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宗特色〉之「补充说明」▪P2

  ..续本文上一页 此与其卷首开宗明义所标举之

  往生之业,念佛为本。

   前后遥相呼应,显示始终一贯之宗义。

   何以阿弥陀佛以称名为本愿,不以其它诸行为本愿?此法然上人于其《选择集》之第三「本愿章」有很简要的解说:

  弥陀如来法藏比丘之昔,被催平等慈悲,为普摄于一切,不以诸行为往生本愿,唯以称名念佛一行为其本愿也。

   「平等慈悲」故,「普摄一切」故,不论缁素贤愚、善恶净秽、男女老少、贫富贵贱;亦即不论何人,只要「一向专称弥陀佛名」,皆得平等往生报土,同证无量光寿。此即是善导大师于《法事赞》所云:

  人天善恶,皆得往生;

  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又《选择集》第六章云:

  凡四十八愿皆虽本愿,殊以念佛为往生规。

   又云:

  四十八愿中,既以念佛往生愿而为本愿中王也,是以释迦慈悲,特以此经止住百岁也。

   此「称名本愿」之义,存觉上人于《六要钞》简洁扼要明快地解释说:

  称佛名号,得往生益,是佛本愿。

  如此信知,是名至心、信乐、欲生。

   有人问法然上人曰:「上人之念佛,念念皆与佛心相应;因智者既深知本愿内容,亦详明名号功德故也。」

   上人答曰:

  汝所信本愿亦然。

  阿弥陀佛之本愿名号者,即使樵夫猎户之愚痴卑贱、一文不识之类,信称念必生,而真实欣乐常念佛者,以此为最上根。

  若以智慧离生死者,法然何必舍圣道门入净土门乎?

  圣道门之修行者,极智慧离生死;

  净土门之修行者,还愚痴生极乐。

   明遍僧都问法然上人曰:「虽念佛,心散乱,将如何?」

   上人答曰:

  应知:心虽散乱,称佛名者,乘佛愿力,必得往生。

  生于欲界散地之人皆散心也,犹如受生人界,则有目鼻。所谓散心而往生,无有是理;散心念佛人之往生,方是殊胜之本愿。

  凡夫之心,何能无散乱!亦唯如此,故名易行。

   弥陀所选择之本愿念佛,「殊胜」的同时,也是能使一切众生平等往生报土的「容易」;不论愚痴卑贱、一文不知,人人都能。是故本愿念佛,殊胜简易。

  (四)本愿称名,凡夫入报(摘自《善导大师全集》〈编者序〉)

   大师依据净土经论所阐明之净宗宗旨及思想,一言蔽之,即是「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八字。亦即:

  善恶凡夫,得生报土,唯依本愿,称名念佛。

   「本愿称名」:本愿即是四十八愿中之根本愿--第十八愿,此愿言: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此本愿大意是:

  十方众生,愿生极乐,乃至十念,必定往生。

   「十方众生」即是「一切善恶凡夫」。

   「乃至十念」即是「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一念」之「称名念佛」,长命之机则上尽一形之念佛,短命之机则十声一声一念之念佛。

   总之:不论何人,愿生极乐,只要念佛,则乘佛愿力,必得往生。简言之,即是「念佛乘佛愿,必生极乐国」。信者信此,行者行此。

   这是弥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平等普救的弘誓本愿力。

   是故大师于《观经疏》〈玄义分〉第十八愿之义判言: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又于《观经疏》之结文说明「念佛」即是「乘佛愿力」,并以此作为《观经》一部之结论,其文言: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本愿称名」之义,龙树菩萨于《易行品》释言: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常应忆念。

   此之「本愿」即是指第十八愿,「称名」即是第十八愿所言之「乃至十念」,「自归」即是第十八愿所言之「欲生我国」,亦即「愿生彼国」;如是之人,实时入必定(正定聚)故劝「常应忆念」。又说:

  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

  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

   「本愿称名」之义,昙鸾大师于《往生论注》继承龙树菩萨而标示于「易行道」言:

  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

   「佛因缘」是指第十八愿,因为一切善恶凡夫,愿生净土,只要念佛,必得往生,这是阿弥陀佛第十八愿之力故。

   「乘佛愿力」即是「乃至十念」之念佛,念佛即自然乘佛愿力故。是故昙鸾大师于《往生论注》之结论言:

  缘佛愿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

   以此明知:十念之念佛,即是乘佛愿力,便得往生;信而行之,即是「信佛因缘」;不信不行,即非信佛因缘,亦非乘佛愿力,不得往生。

   换言之,何以「十念念佛」之众生,便得往生?因为「念佛」即是「缘佛愿力」故,便得往生。信者信此,行者行此。故《往生论注》之结论总结而言:

  愚哉!后之学者,闻他力(摄护念佛人之「弥陀愿力」)可乘,当生信心(念佛),勿自局分也。

   此弥陀第十八愿之义--本愿义,始由龙树菩萨开阐,再由昙鸾大师继承,后由善导大师大成之。祖祖一脉相承,了无异议。

   「凡夫入报」:善恶凡夫,依本愿之念佛,所得生之土,即是极乐世界之报土,而非化土。大师于〈玄义分〉经证明而言:

  西方安乐阿弥陀佛,是报佛报土。

   因此,本宗以「阿弥陀佛是报佛,极乐净土是报土」,「报土」亦云「受用土」,佛受用自得之法乐,或施与他人(菩萨)受用其法乐。

  

   此弥陀报土乃是为凡夫所施设公开之净土,大师于〈玄义分〉立「凡夫入报问答」之文以明「凡夫入弥陀报土」之义而言:

  问曰: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

  答曰: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念佛为因,佛愿为缘,因缘和合,致使五乘齐入报土。

   大师于《往生礼赞》亦言:

  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因),

  以佛愿力(缘),易得往生(果)。

   又于《法事赞》言:

  人天善恶,皆得往生;

  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日本法然上人依大师之宗义建立净土宗而言:

  我立净土宗之元意,为显示凡夫往生报土也。

   以通途教理而言,报土是菩萨往生的净土,而凡夫也能够往生,完全是依托弥陀之本愿力,此即所谓「本愿称名,凡夫入报」。

  

   以上皆是彰显「本愿称名,凡夫入报」之净宗根本义。凡大师之论释,皆为阐明此义。

   又,大师对第十八愿(本愿)有非常简明扼要,立论坚确不移,语出警悟十方,句句显佛悲心,字字皆放光明的解释。即《观念法门》三十二字「本愿释」言: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

  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以及《往生礼赞》以四十八字解释本愿及成就文(四十八字愿成释)言: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此「四十八字愿成释」可谓净宗宗宪,放之四海皆准,俟之百代不惑。依此,百即百生、千即千生;舍此,百中难得一二,千中难得三五。日本净土宗之开祖,智慧第一、势至应现之法然上人,极口赞仰此释而言:

  此文应常称于口、浮于心、寓于目。

  阿弥陀佛,成就本愿,庄严极乐世界:

  以佛眼十方遍览,有否念我名号之人;

  以佛耳昼夜倾听,有否称我名号之人。

  是故,一称一念之人,阿弥陀佛,无有不知;

  摄取光明,不舍其身;临终来迎,无有空过。

  此文者:四十八愿之眼也、肝也、神也。

  结为四十八字者,此之故也。

  二、凡夫入报

  (一)典据、字意、宗义

  典据:「特色」举出七十一则,在此略引善导大师《观经疏》〈玄义分〉「凡夫入报」之文:

  问曰: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

  答曰: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字意:凡夫进入报净土。

  宗义:净土有报化二种。「报净土」是应佛因地发愿修行,果报圆满而感得之清净庄严、真实无漏之国土境界,为佛本身所居境界,在种种净土中属于最高等最胜妙之净土。「化净土」为佛应众生根机所方便化现之净土,并非真实无漏,乃是次等之净土。一般认为凡夫只能往生最底等之化净土——凡圣同居土,只有登地以上之大菩萨才能往生报净土,但善导大师指出:阿弥陀佛之极乐净土,在十方诸佛报土中,无伦无比,最超最胜。而此报土,凡夫也能同大菩萨一样平等往生,这是因为凡夫称佛名号,顺彼佛本愿,乘彼佛愿力之故。

   最下凡夫,得生最上报土,完全是乘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丝毫不是自己修行之力。如跛夫一日万里,完全是乘托飞机之力。既然如此,入净土宗则不论个人修行之深浅、功德之大小、罪障之多少,只论是否信受弥陀救度、是否称念弥陀佛名;信者得生,不信不生。

   乘托弥陀愿力之方法即是称名,这也是因为称名是弥陀本愿之行故。善导大师解释第十八愿说:「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字,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本愿」是弥陀救度之原理,「称名」是弥陀救度之方法,「凡夫」是弥陀救度之对象,「入报」是弥陀救度之目标。因为「本愿称名」,所以「凡夫入报」。

  人间之十善十恶,自罪福来看差别很大;法界之三圣六凡,从生死来说缚脱迥别。然而,若乘托弥陀愿力,一切差别皆泯,五乘齐入报土。不论善恶,不分凡圣,同称佛名,同乘佛愿,同生报土,同成佛道;因齐果齐。

  (二)凡夫入报问答

  …

《〈净土宗特色〉之「补充说明」》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