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品遍無性”指推論式中的“異喻”(異品 )不能有“因”的特性。舉例來說,作爲“異喻”的“虛空”不能有作爲“因”的“所作性”這種特性(即“因”的特性不能爲“異品”所有) 。
新因明思想家的理論創新最爲突出之處是他們所提出的“九句因”的學說。“九句因”是在“因叁相”理論的基礎之上提出的,是對“因叁相”理論的進一步完善。
所謂“九句因”是新因明思想家用來具體判定“因”的正確與否的一種理論。符合“因叁相”中“遍是宗法性”條件的“因”,與“同品”和“異品”存在著可能有的九種關系,因而有九種因(九句因)。它們是:一、同品有異品有 ,二、同品有異品非有 ,叁、同品有異品有非有 ,四、同品非有異品有 ,五、同品非有異品非有 ,六、同品非有異品有非有 ,七、同品有非有異品有 ,八、同品有非有異品非有 ,九、同品有非有異品有非有 。陳那等人認爲,上述九句因中的第二句因在同品中遍有,在異品中遍無,第八句因在部分同品中有,在所有異品中無,都符合因叁相中後兩項的要求,因而是正因。其余七句因由于不符合因叁相中後兩項的要求,因而是似因 。
新因明還對古因明中關于在推論中産生錯誤(過失或倒難等)的理論進行了整理充實,其顯著特點是把這些錯誤(過失或倒難等)與推論式中的叁支緊密聯系起來,明確區分出“宗過”、“因過”、“喻過”。其中最系統的理論是商羯羅主在《因明入正理論》中提出的“叁十叁過”的理論 。“叁十叁過”包括九種“宗過”:現量相違、比量相違、自教相違、世間相違、自語相違、能別不極成、所別不極成、俱不極成、相符極成;十四種“因過”:兩俱不成、隨一不成、猶豫不成、所依不成、共不定、不共不定、同品一分轉異品遍轉不定、異品一分轉同品遍轉不定、俱品一分轉不定、相違決定不定、法自相相違、法差別相違、有法自相相違、有法差別相違;十種“喻過”:能立法不成、所立法不成、俱不成、無合、倒合、所立法不遣、能立法不遣、俱不遣、不離、倒離 。
新因明的學說中除邏輯推理方面的理論外,也和古因明一樣包括其他的認識論方面的內容。商羯羅主在《因明入正理論》中提出了被稱爲“八門兩益”(“八門二悟”)的理論。“八門”指:能立、能破、似能立、似能破、現量、比量、似現量、似比量;“兩益”指啓發他人(悟他)和開悟自己(自悟) 。這實際上是指明了新因明所要起的較全面的作用。新因明的這些理論顯然比古因明的這方面的理論更爲系統和完善。
在陳那和商羯羅主之後,法稱又進一步發展了新因明的學說。根據《正理滴論》等著作,法稱在推論的形式、正因的判定、推論中的過失等具體問題上提出了一些有別于陳那等人或陳那等人未提到的新的看法。
關于推論的形式,法稱對叁支作法提出了獨到的見解,他認爲叁支中的“喻”可以合到“因”中,因爲“喻體” 的含義或作用可以爲“因”所包含。這樣,“喻依” 實際無單獨作爲一支的必要。但法稱並不要求一定去除喻支或廢除叁支作法,他認爲可以調整叁支的順序,把喻體提前,與宗對調位置,成爲喻、因、宗 。這樣的推論式實際與叁段論類似,具有演繹推理的性質,更具合理性或科學性。
在正因的判定方面,法稱對“因叁相”的學說有所發展。他認爲具備叁相的正因可以有叁種,它們是不可得的、自性的和果性的。所謂不可得的因(不可得比量因)指在推論某物不存在時,以在相關條件下未感知到該物爲因,如在某處未發現某人存在的表現(聲音、形體等),以此未發現爲因,推論該人不在;所謂自性的因(自性比量因)指從事物的屬性推論其所屬的類別,如從某物自己會動並能發出聲音等(有動物的屬性或屬于某種動物)而推知該物爲動物;所謂果性的因(果比量因)指在有因果關系的事物中從果推因,如從江中漲水推知江上遊下了雨。
關于推論中的過失,法稱也提出了一些新見解。他對先前一些因明學家(陳那等)提出的“不共不定”和“相違決定”兩種“因過”有不同看法。
所謂“不共不定”是指在推論式中同品和異品中都無因的性質(不共),使因不能確定地(不定)證明宗正確,如立“聲無常”爲宗,”“能聽聞”爲因,“瓶”爲同品,“虛空”爲異品。“瓶”和“虛空”都無“能聽聞”的性質,因而因不能證明宗正確。此句實際就是九句因中第五句的情況,違反因叁相中的“同品定有性”。
所謂“相違決定”是指在論辯過程中,敵對雙方各自立論式,而且所用的因都符合因叁相的條件,但各自的結論(或宗)卻完全對立(相違),因而無法確定何方所立正確的情況。如一方立論式:聲無常,所作性故,如瓶。另一方立論式:聲常,能聽聞故,如聲性。這兩個論式在雙方各自看來都正確,但無法確定對方錯誤。
在法稱看來,上述兩種“因過”的情況實際是不會出現的,因此應當在推論過失的種類中去除 。
法稱的上述新見解使新因明的理論更爲完善,更趨合理。在他之後,印度曆史上仍不斷有因明學者出現,他們一般繼承了陳那法稱等人的新因明學說,使佛教的因明學達到了印度古代邏輯理論的高峰,大大豐富了古代印度的哲學思想寶庫。
印度因明學隨佛教的其他思想一起傳入中國,在中國唐代的唯識宗思想家中得到了發揚光大。另外,因明學說的文獻在中國藏族地區有大量翻譯,保存了許多印度已失傳的珍貴文獻。中國漢藏民族對因明學說的研究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佛教因明學說的産生和主要發展線索》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