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因明学说的产生和主要发展线索▪P3

  ..续本文上一页

  “异品遍无性”指推论式中的“异喻”(异品 )不能有“因”的特性。举例来说,作为“异喻”的“虚空”不能有作为“因”的“所作性”这种特性(即“因”的特性不能为“异品”所有) 。

  新因明思想家的理论创新最为突出之处是他们所提出的“九句因”的学说。“九句因”是在“因三相”理论的基础之上提出的,是对“因三相”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所谓“九句因”是新因明思想家用来具体判定“因”的正确与否的一种理论。符合“因三相”中“遍是宗法性”条件的“因”,与“同品”和“异品”存在着可能有的九种关系,因而有九种因(九句因)。它们是:一、同品有异品有 ,二、同品有异品非有 ,三、同品有异品有非有 ,四、同品非有异品有 ,五、同品非有异品非有 ,六、同品非有异品有非有 ,七、同品有非有异品有 ,八、同品有非有异品非有 ,九、同品有非有异品有非有 。陈那等人认为,上述九句因中的第二句因在同品中遍有,在异品中遍无,第八句因在部分同品中有,在所有异品中无,都符合因三相中后两项的要求,因而是正因。其余七句因由于不符合因三相中后两项的要求,因而是似因 。

  新因明还对古因明中关于在推论中产生错误(过失或倒难等)的理论进行了整理充实,其显著特点是把这些错误(过失或倒难等)与推论式中的三支紧密联系起来,明确区分出“宗过”、“因过”、“喻过”。其中最系统的理论是商羯罗主在《因明入正理论》中提出的“三十三过”的理论 。“三十三过”包括九种“宗过”:现量相违、比量相违、自教相违、世间相违、自语相违、能别不极成、所别不极成、俱不极成、相符极成;十四种“因过”:两俱不成、随一不成、犹豫不成、所依不成、共不定、不共不定、同品一分转异品遍转不定、异品一分转同品遍转不定、俱品一分转不定、相违决定不定、法自相相违、法差别相违、有法自相相违、有法差别相违;十种“喻过”:能立法不成、所立法不成、俱不成、无合、倒合、所立法不遣、能立法不遣、俱不遣、不离、倒离 。

  新因明的学说中除逻辑推理方面的理论外,也和古因明一样包括其他的认识论方面的内容。商羯罗主在《因明入正理论》中提出了被称为“八门两益”(“八门二悟”)的理论。“八门”指:能立、能破、似能立、似能破、现量、比量、似现量、似比量;“两益”指启发他人(悟他)和开悟自己(自悟) 。这实际上是指明了新因明所要起的较全面的作用。新因明的这些理论显然比古因明的这方面的理论更为系统和完善。

  在陈那和商羯罗主之后,法称又进一步发展了新因明的学说。根据《正理滴论》等著作,法称在推论的形式、正因的判定、推论中的过失等具体问题上提出了一些有别于陈那等人或陈那等人未提到的新的看法。

  关于推论的形式,法称对三支作法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三支中的“喻”可以合到“因”中,因为“喻体” 的含义或作用可以为“因”所包含。这样,“喻依” 实际无单独作为一支的必要。但法称并不要求一定去除喻支或废除三支作法,他认为可以调整三支的顺序,把喻体提前,与宗对调位置,成为喻、因、宗 。这样的推论式实际与三段论类似,具有演绎推理的性质,更具合理性或科学性。

  在正因的判定方面,法称对“因三相”的学说有所发展。他认为具备三相的正因可以有三种,它们是不可得的、自性的和果性的。所谓不可得的因(不可得比量因)指在推论某物不存在时,以在相关条件下未感知到该物为因,如在某处未发现某人存在的表现(声音、形体等),以此未发现为因,推论该人不在;所谓自性的因(自性比量因)指从事物的属性推论其所属的类别,如从某物自己会动并能发出声音等(有动物的属性或属于某种动物)而推知该物为动物;所谓果性的因(果比量因)指在有因果关系的事物中从果推因,如从江中涨水推知江上游下了雨。

  关于推论中的过失,法称也提出了一些新见解。他对先前一些因明学家(陈那等)提出的“不共不定”和“相违决定”两种“因过”有不同看法。

  所谓“不共不定”是指在推论式中同品和异品中都无因的性质(不共),使因不能确定地(不定)证明宗正确,如立“声无常”为宗,”“能听闻”为因,“瓶”为同品,“虚空”为异品。“瓶”和“虚空”都无“能听闻”的性质,因而因不能证明宗正确。此句实际就是九句因中第五句的情况,违反因三相中的“同品定有性”。

  所谓“相违决定”是指在论辩过程中,敌对双方各自立论式,而且所用的因都符合因三相的条件,但各自的结论(或宗)却完全对立(相违),因而无法确定何方所立正确的情况。如一方立论式:声无常,所作性故,如瓶。另一方立论式:声常,能听闻故,如声性。这两个论式在双方各自看来都正确,但无法确定对方错误。

  在法称看来,上述两种“因过”的情况实际是不会出现的,因此应当在推论过失的种类中去除 。

  法称的上述新见解使新因明的理论更为完善,更趋合理。在他之后,印度历史上仍不断有因明学者出现,他们一般继承了陈那法称等人的新因明学说,使佛教的因明学达到了印度古代逻辑理论的高峰,大大丰富了古代印度的哲学思想宝库。

  印度因明学随佛教的其他思想一起传入中国,在中国唐代的唯识宗思想家中得到了发扬光大。另外,因明学说的文献在中国藏族地区有大量翻译,保存了许多印度已失传的珍贵文献。中国汉藏民族对因明学说的研究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佛教因明学说的产生和主要发展线索》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藏传因明学提纲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