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用因明来破除当前常见的佛学疑惑

  用因明来破除当前常见的佛学疑惑

  当代,时有学者文士,或道听途说,或偶有片面所得,起我慢自得之心,对佛教生种种误解、起种种偏见,甚至以盲导盲,宣扬自己的误读,流传甚广,以至大众皆以为然,如“轮回说不科学”、“禅宗是纯粹的逍遥”。如此误人误己,实在可怜可悯。有鉴于此,佛子正该正其本源,以慈悲心指出其非,示其正道,以荷护正法,救人慧命,利益众生。

  现在是科学时代,大众相信科学,而因明学正是最讲究思辨的。末学科学出身,窃以为,因明论正是比当前科学还科学的辩论理论。末学以为,佛子有必要多多学习因明论和集量论。有些师兄有误解,以为因明论只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学佛工具。其实不然,据《夏坝活佛讲因明》:“学因明主要为了三项:一、驳斥别人的邪见,比如不信佛法的人,对佛法反感的人等,要能说服他。二、摄受弟子,能给他讲明道理。三、为了自己能够通达一切教证二法。”佛陀时代,舍利弗尊者以大辩才,摄服无数外道。古印度,陈那和法称大师更是因明论的集大成者。格鲁祖师,宗喀巴大师也倡导学习因明,著有《因明七论入门》。至于我国唐代玄奘大师,近代法尊法师、杨化群等等高僧大德都大力翻译因明论和集量论。

  现在常见的佛学疑惑,不外也就是那么几种?何不收集常见的佛学疑惑,然后以因明论或相似严谨回答,对其一一破除,令已生疑虑者消除疑惑,令未生疑惑者树立正见,令闻者生起信心。如果以后有人有相似疑惑,也可转载应对,省却时间与精力。其实,对于这些疑惑,高僧大德也多有解答,以下末学谨录数则。

  关于没有来世--转自《夏坝活佛讲因明》

  如:一人认为没有来世。可先问对方:为什么没有来世?他说,没人见过有来世。问:没见过的就是没有吗?答:当然。问:好,因为谁也没见过没有来世,那就肯定是有来世了。

  关于佛教徒的定义--转自济群法师《关于皈依的疑问》

  问:信佛一定要皈依吗?

  答:真正信佛是一定要皈依的,否则就不能被当作是佛教徒。我们信佛、学佛,是为了寻找人生的归宿和依赖。那假如我们不皈依的话,也就说表明我们对学佛缺乏基本的诚意,又怎么能够真正地契入佛法呢?

  关于“不杀动物,为何还要杀植物”--转自圣严法师《学佛群疑》

  一般初学佛的人,对众生的定义不明,而且现在更有人说,植物也有生命,植物也有感情,若说不杀生,应该既不杀动物,也不杀植物。其实生命有它的层次,植物是无情众生,动物是有情众生。所谓众生,可分作三级,高级的为人类,具有三个条件:一、有活的细胞;二、有神经的反应;三、有思想及记忆。低级的为植物,只有活的细胞,没有神经和记忆,虽有生死的反应,没有苦乐的感觉,更没有思想及记忆,所以叫做无情。中级的是动物,只有少数如狗、猴子、马、象等高等动物有若干的记忆力,但没有思想力。至于下等动物除了神经的本能反应,没有记忆和思想,然其既有神经就有痛苦,就会怕死。所以虫蚁都会自然地知道逃避死亡的危险,植物则不然。因此,杀生的界定,就是能够知生怕死的动物而不及于植物。 

  念佛很简单吗?--转自蕅益大师《示念佛法门》

  岂知念得阿弥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极则教理,都在里许;千七百公案向上机关亦在里许;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在里许。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嗔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

  关于智者宜直悟禅宗--转自莲池大师《净土疑辩》

  有人诘难大师:智人宜直悟禅宗,而今只管赞说净土,将无执著事相,不明理性?大师回答: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晓得此意,禅宗净土,殊途同归。……若一味说无相话以为高,则资性稍利者,看得两本经论,记得几则公案,即便能之,何足为难?且汝既了彻自心随处净土,吾试问汝,还肯即厕溷作住止否?还肯就犬冢牛马同槽而饮啖否?还肯洗摩饲哺伽摩罗疾,脓血屎尿诸恶疾人,积年累月否?于此数者,欢喜安稳,略不介意,许汝说高山平地总西方。其或外为忍勉,内起疑嫌,则是净秽之境仍分,憎爱之情尚在,而乃开口高谈大圣人过量境界,拨无佛国,蔑视往生,可谓欺天诳人,甘心自昧,苦哉苦哉!……净土法门,似浅而深,似近而远。似难而易,似易而难……今人多好说参悟,好说了生死,不知在此土了悟甚难,谓之竖超三界。斯陀含犹一往一来,况凡夫乎?此土众生,多是先生西方,然后了悟。生西方一门,谓之横超三界,万无一失。

  关于借口到处有佛--原意转自《御选语录》

  如:甲在庄严之处唾液,乙责之。甲说:“到处都是佛呀,吐哪还不是一样?”,笑乙着相,乙可问:“哪里有佛,你倒指来?”,示其未了空性。

  关于佛法不执着,为何还要积聚功德及智慧?--转自祈竹仁波切《狮吼棒喝》

  (禅宗逍遥吗,同此。)

  ○佛法教示我们不要执著,那么的话,修持以积聚功德及智慧是否也是一种不应有的执著呢?

  ◎你的见解把佛法概念完全混淆了。佛陀教示我们不要执恋自身、不要有我执、不要执恋世间福乐及不要执万事万物为自性实有,这不代表说我们不须执著止恶行善及执著于利益众生之事业。修持的人总有个动机,这动机可以是为不堕三恶道,或是解脱生死,或是为令众生之利益而要成佛,总不会毫无目的而精进修持的。有一个目的不是”执著”。如果你说不执著行善,不须止恶,那便能成佛的话,可说是颠倒因果教法的邪见。也有人把”空性”完全歪典误解了,以为”空性”就是”没有”。那么的话,善也不存在,恶也不存在,佛陀不存在,凡夫也不存在,一切都不存在。这是外道思想,并不是佛陀的教法。如果这观点成立的话,你就毋须理会众生之死活,也不需行善止恶及修行了,更不需上班及吃饭。

  关于以“呵佛骂祖”为能事--转自吴立民主编《禅宗宗派源流》

  佛祖,以出世间法论则无生身之所,佛身遍满法界,一切有情无情及山河大地无不是佛,如此则能诃者谁?所诃者谁?众生不明此理,判生佛为两途,析圣凡为两端,对佛祖只知顶礼赞叹,忘却自家生命安顿,如此圣见不除,则触途成碍,古德老婆心切,以呵佛骂祖,除众生之见病,有意以这种激烈的方式,求得发人深省的效果。但必须明白,禅师的这种施为,只是接引初机的善巧方便,是师道而非禅道,即必得了辨自家本分事,方得依究竟而为方便,如若不然,望文生解,以为呵佛骂祖师为圣凡情尽,人物两忘,甚或学人饶舌,专以呵骂佛祖为能事,则不特有堕凡见,亦且造大诞语,生大口业,阎罗殿前刀山剑树,专为此辈而设,从世间法论,佛祖,先圣先师也,释子即以佛祖为祖父,岂能信口讥呵?

  关于断灭空--转自索达吉堪布《金刚经释》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须菩提,你等如果这样认为,发无上菩提心者会执著一切诸法都是断灭空性,承认一切法是断灭之空。这种想法成非理之见,因为发无上正等觉心者对一切法不说为断灭相。

  中观指出,如果过去有现在没有是一种断见;或抉择诸法本性时,显现没有单单承认是空边,这也是一种断见。如片面看待世间规律,认为因果没有、轮回无有、得三菩提三解脱子虚乌有等,执诸佛断灭一切缘起诸相,执一切为空无断灭,这就是一种断见。《心经》中也说:“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诸法的真正实相是显空不二、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法性。如果认为诸法实相是断灭,即是非理之说,因此见已堕入断灭之边故。《中论》中认为断灭空见是一种始终不能恢复的边见,真正实相中无有一法的本性可生

  可灭,如果承认灭法,这种灭法的境界确实无法恢复。从修行角度而言,灭法是无色界禅定境界;从见解上而言,无垢光尊者将其批驳为一种外道邪见。因此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不说诸法断灭,若有此断灭之见,也不会是真正大乘发菩提心者。

  关于藏密食素问题--转自《显密问答录》

  济群法师:在小乘佛教中,由于乞食的关系,允许吃三净肉。但《梵网经》、《楞严经》、《涅槃经》等大乘经典,都明确禁止吃众生肉,认为吃肉是断大慈悲种。汉传佛教依大乘经典而有素食的传统,并以此成为汉传佛教的一大特色。藏传佛教同属于大乘佛教,可我见到的藏地僧人多是不禁肉食的。而一些学习密宗的人,似乎也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还有素食者无法修气脉明点之说。不知堪布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理解的?

  索达吉堪布:梁武帝根据《涅槃经》、《楞伽经》等诸多教典,出于悲心而著有《断酒肉文》四篇,主张僧尼应一律戒荤茹素,并自此之后使吃素成了汉地广大出家众都必须遵守的一项制度。不惟出家人要遵守食素之规,很多在家居士也纷纷效法,他们要么选择终生,要么选择在某些特定时段内吃素戒肉,凡此种种优良传统都是非常值得藏传佛教及其教徒赞叹随喜的。尽管梁代以前的汉地佛教徒未必将吃素定为人人都得遵照执行的规则,但无论如何,坚持素食的修为实在值得每一个大乘修行人赞叹、称扬。

  至于说到藏传佛教教义对待吃素的态度,首先必须声明的一点是:藏传佛教从未提倡、褒扬、赞叹过吃肉的习惯,更严厉禁止藏地的四众弟子为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而杀生食肉。广大藏族民众自从佛教传入本地区之后,一直是以三净肉为肉食来源。而且藏地的高僧大德中,提倡素食的也代不乏人,比如乔美仁波切、如来芽、华智仁波切、钦则益西多杰、白玛顿登等大成就者…

《用因明来破除当前常见的佛学疑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