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體量者。除無體量余五皆有體量。別不立是。又有體則必呼召自可知。故此疏不雲此二深應思察。
疏。陳那菩薩(至)攝在此中。鈔曰。五明新師廢立。廢後四種者。聖教·譬喻·義准·無體四種量也。隨其所應等者。音石裏雲。邑記言。然准道理後之四種皆是比量。定心所觀教可現量收(雲雲)。備記言。至教量通現比二量。謂依聖教量無分別智等。現知諸法自性故名爲現量。又有分別智等。比知諸法差別。故名爲比量。自余譬喻量等量皆比量攝(雲雲)(已上裏)。故理門雲等者。彼聲喻等言等無體義准。此中者攝現比二量中也。理門論雲。爲自開悟唯有現量及與比量。彼聲喻等攝在此中。故唯二量(文)。此中者現·比二量中也。然西明釋雲。聲喻等以言诠。但诠共相故比量攝(文)。基辨詳雲。此釋非也。非陳那意。又文備疏釋雲。彼聲量等若知自相即現量攝。若知共相即比量攝。故二量外無別余量。以實而言。此聲喻等諸量皆比量攝。以皆能生共相智故(已上文備記文)。基辨詳雲。文備釋中初所言可也。以實言釋不是也。違理門論說彼聲喻攝在此中故。上句既雲唯有現比。次句雲攝在此中。明此言指現·比二。是故西明·文備雲聲喻等比量攝釋非也。又纂要釋雲現·比二攝。彼雲。問。古師能立皆說叁量。今者陳那量何唯二。答。論一切法不過二相。一自。二共。得自相心名爲現量。得共相心名爲比量。定心緣教即得自相。散心緣教即得共相。陳那約此能緣之心量但立二(已上纂要)。基辨雲。由纂要釋聖教量亦攝現比二。應知陳那聲喻等攝現比二中。由是文備初釋稍同理門也。
疏。由斯論叁但立二量。鈔曰。六明今論由斯者。由理門論廢立也。
疏。此上略明(至)至下當知。鈔曰。辨古今同異中大文第五結成余義推下。至下當知者。至下卷疏委細辨釋。
因明入正理論疏智解融貫鈔卷第四(尾)。
自寶曆五(亥)年至安永叁(午)年凡二十個年之間于平安城講演此疏六個度。今年複于興福寺菩提院內妙光院任章順大僧都之望設斯講筵。自先每講采集先德所釋爲講資。今歲更隨講刪補繁約成一冊子。題雲總攝要義鈔。其後複于平安講此二個度隨講。刪不協疏意之義已。天明四(辰)年複于興福寺正智院爲一本學衆複開斯疏講筵。專映權律師等所發起。其講之暇。大訂閱先所集總攝要義改題名智解融貫抄。今寬政改元(酉)年于平安四條京極善長寺任諸山學徒之望更複設此講筵。隨講校閱草案圓滿成就已。因歸于南都拂錫于興福寺蓮成院清書此第四卷了。仲冬初六日寒氣威冽老身難忍。夜亥刻于燈下拭老眼閣筆。
南都西京藥師寺大同坊基辨(七十二歲花押)。
因明入正理論疏智解融貫鈔卷第五(自八義同異至釋能立義尾)。
南都西京藥師寺留學法相大乘沙門基辨撰。
上來辨八義叁門分別中第一門。明八義古今同異竟。自下第二門辨。八義同異文也。
疏。辨八義同(至)必對彼故。鈔曰。辨八義同異中文段有七。初能立·能破分別(相對分別下皆爾也)。二能立·似立分別。叁能立·似破分別。四能破·似立分別。五似立·似破分別。六現·比非叁量分別。七總結上。初中有四。即四句分別。此文是第一句分別。辨八義同異者總標也。有是能立等者。音石道雲。義心雲。此句依自比量。如真能立者。彰非似能立。建立自宗者。彰非能破。立自比量非曾破他。有釋無此等者。舉異義。音石道雲。義心雲。此依共比量(文)。有釋意雲無此是能立而非能破句。能立自宗等者。明無此句由。意雲。能無過立自宗。則雖無破他言。與自宗相違他所立義自被破已。自立成已必對違自他故。又音石道雲。備德難此有釋雲。顯過破非立量。此句既立量。何是無此句耶(已上第一句釋已)。
疏。有是能破(至)自便立故。鈔曰。能立·能破中此文第二句分別。如顯過破者。如上已明。非能違量但顯過破。此但能破無能立義。有釋無此等者。舉有釋簡定執。音石道雲。備難有釋雲。真能立必立量。顯過破不立量。何雲無此句耶(雲雲)。基辨雲。有釋意依能違量雲無此也。備釋簡執有釋者。但破他宗等者。若自義立即自破他。自義不立他立不破(已上第二句釋已)。
疏。有是能立(至)謂就他宗。鈔曰。第叁句分別俱句文也。基辨雲。此俱句依能違量雲能立亦能破。又具遮表量也。如真立破等者。自真能立成已。則他所立自不成也。亦如能違能違他即能破。此能破即能立。有釋無此等者。舉有釋。基辨雲。此有釋分自·他釋能立能破之二也。立謂能申自等者。音石裏引邑釋雲。此第叁句之有釋即初二句之有釋也(雲雲)。基辨詳雲。邑師所雲尤有道理。初句能立非能破者。能申唯自立言不申破他所立言也。由是義心雲自比量之義尤爾。又第二句能破非能立者。述他宗言爲破斥故雲非能立也。即顯過破非量。能破就他宗者。就敵者他設義言作破斥故雲就他也。又就他立義雲他宗也。又若不分自他。以俱句釋雲能違量爲第叁亦句。則破謂就他宗義。由破斥自宗立也。自立則他宗義自能破。基辨今檢前說問答(並)秋篠引用其前記以私意助釋之文。前記問雲。此前叁句更互相違。第一句中有釋不許但是能立而非能破。而又第叁俱句之中有釋不許能立亦能破。若爾不可言互相違。若言破謂就他宗。則第二句中有釋雲何不許能破而非能立句耶(已上前記問。已下答前記自意)。答。能立之中有唯申自(自宗言テノヘテ)而不破他。有亦立自亦破他。能破亦爾。若言能立皆非能破。則違能立而亦能破者。若但說能立必是能破。則違能立非能破者。今此前叁句中一一設有釋意。顯能立立自破他能破破他及以立自。皆不定故。各置有釋簡定執也。初句有釋據其立自兼破于他。第二有釋對其初唯自立不破于他。後彼破他不立自義。各舉一義總不相違。如佛法中者雲外道神我無常等。但破我是常住等不欲成立無常我等。此即唯遮而無表。如破聲論聲是其常。兼即成自聲是無常。此是具遮表也。俱句立自不毀他宗。即唯立非破他。而自立己他皆不成(已上前記意。秋篠用前記間加私意。今亦取意抄記。此釋尤妙釋也)。基辨詳雲。義心由自·共二量判是亦好。而自前記雲簡定執一一設有釋而見。則義心釋意可雲劣已。又備德所難以前記意應一一通釋義也(已上初段中第叁句已)。
疏。有非能立(至)謂似立破。鈔曰。第四非句分別。音石道雲。似立故非真能立。似破故非真能破。謂似立破者。即似立·似破。秋篠雲。謂似立破者非真立破。真·似異故(文已上第一段之四句分別已)。
疏。有是能立(至)謂真能立。鈔曰。七段文中第二段能立·似立相對分別。此亦有四句分別。是第一句也。秋篠雲。此句者。即真能立能申自義不犯過量(雲雲)。
疏。有是似立(至)所余似立。鈔曰。第二句分別。秋篠雲。謂申自義立犯過量(雲雲)。
疏。有是能立(至)智不決故。鈔曰。第叁俱句分別。謂決定相違者。音石道雲。具叁相故雲能立。不生決定智故雲似立。秋篠鈔雲。有能立亦似立者。此有兩釋。一者有第叁句如相違決定叁支具故得名能立。以犯過故不悟他故亦名似立。二者無第叁句真似異故(已上秋篠鈔此義疏有釋無此也)。有釋無此等者。基辨雲。此但取不生決智不取具叁支爲似立故雲無此也。
疏。有非能立(至)所成立義。鈔曰。此文第四句分別。秋篠鈔雲。如似破中顯其過破非立量故(雲雲)(已上第二段之四句分別竟)。
疏。有是能立(至)自便立故。鈔曰。七段文中第叁段能立似能破相對分別。此亦四句分別。有是能立等者第一句。如文可知。有是似破等者第二句。秋篠雲。謂二似破。一似顯過破。二似立量破也。十四過類等者。足目所說。如理門論廣釋。且舉過類名者。一同法相似。二異法相似。叁分別相似。四無異相似。五可得相似。六猶豫相似。七義准相似。八至非至相似。九無因相似。十無說相似。十一無生相似。十二所作相似。十叁生過相似。十四常住相似(已上十四過類)。有是能立亦是等者。此第叁段第叁亦句。如決定相違者。言支具故雲是能立。不生他決智故雲亦是似破也。有釋無此等者。舉有釋基辨雲。約不生他決智雲無此也(已上私)。秋篠雲。無此第叁能立亦似破句。真·似之體各有異故(文)。纂要中破此有釋雲。有解。能立有四。一真能立。二真似立。叁似能立。四似似能立。以相違決定爲真·似能立。四不成因爲似似能立。今謂。不爾。何者如真·似能立只是似立。何須言真·似能立。若如是解。則有自語相違之失。又若似中有似似。亦應真中有真真。是既不爾。彼雲何然。故但言真·似即攝義周。設真似及似似言深爲無用(已上纂要)。基辨詳雲。纂破雖有道理。如前記雲此有釋簡定執故。必非如纂破。有非能立亦等者。此第叁段中第四非句。謂顯過破者。非立量顯過破。有釋無此者。基辨雲。此依能違量簡執也(已上第叁段四句分別了)。
疏。能破定非(至)真似異故。鈔曰。七段文中第四段能破與似立破相對分別。由音石裏。此相對分別有兩途別。諸家所釋亦自有異。基辨詳閱應所覽疏本有兩途所致之異。一者作能破定非似立亦非似破真似異故(音石及纂主所覽本如是)。二者作能破定非似破真似異故(秋篠所覽本如是)。至消釋文亦分兩家。一者能破與似立似破相對不作句。既真似差異故。此疏文不作句(音石·備記·秋篠第一義)。二者能破與似破相對作句(秋篠第二義本由略纂立第二義。大疏抄問答立四句)。又能破與似立相對作句(纂要)。基辨設問。如何前說能立望真具得爲四。何今無四句耶。答周雲。前有真能破兼真似故不可相例。或可未問(已上後記此釋不是)。今詳。如音石引備說其相顯故別不作句。此疏主意。既雲真似異故。前能立作四句。對能破有差別故。此能破對似立破真·似異故准前應知。故今此不作句也(大疏抄問答雲。能立·似立。真·似異故既立。四句例是…
《因明入正理論疏智解融貫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