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因明學說的産生和主要發展線索

  佛教因明學說的産生和主要發展線索

  

  作者:姚衛群

  關鍵詞:佛教哲學 因明 邏輯

  提要:本文對佛教哲學中的重要內容“因明學”作了專門研究。主要對因明學說的形成原因、古因明和新因明的主要特點等問題進行了考察。文中具體對比了正理派的邏輯學說與佛教古因明的學說,分析了佛教古因明和新因明的主要理論差別,論述了佛教因明學的各主要發展階段之間的內在聯系。

  作者:姚衛群,1954年生于江蘇徐州,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yaowq@phil.pku.edu.cn

  因明學是古印度宗教哲學中以邏輯思想爲主要內容的認識理論。它最初在佛教外的一些印度宗教哲學派別中形成,後被佛教所吸收和改造,成爲佛教思想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佛教的因明學達到了因明學發展的高峰,成爲印度邏輯思想的主要代表,在古代東方哲學的整個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明學已成爲一個專門的學科,包括的內容極爲豐富、複雜。本文僅就因明學說的産生和主要發展線索進行初步的考察。

  一、 因明學說的産生

  “因明”一詞的原文是“hetu-vidyq”。“因”指理由、根據,“明”指明了、知識、智慧。二者合起來(因明)則指通過使用推理的理由或根據來獲得知識或智慧。因此,所謂“因明”就是借助一些論據來論證論點,通過對論證過程中的主要環節的研究來獲得知識,這也就是邏輯推理。盡管就整個因明學來看,裏面包含了不少關于辯論、其他一般的認識論觀念等方面的成分,但它在總體上主要還是一種邏輯學說。由于佛教關于因明的論述是因明學發展史上的較完善形態,因而不少人也把因明學稱爲佛教的邏輯學。

  佛教是古代印度因明學的集大成者,但它並不是這一學說的最早創立者。因明學的最初思想來源要追朔到佛教之外的一些印度宗教哲學思潮或流派。

  印度早期的因明思想萌芽與古代印度婆羅門教關于祭祀規定的辯論有關。婆羅門教在印度的起源極爲古老,早期婆羅門教尤其信奉“祭祀萬能”。祭祀不僅種類多,而且進行步驟也極爲複雜。上古印度傳授宗教信條和祭祀程序主要依靠口耳相傳。時間長了,在教徒中難免産生記憶差別,如各持己說,便出現辯論。這種辯論在客觀上推動人們努力去尋求一種較爲固定的推論模式及其相應的邏輯規則。這些推論模式和邏輯規則最初的表現形式就是印度早期的因明學思想。

  印度早期的因明思想萌芽也與古代印度早于佛教或與佛教同時興起的許多思潮或流派的思想交鋒有關。具體來說,與沙門思潮間的思想交鋒有關。沙門思潮是印度公元前6世紀左右出現的非婆羅門教思潮的總稱。這些思潮的數目極多,觀點極爲複雜,不同思想間的撞擊表現爲範圍廣闊的爭辯,這種爭辯爲印度因明學的形成創造了適宜的文化思想環境。

  此外,印度古代的科學技術及政治學、法學、語言學等的發展,也要求有較爲切實可行的邏輯理論來作爲工具,這對因明學的形成也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最初適應曆史發展的需要,對創立印度的邏輯或因明學說作出重要貢獻的是正理派。正理派是印度婆羅門教系統的六派哲學之一。此派的最早經典是《正理經》。關于《正理經》及其作者的年代,學術界有種種不同看法。有人認爲該經的最初部分的年代在公元前6世紀 ;有人認爲該經的較早部分的年代在公元前3世紀 ;也有人認爲該經的年代在公元2-5世紀 ;還有人認爲正理派的成立年代在公元100-150年或公元50-150年,而《正理經》的編撰年代在公元250-350年 。總之,現存《正理經》中較早的部分不會晚于公元1世紀。

  在《正理經》創作之前或同時,印度已經流傳著一些零散的邏輯理論或觀念,如耆那教的思想家賢臂(Bhadrabqhu,約公元前433-375)曾提出了“十支論說”,包括宗(命題)、釋宗(對命題的解釋)、因(理由)、釋因(對理由的解釋)、異宗(反對者的命題)、遮異宗(對反對者命題的否定)、見邊(例證)、質疑、遮疑(對疑惑的應答或否定)、成就(結論) 。但這些理論或觀念的影響均不如《正理經》大,而且不少成分僅限于被某些古代文獻提及,詳細內容不是很清楚 。《正理經》則是印度古代第一部提出系統邏輯理論的典籍,對印度因明學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根據《正理經》及其注釋,古代正理派的邏輯理論是其“量論” 的重要內容。正理派的邏輯理論主要可分爲兩個部分,一部分是關于推論式的學說,另一部分是關于推論中的謬誤的學說。

  正理派認爲,推論或論證的形式由五部分組成:宗(命題)、因(理由)、喻(實例或例證,分同、異兩種)、合(應用)、結(結論)。一般稱爲五支作法或五支論式。根據《正理經》的主要注釋《正理經疏》 的記述,五支作法的應用實例如下:

  宗:聲是非常住的,   因:因爲是被造出來的,   同喻:凡是被造出來的都是非常住的,如盤、碟等,   合:聲是這樣,是被造出來的,   異喻:凡不是被造出來的都是常住的,如阿特曼等,   合:聲不是這樣,不屬于不是被造出來的,

  結:所以聲是非常住的 。

  正理派在提出五支作法的推論式時,還對推理中的錯誤和辯論失敗的原因作了極爲細致的分析,論述了五種似因、叁種曲解、二十四種倒難和二十二種墮負。

  五種似因是在推論中提出的會導致推論失敗的五種因,包括不定因、矛盾因、問題相似因、未證明因、過時因 。

  叁種曲解是在辯論或推理時對對方使用的言辭或概念所作的叁種主要歪曲形式,包括言辭的曲解、類的曲解、譬喻的曲解 。

  二十四種倒難是在辯論或推理時對對方所進行的錯誤非難導致己方辯論或推理失敗的二十四種情況,包括同法相似、異法相似、增多相似、損減相似、要證相似、不要證相似、分別相似、所立相似、到相似、不到相似、無窮相似、反喻相似、無生相似、疑相似、問題相似、無因相似、義准相似、無異相似、可能相似、可得相似、不可得相似、無常相似、常住相似、果相似 。

  二十二種墮負是在辯論或推理時因違反規則等而被判定失敗的二十二種表現,包括壞宗、異宗、矛盾宗、舍宗、異因、異義、無義、不可解義、缺義、不至時、缺減、增加、重言、不能誦、不知、不善巧、避遁、認許他難、忽視可責、責難不可責、離宗義、似因 。

  正理派的邏輯理論爲印度因明學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它提出了這一學說的基本形態、理論框架或討論的主要問題。後來以佛教邏輯思想爲主要內容的較爲發達的印度因明學討論的問題多數是《正理經》中已提出的問題。所不同的是,佛教把印度的邏輯思想大大向前推進,佛教因明學在推論式的研究和推論錯誤種類的研究方面要比正理派等的邏輯學說更有深度,更具科學性。

  

  二、 佛教的古因明學說

  正理派提出的較爲系統的邏輯理論在印度思想史上産生了重要影響,吸引了不少古代印度思想家關注邏輯問題。在這方面較爲突出的是一些佛教思想家。從佛教因明學的主要發展過程來看,小乘佛教和初期大乘佛教對邏輯問題探討得相對少一些,而大乘佛教中的瑜伽行派則極爲關注這方面的問題。佛教因明學的主要著述是瑜伽行派的思想家撰寫的。在瑜伽行派的衆多思想家中,陳那(Dignqga,約5-6世紀)是在因明學方面作出突出成就的一位論師。在劃分因明發展史時,通常把陳那作爲一個分界線,在他之前的因明學稱爲“古因明”,在他之後的因明學稱爲“新因明”。陳那是新因明學的主要代表人物。

  佛教古因明學說的基本特點是主要吸收正理派等的邏輯思想,它自身的大的創新不多。佛教的著名論師龍樹、彌勒、無著、世親等人的著作中記述的因明方面的內容均屬“古因明”。

  記述古因明內容的佛教著作不少,其中主要的有:《方便心論》、《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五)、《顯揚聖教論》(卷第十一)、《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第十六)、《如實論》等。

  《方便心論》 中論及了因明學的許多問題,如關于“四種知見” 的論述,關于在推論中使用“因”和“喻”不當而導致自相矛盾或推論失敗的事例等等,有許多內容與正理派的邏輯理論是接近的。

  《瑜伽師地論》 中有不少論及因明之處。其中的卷第十五中有較爲集中的論述,該論中說:“能成立法有八種者:一立宗,二辯因,叁引喻,四同類,五異類,六現量,七比量,八正教量。”在這裏面,前五種涉及的主要是因明的推論式中的內容,後叁種則是“量”的幾個主要的種類。《瑜伽師地論》對它們都有較詳細的解釋 :

  “立宗”相當于正理派五支作法中的“宗”,主要用來確立本派的命題或基本觀點。《瑜伽師地論》在解釋“立宗”時說:“或爲成立自宗,或爲破壞他宗,或爲製伏于他,或爲摧屈于他,或爲悲愍于他,建立宗義。”

  “辯因”相當于正理派五支作法中的“因”。 《瑜伽師地論》在解釋“辯因”時說:“ 謂爲成就所立宗義,依所引喻,同類異類,現量比量,及與正教,建立順益道理言論。”

  “引喻”相當于正理派五支作法中的“喻”。 《瑜伽師地論》在解釋“引喻”時說:“ 亦爲成就所立宗義,引因所依,諸余世間串習共許易了之法,比況言論。”

  “同類”指事物間有類似之處。《瑜伽師地論》在解釋“同類”時說:“謂隨所有法望所余法,其相展轉少分相似。此複五種:一相狀相似,二自體相似,叁業用相似,四法門相似,五因果相似 。”這與正理派五支作法中的“同喻”有某些關涉。

  “異類”指事物間無類似之處。《瑜伽師地論》在解釋“異類”時說:“謂所有法望所余法,其相展轉,少不相似。此亦五種…

《佛教因明學說的産生和主要發展線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藏傳因明學提綱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