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度逻辑——因明底基本规律(虞愚)▪P4

  ..续本文上一页白猫是耳聋的。……这一群命题中有一伪者,即不能得所有蓝眼的白猫都是耳声的结论,此为归纳之第一特征。二、归纳志在概括,志在由分以求总。虽注意特殊之本身,而目标则在综合特殊,归之于某概括原理之中,归纳之结论,乃由前提之综合而得,因此称归纳为综合方法也。三、归纳目标既在由分以求总,则总则未得之前,此一群部分事实可以无意义,即有意义,亦非总则所含之意义。如云:若空气温则寒暑表上升,若空气冷则寒暑表下降。自其为特殊之事实言,无甚意义也。然吾人由上述之事实而得一总则曰:寒暑表依空气之温冷而升降则有意义,可见归纳全在追求意义或发现意义Discovery of Meaning,此与演绎惟将已有的意义,加以表明者,逈异其趣。四、演绎目的在证明命题,在以一命题或数命题以证明另一命题,故演绎需要可靠之命题或“大前提”,然演绎之“大前提”则由归纳而得,无归纳则演绎失之空,故以推证之形式而言,归纳为演绎之一种,以推证之内容言,则归纳又为供给演绎大前提材料之源泉,故归纳可称为发明之方法而演绎则为证明之方法。五、归纳之大前提虽真,而结论未必真,归纳之结论,仅能有极高度之概然性,而无绝对真确性。如吾人每日均见太阳东升,因得“太阳永远东升”之结论,如果有人问我们为什么相信太阳明早一定东升

  吾人自然是说:因为它常常每日东升,我们相信它在未来也必定东升,因为它在过去“日日东升”。假若难者更问:为什么相信它继续东升,常常像过去一样

  吾人一定援引于“动律”Law of motion说:地球是一个自由旋转的物体,此物如无外物的障碍,必然循环不息,而今日如明早之间,外面又没有东西障碍着,它所以必“继续东升”。然而问题,却在过去履行一条动律的任何数目之事件,能否作为将来也一定履行的证据

  假使地球忽然与一个大的物体冲撞起来,毁坏了他的旋转,则太阳明早不出于东之可能性仍然存在也。此与演绎之前提是真则结论必真者,又复不同。

  演绎与归纳的特征既明,则何谓演绎何谓归纳即已回答矣。但是我们讨论到演绎推理,已经知道这种推理,只能把“大前提”到“结论”,说得井井有条,丝毫不紊,至于大前提之确实与否,我们仍无从断定,换言之,即吾人不能一定说所根据的大前提是靠得住的,因此,有人批评演绎有窃取论点之病,而归纳推理是根据某类对象中一部分对象底基本属性和因果联系之研究,而做出有关此类所有对象的全般的结论。但是人类的认识是没有限度的,无论何种归纳的结论,都不会是最后的结论;所以列宁说:“最简单的真理,经由最简单的归纳方法得来的,真理始终是不完全的,因为经验始终是没有止境的”。可见归纳推理,充其量,只能讲到盖然律Theory of probably,那么,我们如之何而后可呢

  关于此,非几句话所能尽,我们列举中西逻辑推理方式,先作比较:西洋演绎推理合“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三者而成,其式如下:

  大前提(普遍的原则)——凡有文化皆属有智慧动物

  小前提(联系的事实)——中国人为有文化者

  结 论(特殊的事件)——故中国人为有智慧动物

  印度逻辑——因明有“宗”“因”“喻”三支,其式如下:

  宗Thesis  中国人为有智慧动物

  因Reason or middle term以有文化故

  中国墨子推理只合“小故(小前提)“大故”(大前提)二者而成,其式如下:

  小故——中国人(宗依)是有文化(因)

  大故——凡有文化皆属智慧动物(同喻体)

  墨子之推理,初因,次喻体,不须先立因明之“宗”,或后加演绎之结论也。虽但有小前提大前提而无结论,然彼先小前提后大前提,中端(指有文化)一名相抵,结论已在其中矣。三支所用三端(大端、中端、小端)同,而西洋逻辑三端皆两见,[指智慧动物(大端)有文化(中端)中国人(小端)各二见]因明之宗依中国人但一见,墨子则“有文化”两见,余皆一见,故此三种推理方式,在自己寻求知识而言,墨子最为简捷,然建设言论举以晓喻他人,(他比量)藉正证有反证无,使所立之“宗”,颠扑不破,则又须以因明之三支为最谨严矣。演绎推理与墨辩,斯其短于因明也。

  因明与演绎推理虽同为三部所组成,惟其次序略有不同,演绎推理的三段论法,先示大前提,次示小前提,后示结论,而因明三支先示立论宗旨,相当结论;次示立论所依据之理由,相当小前提;后举譬喻以证宗,其喻体略当大前提,喻依则为其所独有,并含有归纳之意味,此其不同也。三段论法意在示立说原因与归结之关系,惟先列大前提,后出结论,未免有窃取论点之病;如云中国人是否为有智慧动物也。由小前提之介绍,中国人与有文化虽发生关系,但有文化是否即为有智慧动物,尚无凭借,则凡有文化皆属有智慧动物,从何说起耶

  立者既不能尽取世界上属有文化现象而一一验之,则凡有文化皆属有智慧动物,又何所据以言“凡”耶

  既言凡矣,则是智慧动物抑非智慧动物未定之中国人,不得不包括在内,根据以推论的普遍的原则之大前提尚不可恃,由大前提所得到之结论,复安足问耶

  又既言有文化皆属有智慧动物矣,中国人为有文化之一,具有智慧动物之性,当不能超出其他有文化之外,循此推理,非由既知推求未知,直以既知包括未知也。因明论未知者曰宗,谓尚待成立之宗旨;举已知者曰喻,谓众所共知之比喻;已知未知共通之点因,谓据以推论之理由。推理方式,先示论旨,次示理由,后示例证,可谓顺思想进行之自然程序,且喻体中从“若是某某见彼某某”为解,不用“凡”或“所有”全称肯定字眼,自无窃取论点之病也。

  复次,中国人是智慧动物命题(宗)印度逻辑——因明以中端三特征Thre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ddle term(旧译因之三相)作辨别真伪之准绳,实可补充充足理由原则Principleof sufficient Reason之不及。中端三特征:一、整个小端必系于中端The whole of the minor term must be connected niththe middle term旧译遍是宗法性)即研究属性,Attribute的关系。如提出中国人是有智慧动物的主张,以有文化故为理由,第一要研究便是整个中国人(小端)必系于有文化(中端),换言之,有文化这个中端彼此必须共同承认于中国人这个小端有遍满性质之意,假使所举中端,不是与所主张的小端有必然的联系,我们根本就不能用它来成立命题的,因为中端与小端如不发生联系,则陷“不成”The unapprored的谬误,如对方不承认中国人是有文化,就可以不承认中国人是智慧动物,此第一特征,质言之,即共同承认中国人具有有文化一德而已。二、中端所指一切事物必与“大端”所指事物相一致。All thing denotes by,the major term must be homogeneouswith things denoted by the major term(旧译同品定有性),墨经与穆勒Mill名曰合同法Method of agreement。如前例,中国人与智慧动物分开,本彼此共同承认,然二者联合起来构成一命题,以智慧动物为中国人的宾辞,则为立论者所许,而非敌论者所许,双方争执,就在这一点。今敌者虽不承认中国人是智慧动物,然中国人是有文化则彼此共同承认,遂以共同承认有文化这个中端,连系到命题的主辞(小端)上。成立不共同承认命题的大端(宾辞)说:中国人是有文化,若是有文化见彼是智慧动物为同喻体,又有印度人为同喻依,则中国人是智慧动物,可以无疑矣。以智慧动物这个大端为中国人之宾辞,从前敌方不许,至此亦无异议,因为命题所依据的理由正确与否,一定要举例为证,免使敌方驰于想像,能得事实于当前,此为研究因果性之关系,中国人是智慧动物这个命题,虽未经对方承认,但以有文化为理由,且有同类的印度人作证,那么中国人是智慧动物已有成立可能,盖印度人同是有文化为中国人的真正联系的事实,理由非常充足,联系的事实所举的例证与命题的宾辞(大端),一点也没有违背,所以说中端所指一切事物必与大端所指事物相一致。质言之,即所举同类的例证,一定要和命题的宾辞成正相关是也。三、凡与大端相异之物,必不与中端相一致None of the things heterogenecusfrom the major term must be denoted by the middle term(旧译异品遍无性),墨经与穆勒Mill名曰差异法The method ofdifference。如前例,有文化是智慧动物举有同类的印度人为证,则中国人是智慧动物,固可成立矣。但深恐有文化这个中端范围太宽,能溢入异类事物之中,世界上如有虽属有文化而非智慧动物,那么对方可以依此而出“不定”The uncertain的谬误说:中国人因有文化所以是智慧动物呢

  还是如某某是有文化而非智慧动物呢

  所以更须举与命题异类事物,如禽兽等与命题的宾辞(大端)站在相反的地位,证明若非智慧动物见彼无文化,即可反证若是有文化者之必是智慧动物,所以说凡与大端相异之物必不与中端相一致。这样限制,理由之正确,更为明显。总而言之,一个命题必须具备这三个特征,缺乏第一特征,中端不是命题的主辞(小端)上决定有的某德,不成与命题有关的理由,那么,对方利用这一点,就可以推翻全案。缺乏第二特征,不能决定命题的宾辞…

《印度逻辑——因明底基本规律(虞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