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因明入正理論譯注(宋立道)▪P32

  ..續本文上一頁如瓶等,所量性故,聲是無常;爲如空等,所量性故,聲是其常。”這些都是直顯宗因過失,不別立量。但真格的顯過破還是需要另行立量的。此量當然也得叁支具足,因喻圓滿,才能摧伏他宗。若前一量自身形式地無懈可擊,只有順其原來成宗理由,別立叁支,顯敵者所舉之因只是猶豫因,也是顯過破。

  最具代表性的是《入論》談相違因過的方法,如陳那菩薩之破“有法自相相違”過,“所言有性應非有性,有一實故,有德業故,如同異性。”這裏,菩薩以同樣的因喻,顯示出前者所立量之因與有法自相相違的內在沖突。

  “謂初能立缺減過性,立宗過性,不成因性,不定因性,相違因性及喻過性”具體列舉最終造成似能立的不同可能性。這一節文字總結了似能立。

  “能立缺減”說得直截些,便是叁支不完全,缺其中一支或兩支,一般說來,指缺因或缺喻,或因喻俱缺。《大疏》中說有叁支俱缺過失,似不可取,若真的宗因喻俱缺,所立能立都沒有,如何知道有什麼過呢?

  因明中有“缺無”或“缺減”的區別,“缺減”之成過失,在本來立論式時或檢驗因之叁相時應該具備也可以陳述的東西,結果竟然省減了,造成叁支缺損,或論者立意不明確,或理由不清楚,便成爲過失。至于“缺無”則指應該列舉而舉不出,狹義地說,往往地指宗同品、因同品、宗異品、因異品、同喻依、異喻依等其中之一無法搜尋,不可枚舉。由于舉不出宗因的同品或異品,有妨礙所立量成過者,也有無礙所立量而不成過者。缺無而有害的,如因之“不共不定”過失,一經除宗有法,則全無宗之同品,致使因同品無法與其彙合,無從依附,故宗也失其所立;可以缺無而無礙成宗者,如前述之陳那立能違量破勝論有法自相相違:“汝之有性應非有性,有一實故,有德業故,如同異性。”其宗異品“離實有性”便是缺無而舉不出的,但無礙陳那所立能違量正當。

  “立宗過性”指本論前述之似宗九過。“不成因性”指四種不成因,“不定因性”指六種不定因,“相違因性”指四種相違因。“喻過性”指十種喻過。所有這些過失,也就是真能破所要破斥的對象境界。

  講真能破一節文字,最終落到“兼顯悟他”,啓發他人覺悟的實際功用上來。能破並非爲破而破,而是針對敵者言論形式或本質上的過錯,加以揭發,最終“開曉問者”,啓發了有疑問者,證義者等。

  第七章似能破門

  譯文

  如果不是實在地顯示能立的過失,稱爲似能破。這是說在叁支具足圓滿的情況下指責其犯有缺減過,論題確當的情況下指責其犯有立宗過失;于有證明能力的理由說有不成因;于確定的理由說有不定因;于並不沖突的理由說有相違因;于正當的喻證說喻有過失。所有這些稱爲似能破。由于不能如實顯示別人立宗的錯誤,而對方本來就沒有錯誤的緣故。

  原典

  若不實顯能立過言,名似能破。謂于圓滿能立顯示缺減性言,于無過宗有過宗言,于成就因不成因言,于決定因不定因言,于不相違因相違因言,于無過喻有過喻言。如是言說名似能破。以不能顯示他宗過失,彼無過故。

  解說

  “似能破”針對“真能破”而言。此節文字也有叁層含義。“若不實顯能立過言,名似能破”是定義。“實顯”之“實”是關鍵字,謂必須確確實實、實事求是地在敵論當中摘尋過失。“能立”指敵論一方成立主張的宗因喻多言。

  直能破是針對似能立而言的。是似能立者,對它加以破斥的結果或成功或不成功,故不一定就是真能破;是真能立者,則針對它的任何破斥最終必陷于似能破。所以《大疏》說:“敵者量圓,妄生彈诘,所申過起,故名似破。”因而似能破可歸結爲兩種,一是敵論本無過失而妄加破斥;二是敵論有過而破斥不當,不得要領。

  新因明産生之前,似能破是論議方法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外道與佛家古因明師都對它下了很大的功夫。似能破與似能立息息相關。古代印度邏輯産生于各宗優劣的爭勝動機,功利性極強,故詭言巧辯層出不窮;無中生有,強辭奪理,無端指責他人言過的也不在少數。

  正理派十六句義中有十五句講誤難,其中列出錯誤辯難二十四種;佛家古因明師也留意有謬誤的能破分析,這些可見于《方便心論》與《如實論》;陳那菩薩創新因明時,對以往的謬誤辯難加以總結,剔除不合理或重覆者,得出十四種過類。玄奘門下文軌據此詳加討論,後人輯爲《十四過類疏》,其中專門著意在似能破上。似能破者,即指欲摘發他人過失,但自己反而陷于謬誤。

  “謂于圓滿能立”以下至“于無過喻,有過喻言”爲止,是似能破叁部份內容的第二,具體列舉似能破的情況,即圍繞叁十叁種宗因喻諸過失。它總結性地指出,所有這些錯誤都源于同樣的毛病:在真能立上尋求錯誤。“立者量圓,妄言有缺;因喻無失,虛語過言;不了彼真,興言自負。由對真立,名似能破。”

  “如是言說,名似能破,以不能顯示他宗過失,彼無過故。”這是最後一部份的總結語。說明“似能破”之名的由來。因爲敵論本來正當,已立于不敗之地,相對一方卻橫加指責,結果反自顯其乖。

  3流通分

  譯文

  本論姑且講這些東西,到此結束吧。

  已經宣說了部份因明義理,僅僅是初步劃出了理論範圍。這中間的真理與謬誤的辨析,在別的經論中尚有美妙精彩的闡述。

  原典

  且止斷事。

  已宣少句義,爲始立方隅。

  其間理非理,妙辨在余處。

  解說

  這是《入正理論》的最末一頌,與論中開頭一頌遙相呼應。頭頌在“能立與能破”以下四句中提出二悟(自悟悟他)八義(真似能立、真似能破、真似現量與真似比量)可說提綱挈領,規定了因明學的宗旨和基本內容。此處之末頌,在中間數千言一一分述宗因喻諸相狀及謬誤可能之後,對《入論》全書作一總結,並且進而指出,因明學義理精微,若讀者有志于深加探究,當于別的論著中求索。

  

  

  

《因明入正理論譯注(宋立道)》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因明典籍目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