》,1996年第11期。

  

  

  

《從五分作法到叁支立量看印度因明的發展》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