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善導大師《觀經疏》〈玄義分〉「凡夫入報問答」(《善導大師全集》第五五頁)言:
問曰: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法高妙,小聖難階;垢障凡夫,雲何得入?
答曰:若論衆生垢障,實難欣趣;正由托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
此問答者,既許報土之義,或疑能生之機,故設此問答,以決判「凡夫入報」之理,並「楷定古今」之誤。
問中有四:
一、牒報身報土之義--彌陀是報佛,極樂是報土,如前所引教證理證甚明,所謂(《善導大師全集》第五一頁):
如《大乘同性經》(卷下)說:「西方安樂阿彌陀佛,是報佛報土。」
又《無量壽經》雲:「法藏比丘,在世饒王佛所,行菩薩道時,發四十八願,一一願言:『若我得佛,十方衆生,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今既成佛,即是酬因之身也。」
二、領報法高妙之理--彌陀超世願行所成殊妙報土,高出地前教道之外,故雲高妙。
《大經》「贊佛偈」(一九頁)言:
令我作佛,國土第一,其衆奇妙,道場超絕,國如泥洹,而無等雙。
我當愍哀,度脫一切,十方來生,心悅清淨,已至我國,快樂安穩。
《大經》「聖衆果德」(五二頁)言:
彼佛國土,清淨安穩,微妙快樂,次于無爲,泥洹之道。
《往生論》言:
無量壽佛,國土莊嚴,第一義谛,妙境界相。
叁、舉小聖尚難生之義--言小聖者,大乘賢位,小乘聖位,並攝此中。報法高妙,非登地菩薩,則不能至;斯等下位,鹹皆不及,故雲難階。
階者梯也,登堂之道也,亦所乘以升屋者。指報法高妙,小聖下位,難階而升,故不得而至。
四、言小聖尚且不及,況底下機,更當絕望。
答中有二:
一、順問難且許垢障凡夫難生--垢者叁垢貪瞋癡,障者叁障惑業苦,欣趣者欣求趣入。
二、明正由佛願之強緣,小聖凡夫,皆悉往生高妙報土,是偏不可稱不可說不可思議之別意超世本願故也。
順問者意,且從通報,雲實難欣趣;正由以下約別報,答五乘齊入之由。
五乘自善,非入報因;唯以托願,爲其正因,故雲「正由」。
知實難欣趣,是信機也;托佛願齊入,是信法也。
「托佛願」者,托依投義,依投佛之願力,同前所雲「皆乘(托)彌陀大願業力(佛願)」。前舉報身報土之因雲:「一一願言稱我名號」等,攝諸願歸第十八願;今明生因,言「佛願」者,指第十八願,其義顯然。
本願所成之彌陀,本願所成之極樂,本願力爲強緣所生之凡夫、叁乘聖者,五乘齊入,此皆佛願強緣使然。
「強緣」者,「增上緣」也,所謂(《善導大師全集》第二二頁):
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爲「增上緣」也。
「五乘齊入」、「莫不皆乘」,都由「佛願力」爲「強緣」、「增上緣」也。
「致使五乘齊入」--初約機惡,且許難生;後約法德,正示齊入。
此「齊」字有總別二意。
「總」者齊乘佛願之意--不論根機,不論聖凡,不論善惡,唯依佛願得入高妙報土。
「別」者有二,齊上與齊下。
「齊下」者--叁乘之上機,同凡夫之下機往生。
「齊上」者--凡夫之下機,同十地之上機入報。
齊之言者,亦示他力一因一果,簡異自力多因多果。亦即五乘皆齊依托佛願,同一本願稱名念佛,即是一因。昙鸾大師《往生論注》所言「同一念佛,無別道故」,即此義也。齊入真報,同證無爲涅槃法身,平等一相,即是一果,善導大師《法事贊》所言:「極樂無爲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複專。」又言:「淨土無生亦無別,究竟解脫金剛身」,即此意也。
得其齊者,佛願所爲,毫非己功,故曰致使。
此問答亦顯示「本願稱名、凡夫入報」之義也。
衆生稱念爲「因」(第十八願之「乃至十念」),彌陀願力爲「緣」(第十八願之「已取正覺」),往生報土爲「果」(第十八願成就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因緣和合故。
彌陀本願果報土,自力諸善不能至;
叁乘聖人與凡夫,齊托佛力平等入。
(叁)何謂報土?何謂化土?
「報土」即是報身佛所居住,廣大無邊,純然無漏,清淨莊嚴之國土,此國土是酬報此佛因地所發大誓願、所修大功行而成就之淨土,謂之報土,亦即依彼佛因地之大願大行所成就真實狀態的淨土,在種種不同佛土之中屬于最高等最勝妙的淨土。
「化土」即是化身佛所居住,有大小種種限量之國土,具名「變化土」,又稱「應化土」。「化」是變化之義,適應對方根機所假現變化之佛土。此應化土亦有淨土與穢土之別,爲教化未登地之菩薩所現之應化土屬于淨土,爲教化聲聞、緣覺、凡夫所現之應化土屬于穢土。如釋尊于此世界教化二乘及善惡凡夫,故此世界即是穢土之應化土,應化土即是應身佛所住之土。
「極樂報土」是酬報彌陀因地超世願行所成就之果報土,故于十方諸佛報土之中,無倫無比,超勝諸佛報土。如《大經》所言:「清淨莊嚴,超踰十方,一切世界。」善導大師亦言:「四十八願莊嚴起,超諸佛剎最爲精。」
阿彌陀佛,是酬因報身;極樂淨土,是酬因報土;專稱彌陀佛名,必生彌陀淨土,此是彌陀本願。如是因,如是果。
善惡凡夫,依彌陀「本願稱名」所得生之土,即是極樂世界之報土,而非化土(應化淨土),亦非凡聖同居土(凡夫與聖人雜居之下等淨土)。其報土者,《往生論》所說二十九句之莊嚴功德,第一義谛妙境界相,即是其土。《平等覺經》名其土言:「無量光明土」,《往生論》說其土言:「蓮華藏世界」,又說其土相言:「究竟如虛空」;此皆真實報土之相,唯本願稱名所往生之淨土也。此乃本宗根本宗義,不可混淆,大師之「凡夫入報問答」,可謂簡明扼要,堅確不移。
「報土」亦雲「受用土」,彌陀與極樂聖衆所共同受用法樂之高妙報土謂之「極樂報土」。
此高妙報土,乃是彌陀爲十方衆生,經過五劫思惟,超發四十八大願,又經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經此願行圓滿,始得成此報土。此清淨報土,純然一味,無有品位階級。善惡凡夫,只要稱名念佛,即是托佛願力,必得生此高妙報土。彌陀名號,圓具萬行萬善萬德,是故念佛,能得大利無上功德,成佛之因無不圓滿,故得橫超品位階級,往生快速成佛。然有「內證」、「外相」之異。
論其「內證」,往生即得無上涅槃之妙果,與彌陀同得無量光壽,所謂「入佛境界,同佛受用」。
論其「外相」,從佛位降下一級,成爲菩薩,此是從果降因之「示現相」。何以故?若據《大經》下卷「衆生往生之果」的經文,便知乃是爲行「聞法供養,說法度生」之事,故言有時集會講堂,聞佛說法;有時往詣十方,供養諸佛;有時列諸佛道場,利益衆生。此等行事,若以佛身,即不相應,故現菩薩之相。
外相雖現菩薩,內證乃是涅槃;故往生報土,皆得佛果。
又,若就《大經》下卷之初,及《小經》之文,亦知乃是「從果降因」之示現相。
雖分「內證」、「外相」,然亦皆平等:「內證平等,外相平等;內證無上,外相無上」。故《大經》「依正涅槃」之文言:「智慧高明,神通洞達;鹹同一類,形無異狀」,此即是證悟同一涅槃之相,無二乘叁乘之別,無上下階級之分。
故昙鸾大師《往生論注》最後之結論,以「的取叁願」(十八願、十一願、二十二願)證明「往生報土,速成佛果」之義。亦即依第十八願之力,往生報土,依第十一願之力證入滅度(涅槃),依第二十二願之力,至一生補處,而遊諸佛國,開化衆生;當下「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引此叁願,證明速得之理。
二十二願所言「超出常倫諸地之行」,顯示往生報土,當下直入一生補處,超越十地,不經一地至一地,故亦不經一劫二劫等,往生即超劫超地直至菩提。故龍樹菩薩言「往生不退至菩提」,善導大師亦言「一入不退至菩提、同因同行至菩提」。同以「本願稱名」爲因行,是故往生即得不退,往生即至菩提。
又所言:「現前修習普賢之德」,此之「修習」,即前所言之從果降因,毫無所缺,行菩薩之事;非修因感果、從因修果之修,應知。
(四)凡夫入報,全托佛願(摘自《善導大師全集》六八叁至六八八頁)
有關彌陀淨土是報是化的問題,諸師或謂之應化土,認爲既是凡夫能往生的淨土,應是劣等的應化土;或謂之凡聖同居土,認爲既是凡夫聖人都能往生的淨土,應是凡聖雜處而居的下等淨土。
對此道綽禅師已于《安樂集》第一大門之〈叁身叁土章〉糾正之,而說明彌陀淨土是報土非化土。今大師亦于〈玄義分〉之「會通二乘種不生」的一節,斷定彌陀淨土既非應化土,也非凡聖同居土,而是極爲高妙的報土,所謂「是報非化」,同時舉出《大乘同性經》、《大經》、《觀經》等叁經證明是報非化之義。
然而像如此高妙的報土,凡夫如何往生呢?爲了顯明此義,大師特別設立問答的方式而言:
問曰: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法高妙,小聖難階;垢障凡夫,雲何得入?
答曰:若論衆生垢障,實難欣趣;正由托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
這便是有名的「凡夫入報論」:彌陀淨土是高妙的報土,而一切善惡凡夫都能往生,其所以得生之因,系全托佛願他力,而非凡夫自力。
諸佛的報土雖…
《〈淨土宗特色〉之「補充說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