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因明來破除當前常見的佛學疑惑
當代,時有學者文士,或道聽途說,或偶有片面所得,起我慢自得之心,對佛教生種種誤解、起種種偏見,甚至以盲導盲,宣揚自己的誤讀,流傳甚廣,以至大衆皆以爲然,如“輪回說不科學”、“禅宗是純粹的逍遙”。如此誤人誤己,實在可憐可憫。有鑒于此,佛子正該正其本源,以慈悲心指出其非,示其正道,以荷護正法,救人慧命,利益衆生。
現在是科學時代,大衆相信科學,而因明學正是最講究思辨的。末學科學出身,竊以爲,因明論正是比當前科學還科學的辯論理論。末學以爲,佛子有必要多多學習因明論和集量論。有些師兄有誤解,以爲因明論只是一種可有可無的學佛工具。其實不然,據《夏壩活佛講因明》:“學因明主要爲了叁項:一、駁斥別人的邪見,比如不信佛法的人,對佛法反感的人等,要能說服他。二、攝受弟子,能給他講明道理。叁、爲了自己能夠通達一切教證二法。”佛陀時代,舍利弗尊者以大辯才,攝服無數外道。古印度,陳那和法稱大師更是因明論的集大成者。格魯祖師,宗喀巴大師也倡導學習因明,著有《因明七論入門》。至于我國唐代玄奘大師,近代法尊法師、楊化群等等高僧大德都大力翻譯因明論和集量論。
現在常見的佛學疑惑,不外也就是那麼幾種?何不收集常見的佛學疑惑,然後以因明論或相似嚴謹回答,對其一一破除,令已生疑慮者消除疑惑,令未生疑惑者樹立正見,令聞者生起信心。如果以後有人有相似疑惑,也可轉載應對,省卻時間與精力。其實,對于這些疑惑,高僧大德也多有解答,以下末學謹錄數則。
關于沒有來世--轉自《夏壩活佛講因明》
如:一人認爲沒有來世。可先問對方:爲什麼沒有來世?他說,沒人見過有來世。問:沒見過的就是沒有嗎?答:當然。問:好,因爲誰也沒見過沒有來世,那就肯定是有來世了。
關于佛教徒的定義--轉自濟群法師《關于皈依的疑問》
問:信佛一定要皈依嗎?
答:真正信佛是一定要皈依的,否則就不能被當作是佛教徒。我們信佛、學佛,是爲了尋找人生的歸宿和依賴。那假如我們不皈依的話,也就說表明我們對學佛缺乏基本的誠意,又怎麼能夠真正地契入佛法呢?
關于“不殺動物,爲何還要殺植物”--轉自聖嚴法師《學佛群疑》
一般初學佛的人,對衆生的定義不明,而且現在更有人說,植物也有生命,植物也有感情,若說不殺生,應該既不殺動物,也不殺植物。其實生命有它的層次,植物是無情衆生,動物是有情衆生。所謂衆生,可分作叁級,高級的爲人類,具有叁個條件:一、有活的細胞;二、有神經的反應;叁、有思想及記憶。低級的爲植物,只有活的細胞,沒有神經和記憶,雖有生死的反應,沒有苦樂的感覺,更沒有思想及記憶,所以叫做無情。中級的是動物,只有少數如狗、猴子、馬、象等高等動物有若幹的記憶力,但沒有思想力。至于下等動物除了神經的本能反應,沒有記憶和思想,然其既有神經就有痛苦,就會怕死。所以蟲蟻都會自然地知道逃避死亡的危險,植物則不然。因此,殺生的界定,就是能夠知生怕死的動物而不及于植物。
念佛很簡單嗎?--轉自蕅益大師《示念佛法門》
豈知念得阿彌陀佛熟,叁藏十二部極則教理,都在裏許;千七百公案向上機關亦在裏許;叁千威儀,八萬細行,叁聚淨戒,亦在裏許。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複起貪嗔癡,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真能念佛,不複妄想馳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爲他歧所惑,即大智慧。
關于智者宜直悟禅宗--轉自蓮池大師《淨土疑辯》
有人诘難大師:智人宜直悟禅宗,而今只管贊說淨土,將無執著事相,不明理性?大師回答: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曉得此意,禅宗淨土,殊途同歸。……若一味說無相話以爲高,則資性稍利者,看得兩本經論,記得幾則公案,即便能之,何足爲難?且汝既了徹自心隨處淨土,吾試問汝,還肯即廁溷作住止否?還肯就犬冢牛馬同槽而飲啖否?還肯洗摩飼哺伽摩羅疾,膿血屎尿諸惡疾人,積年累月否?于此數者,歡喜安穩,略不介意,許汝說高山平地總西方。其或外爲忍勉,內起疑嫌,則是淨穢之境仍分,憎愛之情尚在,而乃開口高談大聖人過量境界,撥無佛國,蔑視往生,可謂欺天诳人,甘心自昧,苦哉苦哉!……淨土法門,似淺而深,似近而遠。似難而易,似易而難……今人多好說參悟,好說了生死,不知在此土了悟甚難,謂之豎超叁界。斯陀含猶一往一來,況凡夫乎?此土衆生,多是先生西方,然後了悟。生西方一門,謂之橫超叁界,萬無一失。
關于借口到處有佛--原意轉自《禦選語錄》
如:甲在莊嚴之處唾液,乙責之。甲說:“到處都是佛呀,吐哪還不是一樣?”,笑乙著相,乙可問:“哪裏有佛,你倒指來?”,示其未了空性。
關于佛法不執著,爲何還要積聚功德及智慧?--轉自祈竹仁波切《獅吼棒喝》
(禅宗逍遙嗎,同此。)
○佛法教示我們不要執著,那麼的話,修持以積聚功德及智慧是否也是一種不應有的執著呢?
◎你的見解把佛法概念完全混淆了。佛陀教示我們不要執戀自身、不要有我執、不要執戀世間福樂及不要執萬事萬物爲自性實有,這不代表說我們不須執著止惡行善及執著于利益衆生之事業。修持的人總有個動機,這動機可以是爲不墮叁惡道,或是解脫生死,或是爲令衆生之利益而要成佛,總不會毫無目的而精進修持的。有一個目的不是”執著”。如果你說不執著行善,不須止惡,那便能成佛的話,可說是顛倒因果教法的邪見。也有人把”空性”完全歪典誤解了,以爲”空性”就是”沒有”。那麼的話,善也不存在,惡也不存在,佛陀不存在,凡夫也不存在,一切都不存在。這是外道思想,並不是佛陀的教法。如果這觀點成立的話,你就毋須理會衆生之死活,也不需行善止惡及修行了,更不需上班及吃飯。
關于以“呵佛罵祖”爲能事--轉自吳立民主編《禅宗宗派源流》
佛祖,以出世間法論則無生身之所,佛身遍滿法界,一切有情無情及山河大地無不是佛,如此則能诃者誰?所诃者誰?衆生不明此理,判生佛爲兩途,析聖凡爲兩端,對佛祖只知頂禮贊歎,忘卻自家生命安頓,如此聖見不除,則觸途成礙,古德老婆心切,以呵佛罵祖,除衆生之見病,有意以這種激烈的方式,求得發人深省的效果。但必須明白,禅師的這種施爲,只是接引初機的善巧方便,是師道而非禅道,即必得了辨自家本分事,方得依究竟而爲方便,如若不然,望文生解,以爲呵佛罵祖師爲聖凡情盡,人物兩忘,甚或學人饒舌,專以呵罵佛祖爲能事,則不特有墮凡見,亦且造大誕語,生大口業,閻羅殿前刀山劍樹,專爲此輩而設,從世間法論,佛祖,先聖先師也,釋子即以佛祖爲祖父,豈能信口譏呵?
關于斷滅空--轉自索達吉堪布《金剛經釋》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于法不說斷滅相。”
須菩提,你等如果這樣認爲,發無上菩提心者會執著一切諸法都是斷滅空性,承認一切法是斷滅之空。這種想法成非理之見,因爲發無上正等覺心者對一切法不說爲斷滅相。
中觀指出,如果過去有現在沒有是一種斷見;或抉擇諸法本性時,顯現沒有單單承認是空邊,這也是一種斷見。如片面看待世間規律,認爲因果沒有、輪回無有、得叁菩提叁解脫子虛烏有等,執諸佛斷滅一切緣起諸相,執一切爲空無斷滅,這就是一種斷見。《心經》中也說:“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諸法的真正實相是顯空不二、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的法性。如果認爲諸法實相是斷滅,即是非理之說,因此見已墮入斷滅之邊故。《中論》中認爲斷滅空見是一種始終不能恢複的邊見,真正實相中無有一法的本性可生
可滅,如果承認滅法,這種滅法的境界確實無法恢複。從修行角度而言,滅法是無色界禅定境界;從見解上而言,無垢光尊者將其批駁爲一種外道邪見。因此發了大乘菩提心的人,不說諸法斷滅,若有此斷滅之見,也不會是真正大乘發菩提心者。
關于藏密食素問題--轉自《顯密問答錄》
濟群法師:在小乘佛教中,由于乞食的關系,允許吃叁淨肉。但《梵網經》、《楞嚴經》、《涅槃經》等大乘經典,都明確禁止吃衆生肉,認爲吃肉是斷大慈悲種。漢傳佛教依大乘經典而有素食的傳統,並以此成爲漢傳佛教的一大特色。藏傳佛教同屬于大乘佛教,可我見到的藏地僧人多是不禁肉食的。而一些學習密宗的人,似乎也認爲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還有素食者無法修氣脈明點之說。不知堪布對這個問題是怎麼理解的?
索達吉堪布:梁武帝根據《涅槃經》、《楞伽經》等諸多教典,出于悲心而著有《斷酒肉文》四篇,主張僧尼應一律戒葷茹素,並自此之後使吃素成了漢地廣大出家衆都必須遵守的一項製度。不惟出家人要遵守食素之規,很多在家居士也紛紛效法,他們要麼選擇終生,要麼選擇在某些特定時段內吃素戒肉,凡此種種優良傳統都是非常值得藏傳佛教及其教徒贊歎隨喜的。盡管梁代以前的漢地佛教徒未必將吃素定爲人人都得遵照執行的規則,但無論如何,堅持素食的修爲實在值得每一個大乘修行人贊歎、稱揚。
至于說到藏傳佛教教義對待吃素的態度,首先必須聲明的一點是:藏傳佛教從未提倡、褒揚、贊歎過吃肉的習慣,更嚴厲禁止藏地的四衆弟子爲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欲而殺生食肉。廣大藏族民衆自從佛教傳入本地區之後,一直是以叁淨肉爲肉食來源。而且藏地的高僧大德中,提倡素食的也代不乏人,比如喬美仁波切、如來芽、華智仁波切、欽則益西多傑、白瑪頓登等大成就者…
《用因明來破除當前常見的佛學疑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