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五分作法到三支立量看印度因明的发展▪P3

  ..续本文上一页《论轨》、《论式》和《论心》三种著述,然今俱已不存。据陈那《集量论》中多处引用《论轨》及唐代因明诸疏中常提及《论式》,可以肯定此二论是有的,而《论心》则很少提到,内容亦不得而知了。另有一部已佚大半的《如实论》,据文轨说是世亲所造,梁真谛所译,而在高丽藏中是明确记为世亲造的。真谛还著有《如实论疏》,已佚。不过此论自古便很流行,这从达摩笈多曾于沙勒国讲出二千偈,至龟兹国复讲此论的事实可以看出[2]。

  现存的《如实论》是全论的最后一部分,总标为《反质难品》,具体又分为无道理难、道理难和堕负处三小品。《无道理难品》中可分为九个论点三十一条辩难,属于断诤,但由于难本以诡辩为时尚,故本品的一些论说并不真确;《道理难品》讲能破,其中似能破共三类十六种:一、颠倒难,立难不与正义相应,有十种;二、不实义难,不实就是不如义和无有义的妄语,有三种;三、相违难,是以不并立的意义而发难,便是矛盾,亦有三种。《堕负处难》则举出了二十二种堕负处,这里世亲吸收了《正理经》对负处的分类,又有自己的新创见,可以说是佛教因明堕负论之集大成。

  (三)改革性发展的新因明〖

  众所周知,佛教新因明的创始人是被后人誉为“印度中世纪正理之父”的陈那论师,陈那又称域龙,南印度香至国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于小乘犊子部,后师事世亲而改学大乘瑜伽行宗,在唯识学方面主张有相唯识说,又对识的活动提出自成一家的三分说。

  然而对古因明的改革才是陈那论师的最大贡献,因为古因明发展到世亲时,“虽纲纪已成,而幽致未分,故使宾主对扬,犹疑立破之则”[3],所以他“观述作之利害,审文义之繁约”、“覃思研精”,造了《因明正理门论》(简称《门论》)、《集量论》等因明著作,提出具有独创性的见解,把因明学推进到一个全新阶段,成为新因明之开祖。

  《门论》是陈那新因明的奠基作,论中根本不谈古因明中的辩论术,而是以“立(证明)、破(反驳)”为主题,“为欲简持能立能破义中真实故造斯论”,就是要区分关于立破的正确道理。全论五千字,过半篇幅在讲立破,小部分讲量论,即知识论。

  陈那在《门论》中建立的新因明体系主要有以下几点创新:

  一、对能立与所立重新分界,把宗体作为论诤的对象。在能立中,立宗是“显不顾论宗随自意立”,即论题须是立者坚持而敌者反对的,这样才能进行辩论,并举出立宗的五种过失“自语相违、自教相违、世间相违、现量相违、比量相违”的例子。

  在古因明中是以宗、因、喻等为能立,而组成宗的两个概念为所立,陈那改为因、喻为能立,,宗为所立,认为因、喻是证宗的理由,而宗是要论证的对象。当然这是就一个论式的内部各支之间的关系而言,对似能立与能破来论,则宗、因、喻三支合为能立。可见能立是有二义的。

  立敌双方要论诤的是宗能否成立,但古因明家却对此有几种不同说法,认为论诤的对象是组成宗的宗依即判断的主词和谓词:有的认为立者要论证的是前陈主词,有的认为是后陈谓词,有的则说是主词和谓词。陈那予以重新规定,论诤的对象是宗体而不是宗依(主、谓词),宗依应是立敌共许的。

  二、改五支作法为三支作法,陈那的改革不仅论式上简明扼要,而且提高了可靠程度。五支作法中的合支实际是重复了因支,而结就是宗,陈那把它们删去,使论式简明,更重要的是,三支的喻增加了喻体,更有说服力。如下图五支与三支的对照:

  五 支 三 支

  声是无常…………………宗………………………声是无常所作性故…………………因………………………所作性故犹如瓶等,于瓶 若是所作,见彼无常,见是所作与无常…………同喻……………………犹如瓶等声亦如是,是所作性……合

  犹如空等,于空

  若是其常,见非见是常住与非所作………异喻…………………所作,犹如空等声不如是,是所作性……合故声无常…………………结

  三、创立九句因作为三支推论的理论基础。关于九句因,《门论》云:“宗法于同品,谓有、非有、俱,于异品各三,有、非有及二。”宗法就是指因,故《大疏》卷三中解释说:“谓能立因于同品喻成其三种,一有,二非有,三亦有亦非有,彼名为俱;此三种因,于宗异品异法喻上亦各有三,一有,二非有,三亦有亦非有,彼名及二。且同品有、异品三者,谓于同品有异品亦有,于同品有异品非有,于同品有异品有非有;如是因于同品非有,异品亦三,于同品有非有,异品亦三,故成九句。”《大疏》这段文字说明了同品和异品组合为九句因的方式,可列表如下:

  1、同品有异品有 正因

  2、同品有异品非

  3、同品有异品有 因

  4、同品非有异品有

  九句因 5、同品非有异品非有 相违因

  6、同品非有异品有非有

  7、同品有非有异品有 似因

  8、同品有非有异品非有 不定因

  9、同品有非有异品有非有

  从表中可以看出,第二句、第八句是正因,余为似因。陈那论师又从因必须是宗之法和二、八句的正因中概括出三条原理,称之为因三相,即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异品遍无性。

  我们知道《顺中论》曾最早提及过数论的因三相,世亲也曾在《如实论》中反外道的质难而提出因三相:“我立三相:是根本法、同类所摄、异类相离,是故立因成就不动,汝因不如是,故汝难颠倒。”就是说具足因三相的因就是“不动”的正因,而缺三相的因就不能使难破成立而成“颠倒”。这些为陈那新因明之因三相说奠定了基础,故他在《门论》中说:“若所比处,此相定遍;于余同类,念此定有;于彼无处,念彼定无。”

  “若所比处,此相定遍”,所比处指宗有法,此相指因的特性,因的外延要大于等于有法才能定遍,换言之,遍及有法是因的特性。以声是无常,所作性故为例来说,这就要求所有的声都是所作性的,如果有一种声不是所作的,所作性因就不是遍及有法(声),那就不成其为正因了。

  “于余同类,念此定有”,同类就是与宗中后陈法同类的事物,关于定有,文轨如是说:“定有性者,其遍是宗……因于同品……中定有其性,方是因相。”[4]意指因的性质一定要为宗法的某些同品所具有,说定有的原因是宗法的范围大于因法,故只要求与宗法同类的事物中有一部分(除有法外少至一个)有因法的性质,成为因的同类就可以,而不需要遍有。

  “于彼无处,念此遍无”,承上可知,彼即宗法,此即因法,就是说在没有宗法的事物(异品)中要一定没有因法,也就是遍无。《庄严疏》云:“遍无性者,其遍是宗法……因于异品……中遍无其性。”《大疏》卷三云:“异品止滥,必显遍无,方成止滥。”可见异品遍无的作用是防止因法泛滥到异品中去而使因成为似因,所以必须是遍无才行,即使只有一个异品有因的性质,宗就不能成立。

  四、增设喻体以提高推理的可靠程度。陈那对古因明的喻支进行了改造,古因明的喻支只举出一个或一些与所要论证的对象同属于某一个类的事物来进行类比,从这个或这些事物有甲属性且有乙属性,又根据要论证的对象有甲属性,便推出所要论证的对象也有乙属性,这种推理结论的可靠程度显然是不高的。陈那在喻支中增设喻体,即由一个命题来反映某一类事物除所要证明的对象之外,其余所有的都有另一属性,从而推出所要证明的对象也具有这一属性。如以“声是无常”为宗、“所作性故”为因来对比说明:古因明的同喻是“犹如瓶等,于瓶见是所作与无常”,新因明的同喻则为“若是所作,见彼无常,犹如瓶等”,由于喻体断定了除宗有法之外的某类事物的全体具有某属性,从而推出宗,其可靠程度比只根据同类事物中的一个或几个事物来推要高的多,这是新因明对古因明的一大进步。

  五、确定量只有现量和比量二种,现量是感觉或是知觉对事物自相的直接反映,这是还没有加入概念的思维分别活动,不能用语言表达的知;比量是推理知。陈那废除了正理派的譬喻量和圣教量,圣教量是以本宗派圣者的言行作为知识的标准,陈那认为,真理或为现量所得,或为比量所得,圣教量不出这二量的范围,譬喻量也是包含于现比二量中,没有另立的必要性。

  六、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概念遮诠理论,陈那认为概念是通过否定一方承认另一方的方法即遮诠构成的,例如白这个概念就表示非“非白”,由否定一方(遮)来表示另一方(诠)。陈那弟子中发展因明思想的是商羯罗主,又作天主,其生世不详,据《大疏》说他是圣域龙(即陈那)的门人。他的著作《因明入正理论》(简称《入论》)是阐释陈那早期作品《门论》的,而对陈那晚期因明著作《集量论》未见提及,也没有引用,有人从这点上推测他大概是陈那早年的弟子。

  从《入论》可以看出,天主对陈那的因明思想是经过一番整理和补充的。论的主要内容就总括于开头的偈颂中:能立与能破,及似唯悟他;现量与比量,及似唯自悟。这就是常说的“八门二益”。他在似能立中,按宗、因、喻三支整理出三十三过,以便实用,可以说是一大进展。三十三过包括:似宗九过,其中相违五种、不极成或极成四种;似因十四过,其中不成四种、不定六种、相违四种;似喻十过,其中关于同法的五种,关于异法的也是五种,对这些过失,论中都有简要的说明,并举了适当的例证,使学者较易了解。

  《门论》精细地辨析三支过失,完全是以构成论式的主要因素——因三相为依据的。三相的理论从世亲以来虽已形成,又经陈那用九句因刊定而渐臻完备,但到商羯罗主才辨析的极其精微。如他对因初相遍是宗法性的分析,推论到宗支需要将宗依(即前陈和后陈)从体区别开…

《从五分作法到三支立量看印度因明的发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