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度邏輯——因明底基本規律(虞愚)▪P5

  ..續本文上一頁(大端)之是。缺乏第叁特征,不能免去與命題的賓辭反面之非。致真去僞,這叁個特征非常重要。所不同者,前一特征,考定命題中主辭之屬性Attributive關系,後二特征,研究命題賓辭正反的因果關系耳。試圖如下:

  以上中端的叁個特征不僅說明命題本身的結構,並且說明命題與命題間的涵蘊關系。假使缺乏第一特征,則發生“不成”The unapproned的謬誤;缺乏第二第叁特征,則有“不定”The uncertain及“相違”The contradictory的謬誤。今舉例說說明如下,藉知中端叁特征在論證上是如何的重要。

  中端的謬誤Tallacies of the middle term共有叁類:“不成”“不定”及“相違”。不成就是所舉理由不能成立命題。前面說過,中端須具備叁個特征,成立命題,始無謬誤。現在缺乏第一特征,所以名爲不成。不成有四:

  一、中端雙方鹹認爲缺乏真實性時When the lack of thetruth of the middle term is recognized by the both parties的謬誤(舊譯兩俱不成)——如立鳝是魚命題,以生息陸地故,爲理由,然此生息陸地這個中端,雙方鹹認缺乏真實性,換言之,即立敵兩方鹹認此生息陸地這個中端與命題鳝這個主辭(小端)是毫無關系的。

  二、中端惟一方認爲缺乏真實性時When the lack of thetruth of the middle term is recognized by oneparty only的謬誤,(舊譯隨一不成)——如立人性是善命題,以上帝所造故爲理由。然此上帝所造故這個中端,惟宗教家許,科學家不許,所以說是中端惟一方認爲缺乏真實性時的謬誤。須知凡是中端,必須立敵兩方鹹認爲真實性的。

  叁、中端之真實性有疑問時When the truth of the middleterm is questoned的謬誤,(舊譯猶豫不成)——如立隔岸之火命題,以仿佛是有煙故爲理由,中端必須以肯定的語氣出之,方能成立命題,今仿佛是有煙故這個中端本身既猶豫不決,便令人對于命題也發生疑間;既不能令人生決定解,所以中端之真實性有疑問時的謬誤,自當避免。

  四、當中端是否屬于小端發生疑問時When it is questionedwhether the minor term is predicable of the middle term的謬誤,(舊譯所依不成)——如立靈魂是清淨命題、以上帝所付與故爲理由,(中端)但靈魂這個小端科學家根本不承認,還談什麼上帝所付與呢

  還有,科學家也不承認有上帝,還談什麼付與呢

  這就是上帝所付與這個中端,是否屬于靈魂這個小端發生疑問的謬誤。又如機能派對行爲派心理學者立:意識是實有命題,以它引導有機體適應環境幫助生命的保存和發展故爲理由,然行爲派根本不承認有意識存在,引導有機體適應環境幫助生命的保存和發展這個中端、無所依附,其謬誤亦同。

  二、不定者,意思是說:用此“中端”雖能成立命題,但不一定能成立正面的命題,故名“不定”。因爲“中端”必須同品有,異品無,方能成立命題。今缺乏中端後二特征,同異品中,中端都和它發生關系,或不發生關系,沒有揩准,故名“不定”The Uncertain。不定的謬誤有五:

  一、中端過于廣泛致可系屬于兩個矛盾的大端時When themiddle term is too general,abiding.egually in the major term as well as in the opposite of it的謬誤(舊譯共不定)——如立中國人是有智慧的動物命題。以有兩眼故爲理由。同喻如印度人。異喻如雞犬。但是有兩眼故的中端範圍太寬,于同品印度人及異品雞犬皆悉遍有,不能爲中國人是有智慧動物命題之理由,我們可以指出不定說:究竟如印度人有兩眼故,所以中國人是有智慧的動物呢

  抑如雞犬有兩眼故,所以中國人非智慧的動物呢

  前主觀唯心論者柏克利G.Berkeley 1689-1757主張“存在即被吾人覺知之謂”To Be is to be percieved換言之,吾人所知之境即意象或觀念,此意象由吾心造不托本質而起,意象外別無本質。西洋學者鮮能從邏輯方面指出其謬誤者,其實柏克利主張,正犯“中端過于廣泛致可系屬于兩個互相矛盾的大端時”的謬誤。蓋如謂身外之境,即系意象,許被覺知故,則中端有“不定”失,以世間真無之物,如龜毛兔角等一經思及,亦已成爲意象或觀念,此被覺知故之中端,于同異類皆共遍有,理由過于廣泛,故爲不定說:爲如龜毛兔角,許被覺知故,身外之境非意象呢

  抑如山河大師等,許被覺知故,身外之境是意象呢

  可知柏克利謂“存在即被覺知”,充其量只能謂凡爲吾人所知者,必構成吾人之意象,或意象惟是實體之反映,斷不足證明宇宙一切悉皆意象,此意象別無本質,更不能說此意象不托本質而起了。試圖如下:

  二、中端過狹致不能系屬于“大端”或其相反的大端時When the meddle term is not geaeral enough abiding neither in the major term nor in its opposite的謬誤(舊譯不共不定)——如立聲是永久存在的命題。以耳所聞性爲中端。然此所聞性中端,唯聲上有,聲外一切皆非所聞,若立此者,不惟不能永久存在之異類,無此中端,即除聲以外,所余永久存在的同類亦無此“中端”。異類遠離中端,固屬需要,同類遠離中端則無從決定。質言之,即缺乏中端之第二特征而來,由是同異類中,中端悉皆非有,爲作不定雲:爲如空等體是永久存在性非所聞,而聲爲所聞,體即不能永久存在呢

  抑如瓶等體是不能永久存在,非所聞性,而聲爲所聞,體即永久存在耶

  缺第二特性,故名中端過狹致不能系屬于大端或其相反的大端時的謬誤。試圖如下:

  叁、當中端可納于與大端相同之一部分事物及與大端相異之全部事物時When the middle term abides in some of the things homogeneous nith,and in all things heterogeneons from,the major term的謬誤(舊譯同品一分轉異品遍轉)——如立黛玉是不能生育命題。以是女子爲中端。同喻如女子。異喻如男子。然是女子這個中端,只可容納與大端相同不能生育一部之女子,不能客納能生育之女子,但可容納與大端相異全部之男子。質言之,即同分(同品一分有一分非有)異全(異品有)之過也。試圖解如下:

  四、當中端可納于與大端相異之一部份事物及與大端相同之全部事物時When the middle term abides in some of things heterogeneous from,and in all things homageneaus nith,the major term的謬誤(舊譯異品一分轉同品遍轉)——如立林和清是男子命題。以不能生育故爲中端。同喻如男子。異喻如女子。此不能生育之中端雖可容納與大端相同全部之男子,然不能容納與大端相異全部之女子,以女子亦有一部分不能生育故。質言之,即異分(異品一分有一分非有)同全(同品有)之過也。試圖解如下:

  五、當中端可納于與大端相同或相異之一部份事物時When the middle term abides in some of the things homageneous with,and in some heterogeneous from,the major term,的謬誤(舊譯俱品一分轉)——如立孔子是男子命題。以是教師故爲中端。同喻如男子。異喻如女子。然以是教師故這個中端,可納于與大端相同如其他男子之一部份,亦可納于與大端相異如其他女子之一部份,因男女皆有一部份是教師,一部份非教師也。試圖解如下:

  六、兩無謬誤的矛盾命題。即命題及其相反命題各有顯然健全的理由支持之When there is a non-erroneous contradiction i.e.when a thesis and its contradictory are supported by what appear to be valid reason的謬誤(舊譯相違決定)——今如有人主張雲:因爲某種理由,所以甲是乙。另一人與作相反的主張雲:因爲某種理由,所以甲不是乙。假使這兩個主張其中一個理由健全推論無誤;另一個或則理由不健全,或則推論有過失,那麼前一主張當然可以摧伏後一主張,而是非的部分亦不成問題。兩無謬誤的矛盾命題則不然,兩個相反的主張各具顯然健全之理由支持,各合推論的規律,無從判定其一是一非。列子湯問有一段話: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一兒曰:“日初出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爲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爲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此中所說從現代的物理學看來,當有不精審之處,但在當時的知識程度,確已認爲這兩種主張均屬無懈可擊;在孔子只少認爲是,兩無謬誤的…

《印度邏輯——因明底基本規律(虞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