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来,而主张宗依的两部分需要立敌共许而达于极成,故而在因九过里就有了能别不极成、所别不极成和俱不极成三种,这些在陈那的著作中并未明白提出来;又他对因第二、三相的分析,连带将陈那因过里的相违决定和四种相违一一明确起来,这也是一种发展。
此后有法称论师,成为印度因明的又一高峰,今藏地所传的就是法称之因明,他是陈那的再传弟子,师从自在军学因明。因为他自幼就才智敏捷,并精通世间学问,所以在听自在军讲《集量论》时,据说听完第一遍就见与师齐了,听第二遍时则见齐陈那,听第三遍时就发现自在军对《集量论》的理解有些地方不透彻,故随后在老师的赞同下,法称对陈那的主要著作作了透彻而详尽的广疏,造了著名的因明七论:《释量论》、《决定量论》、《正理一滴论》、《因滴论》、《观相属论》、《成他相续论》和《诤正理论》,此七论都是法称对陈那《集量论》的阐释,同时又有他自己的创见和发挥。七论中阐述因明义理最详尽的是《释量论》,号为法称因明体系的“身体”,其余六论是其从属,称为“六足”。《决定量论》是《释量论》的略本,其中半数以上的偈颂引自《释量论》,《正理一滴论》则是《决定量论》的略本;《成他相续论》讨论他心真实并驳斥唯我论;《诤正理论》则是一篇关于讨论艺术的短文,专门论述了如何破斥断常二种邪见。
这七部论中,除《释量论》第一品及法称本人的注和《正理一滴论》现存有梵文原本外,其余唯有藏文译本,而汉译本古来皆无。将《正理滴论》、《释量论·颂》等由藏文转译为汉文,则是二十年前才有的事。所以在汉地对法称因明思想的研究,教内教外都还是很不够的,而在藏地则广为研习,注疏也极为丰富。
法称进一步发展了陈那的因明学说,其主要点有:一、强调现量的无错乱。陈那对现量只要求离分别,法称则进一步提出现量是真实纯粹的感觉,不是错觉;二、现量的认识对象——自相为胜义有,是真实的存在,具有起识的作用。因为陈那主张唯识无境,不承认外境的实在性,认为是识的显现,法称则承认现量所缘的自相为实有;三、改革三支作法,主张合因喻为一体,颠倒其顺序,将喻体提前,并把同喻、异喻分开单独立式,而宗支常省略。其分开列式如:
同法式:此山有火以有烟故有烟必有火,如灶
异法式:此山有火以有烟故无火则不出烟,如池
四、将因区分为自性因、果性因和不可得因三大类,进一步明确了因明比量的格式,又将三类因概括为立物因和否定因二种:立物因是感知到了的因,否定因是条件虽具备,但未感知此因,故此因不存在;五、对因过和喻过的划分,把因的不共不定改为犹豫不定,在喻过中,于同、异喻中分别增设能立犹豫不成、所立犹豫不成和两俱犹豫不成,共成六种。
关于三支过,古因明师也有列出,至新因明时期,对过失的讨论很注重,各师均有不同的提法,其差别见下表:
似宗 似 因 似 喻 合 计
古因明师 六 十一 十一 二十八
陈那论师 五 十四 十 二十九
商羯罗主 九 十四 十 三十三
法称论师 四 七 十八 二十九
形成上表差别的原因是每个人的见解不同,又有开合繁简的差别。法称以后的因明,早期是以法称著作为中心的注释和阐发,后期是从寂护开始,在法称著述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自己的体系,直到十三世纪初佛教在印度本土的消亡,因明也就失去了在印度的独立地位,而于中国藏地大放异彩,研习不断而至今。
五、结 语
上面已将因明在印度的发生、发展至消亡的过程概述,只可谓述述之作,是在今人研究的基础上所作的一些综述,述人之所述,故名述述。其实,因明之源仍在佛教内部,对正理派的学说只是吸收,它既非正理派的支流,也不是源于正理,这在因明与正理派后来的并行发展且是互相论辩又互相吸收可以看出,而正理派的发展也自分为古正理派及后期正理派,自佛教于印度消亡后,就成为印度逻辑的主流。
虽说因明的产生与论辩有关,如现在的藏传佛教就极重视因明的授受,僧人的学习很重要的一门课就是辩经。但在汉地,从因明的最初传入直到今天,都不是用于辩论的,而是通过学习因明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推理及写作能力。如玄奘大师的《成唯识论》,其内容的陈述结构就是因明的量式结构。由此可以看出,佛法的真实之理是可以运用因明方法予以显现的。故学习和应用好因明,对我们深入经藏、体证佛法乃至弘法利生,都有其现代意义和价值。
[1]《中阿含经》卷二十九。
[2]《续高僧传》卷二《达摩笈多传》。
[3]《大疏》卷一。
[4]《庄严疏》卷一。
主要参考书目:
1《太虚大师全书》之17,台湾新文彩色印书馆1970年版。2玄奘:《大唐西域记》,岳麓书社1999年版。
3圣严:《印度佛教史》,台湾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版。
4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之《佛教逻辑之发展》、《佛教逻辑与辩证法》,台湾大乘出版社1978年版。
5韩清净:《瑜伽师地论披寻记·科句汇编》,上海出版印刷公司1989年版。
6李润生:《佛家经论导读·因明入正理论》,香港密乘学会博益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出版社1994年版。
7沈剑英主编:《中国佛教逻辑史》,华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8沈剑英:《因明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6年版。
9姚南强:《因明学说史纲要》,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10胡晓光:《因明概观》,《法音》,1996年第11期。
《从五分作法到三支立量看印度因明的发展》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