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稱因明學中“心明”差別略說(法尊法師)

  法稱因明學中“心明”差別略說

  

  作者:法尊法師

  在西藏叁大寺學經的時候;首先要學一部因明入門的書,名叫《都紮》,是類攝的意思。就是把經論中的名相,由淺入深,從易到難,攝爲一類一類而學習的課本。這部書初從色法中的“顯色”、“形色”,直到因明中的“現量”、“比量”等心明差別,和“正因”、“似因”等因明差別,共有十八章。學完這部書後,不僅對于因明論中的名相能得到適當的了解,就是用辯論的方式研究五部大論(《現觀莊嚴論》、《釋量論》、《入中論》、《毗奈耶經》,《俱舍論》),也打下了初步的基礎。

  這部書中的最後《心明》和《因明》兩章,對于學習法稱的因明來說,特別重要。因此,我爲少數學人首先講完了這兩章。

  這部因明入門的書,在叁大寺有不同的教本。我現在所講的,是以普覺大師所著的《都紮》爲根據,也參照了紮迎大師所編的《心明》、《因明》等書。但在我講的時候,爲了適應實際需要,省略了原書中的辯論部分,僅摘取了書中的正義,就我過去學習時的理解而講的。內中也談到與玄奘法師譯傳的因明同異之處。這種嘗次,對于初學因明的人,或許有些幫助,但也可能有錯誤,希望讀者不吝教正。

  在漢地學習《俱舍》、《唯識》等論的時候,對于心理的分析,都是分爲心王、心所兩類。心王又分爲六識或分爲八識;心所分爲四十六種或分爲五十一種。這是大家所熟悉的。在法稱的《因明論》中,對于心理的分析,不重于心王、心所的分類,專重于“量”和“非量”的分類。量和非量又各分爲多種。其解說的方式,則先說明各法的“定相”(藏文是能相義,因爲含有定義的道理,我叫它定相)和差別,再舉出事例以爲證實。

  “心明”有多種名稱,或名“覺”,或名“了別”,或名“知”。在《因明論》中通用“覺”代替“心理”。覺的定相爲“了別”,就是明了見境的意思。但要知道覺所了別的境,不一定都是有的。例如緣“兔角”的心,他所了別的境,就是沒有體性的。他是依著兔角這個假名,自己心中生起的一種影像,還以這個影像作爲他所緣的境。這類問題很多,不勝詳舉。

  “覺”的差別分爲二類:一“量”覺,二“非量”覺。

  一、什麼是“量”的覺?量覺的定相爲“新證不欺诳的了別”。“新證”簡別“已決智”;“不欺诳”簡別“思察”;“了別”簡別“有色根”。已決智、思察、有色根,這叁法皆不是量,而但易與量相混,所以要加以簡別。

  量的差別分爲二類:即“現量”和“比量”。在法稱的因明中,“現識”和“現量”不同。現識是總的,現量是現識中的一種,是別的(這和玄奘法師所傳的現識皆是現量有所不同。如說前五識及所有識的自證分都是現量,即可證知)。

  這裏先說“現識”,後說“現量”。

  先說現識。現識的定相,爲“離分別不錯亂的了別”。“離分別”簡別“有分別”心,“不錯亂”簡別“亂識”(如見一月爲二月的眼識等),“了別”簡別有色根。現識的差別有四種:①根現識,②意現識,③自證現識,④瑜伽現識。

  ①根現識的定相爲“依自不共增上緣之有色根而生,離分別不錯亂的了別”。根現識的差別有叁類:一是量,二是已決智,叁是現而未定的根現識。初如緣色根現識的第一刹那。次如彼識的第二刹那等。第叁如注意聽聞妙聲時所起的緣色根現識。根現識又可分爲五種,即:緣色的根現識、緣聲的根現識。緣香的根現識、緣味的根現識、緣觸的根現識。依自不共增上緣之眼根,及自所緣緣之色境而生,離分別不錯亂的了別”,是緣色根現識的定相。如是“依自不共增上緣之耳根及自所緣緣之聲境而生....”等,爲緣聲根現識的定相。其余緣香、緣味、緣觸等根現識的定相,類推可知。

  ②意現識的定相,爲“依自不共增上緣之意根而生,離分別不錯亂的了他智”。這裏的“了他智”簡別“自證現識”。意現識的差別也分叁種:一量、二已決智、叁現而不定的意現識。初如“他心智通第一刹那”,次如“他心智通的第二刹那”等,第叁如“專意注視妙色時所起緣聲的意現識”(這就是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境界)。

  ③自證現識的定相,指“能取行相”,是“自證”的定相,也就是說“離分別不錯亂的能取行相”,是自證現識的定相。自證現識也有叁種差別:一自證現識量,二自證已決智,叁現而未定的自證現識。初如領受眼識的自證現識第一刹那,次如領受眼識的自證現識第二刹那,第叁如數論師及勝論師身中領受樂是知的自證現識,又如順世外道身中領受比量是量的自證現識等。這些自證現識,對于他自所領受的境界,皆不能決定其事實爲何體性。

  ④瑜伽現識的定相,爲“依自不共增上緣之止現雙運叁摩地而生,聖者身中離分別不錯亂的了他智”。瑜伽現識有二種差別:一是量,二是已決智。是識必無“現而未定”者,以于自所量境必能決定故。如《釋量論》雲:“大慧于所見,一切種決定。”瑜伽現識雖有“已決智”,然佛的遍智第二刹那,卻非“已決智”,因爲佛的遍智必是量故,必是現量故。

  次說現量。現量的定相爲“離分別,新證不欺髒的了別”。現量的差別有四種:①自證現量②根現量③意現量④名瑜伽現量。

  ①自證現量的定相,爲“唯向內緣的單純能取,離分別新證不欺诳的了別”。唯向內緣的單純能取,即簡別其它現量。因爲根現量等,皆以所了的對相境爲所緣故。

  ②根現量的定相,爲“依自不共增上緣之有色根而生,離分別,新證不欺诳的了別”。根現量有五種,即緣色的根現量,乃至緣觸的根現量。

  ③意現量的定相,爲“依自不共增上緣之意根而生,離分別新證不欺诳的了別”。此意現量的差別有六種,即緣色至緣法的意現量。

  ④瑜伽現量的定相,爲“依自增上緣之止觀雙運叁摩地,聖者身中現前新證,微細無常及粗細補特伽羅無我隨一的了他智”。此瑜伽現量差別有叁種:一現證微細無常的現量,二現證粗人無我的現量,叁現證細人無我的現量。若約叁乘聖者而分,則有聲聞乘聖者的瑜伽現量、獨覺乘聖者的瑜伽現量、大乘聖者的瑜伽現量。又瑜伽現量,若依道的體性而分,叁乘聖者又各有見道、修道、無學道的瑜伽現量。若約所緣境,也可分爲緣如所有性和緣盡所有性的二種瑜伽現最。

  這裏附帶說一下“似現量”。似現量的定相,爲“于自所現境,錯亂的了別”。這和錯亂識相同。似現量的差別,有六種有分別,一種無分別。六種有分別爲:錯亂分別、世俗分別、比度分別、比量所生分別、隨念分別、計度分別。依次舉例,一如計聲爲常的分別,二如知聲是無常的比量,叁如緣因心(下文另說)的分別,四如比量後隨起的分別,五如在今天追念過去事的分別,六如在今天預想將來事的分別。無分別的似現量,有屬于根識的,有屬于意識的。無分別根識,依著四種錯亂根緣,發生錯覺,成爲似現量。所謂四種錯亂因緣爲:“所依上有錯亂因、處所上有錯亂因、境上有錯亂因、無間緣上有錯亂因”。一如眼中有翳,由所依眼根有錯亂因,以致生起見一月爲二月的錯覺眼識。二如乘船時,由船行動爲錯亂因,以致生起見岸上樹木移動的錯覺眼識。叁如旋轉火把,由于火把速急旋轉爲錯亂因,以致生起見火成環形的錯覺眼識。四如極憤怒時,由怒火燒心爲錯亂因,以致生起見現前境物都爲紅色的錯覺眼識。由如上說的錯亂根識所引起的無分別意識,乃至夢中明見青色的夢心,都是屬于意識無分別的似現識。無分別的邪智、無分別的似現量與實無而明現的智等,其義理相同。

  奘師所傳的《因明論》中,也說四種現量。前五識爲根現量,未說非量,如《八識規矩頌》于前五識只說“性境觀量”,即爲明證。意現量指五俱意識,即前五識緣色等境時所引生的意識,都是現量。自證分全是現量,不許有非量的自證分,這在成唯識論說四分中的自證分時,同樣只說現量。瑜伽現量,名勝義現量,是指親證真理的聖道。這與上述法稱《因明論》中所講的四種現量都有區別。

  正說比量。比量的定相,爲“由自所依的正因,直接引起的新證不欺诳的著智”(著智,即分別的異名。由于分別心取境時,有堅著的力量,故名著智)。謂比量智既是依于正因,直接引起的有分別心,又是首先通達宗義的不錯誤心,是故說爲“新證不欺髒的著智”。比量的差別,有“事力比量”、“世許比量”和“信順比量”叁種。如由所作性爲因通達聲是無常的比量,是第一種比量、如由分別境中所有爲因,通達懷免是月的比量,是第二種比量。如由以叁種觀察證實的言教爲因,通達“施感財富,戒感善趣”等言教,對自所說義,都無欺诳的比量,是第叁種比量。又比量智若由名稱而分,可分爲“自義比量”“他義比量”兩種。自義比量和比量相同,以比量就是自義比量故。是自己依于正因通達宗義的比量智故。他義比量和真能立語同。真能立語,是使敵者他人引生比量智的論式,本身並非比量。由能引起他人的比量,故亦假名爲比量,是因立果名。

  這裏附帶說一下“緣因心”。緣因心就是敵者正確通達真能立量式中的宗法性,及因有宗必隨的道理,無欺诳的了別。緣因心是指引生敵者比量智的親因。如立者立“聲是無常,所作性故”真能立的量式時,故者通達“聲是所作性”的了別心,和“凡是所作性的必是無常”的了別心。這就是“以所作性爲因,成立聲是無常宗義”量式時的敵者的緣因心。此緣因心有二:一是通達聲是所作性的緣因心,二是通達凡作性皆是無常的緣因心。由這兩種心的力量,就能引生敵者通達“聲是無常”的比量智。故這兩種緣因心,在因明學中,也是非常重要的、這兩種緣因心,就共體性來分,又各有“現、比、已決智”叁種。兩種緣因心中的第一現識的緣因心,如以所作性因,成立聲是無常時,敵者了知,“聲是所作…

《法稱因明學中“心明”差別略說(法尊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