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因明入正理论译注(宋立道)▪P32

  ..续本文上一页如瓶等,所量性故,声是无常;为如空等,所量性故,声是其常。”这些都是直显宗因过失,不别立量。但真格的显过破还是需要另行立量的。此量当然也得三支具足,因喻圆满,才能摧伏他宗。若前一量自身形式地无懈可击,只有顺其原来成宗理由,别立三支,显敌者所举之因只是犹豫因,也是显过破。

  最具代表性的是《入论》谈相违因过的方法,如陈那菩萨之破“有法自相相违”过,“所言有性应非有性,有一实故,有德业故,如同异性。”这里,菩萨以同样的因喻,显示出前者所立量之因与有法自相相违的内在冲突。

  “谓初能立缺减过性,立宗过性,不成因性,不定因性,相违因性及喻过性”具体列举最终造成似能立的不同可能性。这一节文字总结了似能立。

  “能立缺减”说得直截些,便是三支不完全,缺其中一支或两支,一般说来,指缺因或缺喻,或因喻俱缺。《大疏》中说有三支俱缺过失,似不可取,若真的宗因喻俱缺,所立能立都没有,如何知道有什么过呢?

  因明中有“缺无”或“缺减”的区别,“缺减”之成过失,在本来立论式时或检验因之三相时应该具备也可以陈述的东西,结果竟然省减了,造成三支缺损,或论者立意不明确,或理由不清楚,便成为过失。至于“缺无”则指应该列举而举不出,狭义地说,往往地指宗同品、因同品、宗异品、因异品、同喻依、异喻依等其中之一无法搜寻,不可枚举。由于举不出宗因的同品或异品,有妨碍所立量成过者,也有无碍所立量而不成过者。缺无而有害的,如因之“不共不定”过失,一经除宗有法,则全无宗之同品,致使因同品无法与其汇合,无从依附,故宗也失其所立;可以缺无而无碍成宗者,如前述之陈那立能违量破胜论有法自相相违:“汝之有性应非有性,有一实故,有德业故,如同异性。”其宗异品“离实有性”便是缺无而举不出的,但无碍陈那所立能违量正当。

  “立宗过性”指本论前述之似宗九过。“不成因性”指四种不成因,“不定因性”指六种不定因,“相违因性”指四种相违因。“喻过性”指十种喻过。所有这些过失,也就是真能破所要破斥的对象境界。

  讲真能破一节文字,最终落到“兼显悟他”,启发他人觉悟的实际功用上来。能破并非为破而破,而是针对敌者言论形式或本质上的过错,加以揭发,最终“开晓问者”,启发了有疑问者,证义者等。

  第七章似能破门

  译文

  如果不是实在地显示能立的过失,称为似能破。这是说在三支具足圆满的情况下指责其犯有缺减过,论题确当的情况下指责其犯有立宗过失;于有证明能力的理由说有不成因;于确定的理由说有不定因;于并不冲突的理由说有相违因;于正当的喻证说喻有过失。所有这些称为似能破。由于不能如实显示别人立宗的错误,而对方本来就没有错误的缘故。

  原典

  若不实显能立过言,名似能破。谓于圆满能立显示缺减性言,于无过宗有过宗言,于成就因不成因言,于决定因不定因言,于不相违因相违因言,于无过喻有过喻言。如是言说名似能破。以不能显示他宗过失,彼无过故。

  解说

  “似能破”针对“真能破”而言。此节文字也有三层含义。“若不实显能立过言,名似能破”是定义。“实显”之“实”是关键字,谓必须确确实实、实事求是地在敌论当中摘寻过失。“能立”指敌论一方成立主张的宗因喻多言。

  直能破是针对似能立而言的。是似能立者,对它加以破斥的结果或成功或不成功,故不一定就是真能破;是真能立者,则针对它的任何破斥最终必陷于似能破。所以《大疏》说:“敌者量圆,妄生弹诘,所申过起,故名似破。”因而似能破可归结为两种,一是敌论本无过失而妄加破斥;二是敌论有过而破斥不当,不得要领。

  新因明产生之前,似能破是论议方法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外道与佛家古因明师都对它下了很大的功夫。似能破与似能立息息相关。古代印度逻辑产生于各宗优劣的争胜动机,功利性极强,故诡言巧辩层出不穷;无中生有,强辞夺理,无端指责他人言过的也不在少数。

  正理派十六句义中有十五句讲误难,其中列出错误辩难二十四种;佛家古因明师也留意有谬误的能破分析,这些可见于《方便心论》与《如实论》;陈那菩萨创新因明时,对以往的谬误辩难加以总结,剔除不合理或重覆者,得出十四种过类。玄奘门下文轨据此详加讨论,后人辑为《十四过类疏》,其中专门著意在似能破上。似能破者,即指欲摘发他人过失,但自己反而陷于谬误。

  “谓于圆满能立”以下至“于无过喻,有过喻言”为止,是似能破三部份内容的第二,具体列举似能破的情况,即围绕三十三种宗因喻诸过失。它总结性地指出,所有这些错误都源于同样的毛病:在真能立上寻求错误。“立者量圆,妄言有缺;因喻无失,虚语过言;不了彼真,兴言自负。由对真立,名似能破。”

  “如是言说,名似能破,以不能显示他宗过失,彼无过故。”这是最后一部份的总结语。说明“似能破”之名的由来。因为敌论本来正当,已立于不败之地,相对一方却横加指责,结果反自显其乖。

  3流通分

  译文

  本论姑且讲这些东西,到此结束吧。

  已经宣说了部份因明义理,仅仅是初步划出了理论范围。这中间的真理与谬误的辨析,在别的经论中尚有美妙精彩的阐述。

  原典

  且止断事。

  已宣少句义,为始立方隅。

  其间理非理,妙辨在余处。

  解说

  这是《入正理论》的最末一颂,与论中开头一颂遥相呼应。头颂在“能立与能破”以下四句中提出二悟(自悟悟他)八义(真似能立、真似能破、真似现量与真似比量)可说提纲挈领,规定了因明学的宗旨和基本内容。此处之末颂,在中间数千言一一分述宗因喻诸相状及谬误可能之后,对《入论》全书作一总结,并且进而指出,因明学义理精微,若读者有志于深加探究,当于别的论著中求索。

  

  

  

《因明入正理论译注(宋立道)》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因明典籍目录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