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此與其卷首開宗明義所標舉之
往生之業,念佛爲本。
前後遙相呼應,顯示始終一貫之宗義。
何以阿彌陀佛以稱名爲本願,不以其它諸行爲本願?此法然上人于其《選擇集》之第叁「本願章」有很簡要的解說:
彌陀如來法藏比丘之昔,被催平等慈悲,爲普攝于一切,不以諸行爲往生本願,唯以稱名念佛一行爲其本願也。
「平等慈悲」故,「普攝一切」故,不論缁素賢愚、善惡淨穢、男女老少、貧富貴賤;亦即不論何人,只要「一向專稱彌陀佛名」,皆得平等往生報土,同證無量光壽。此即是善導大師于《法事贊》所雲:
人天善惡,皆得往生;
到彼無殊,齊同不退。
又《選擇集》第六章雲:
凡四十八願皆雖本願,殊以念佛爲往生規。
又雲:
四十八願中,既以念佛往生願而爲本願中王也,是以釋迦慈悲,特以此經止住百歲也。
此「稱名本願」之義,存覺上人于《六要鈔》簡潔扼要明快地解釋說:
稱佛名號,得往生益,是佛本願。
如此信知,是名至心、信樂、欲生。
有人問法然上人曰:「上人之念佛,念念皆與佛心相應;因智者既深知本願內容,亦詳明名號功德故也。」
上人答曰:
汝所信本願亦然。
阿彌陀佛之本願名號者,即使樵夫獵戶之愚癡卑賤、一文不識之類,信稱念必生,而真實欣樂常念佛者,以此爲最上根。
若以智慧離生死者,法然何必舍聖道門入淨土門乎?
聖道門之修行者,極智慧離生死;
淨土門之修行者,還愚癡生極樂。
明遍僧都問法然上人曰:「雖念佛,心散亂,將如何?」
上人答曰:
應知:心雖散亂,稱佛名者,乘佛願力,必得往生。
生于欲界散地之人皆散心也,猶如受生人界,則有目鼻。所謂散心而往生,無有是理;散心念佛人之往生,方是殊勝之本願。
凡夫之心,何能無散亂!亦唯如此,故名易行。
彌陀所選擇之本願念佛,「殊勝」的同時,也是能使一切衆生平等往生報土的「容易」;不論愚癡卑賤、一文不知,人人都能。是故本願念佛,殊勝簡易。
(四)本願稱名,凡夫入報(摘自《善導大師全集》〈編者序〉)
大師依據淨土經論所闡明之淨宗宗旨及思想,一言蔽之,即是「本願稱名、凡夫入報」八字。亦即:
善惡凡夫,得生報土,唯依本願,稱名念佛。
「本願稱名」:本願即是四十八願中之根本願--第十八願,此願言:
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此本願大意是:
十方衆生,願生極樂,乃至十念,必定往生。
「十方衆生」即是「一切善惡凡夫」。
「乃至十念」即是「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一念」之「稱名念佛」,長命之機則上盡一形之念佛,短命之機則十聲一聲一念之念佛。
總之:不論何人,願生極樂,只要念佛,則乘佛願力,必得往生。簡言之,即是「念佛乘佛願,必生極樂國」。信者信此,行者行此。
這是彌陀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平等普救的弘誓本願力。
是故大師于《觀經疏》〈玄義分〉第十八願之義判言:
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爲增上緣。
又于《觀經疏》之結文說明「念佛」即是「乘佛願力」,並以此作爲《觀經》一部之結論,其文言:
望佛本願,意在衆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本願稱名」之義,龍樹菩薩于《易行品》釋言: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
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故常應憶念。
此之「本願」即是指第十八願,「稱名」即是第十八願所言之「乃至十念」,「自歸」即是第十八願所言之「欲生我國」,亦即「願生彼國」;如是之人,實時入必定(正定聚)故勸「常應憶念」。又說:
若人欲疾至,不退轉地者,
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
「本願稱名」之義,昙鸾大師于《往生論注》繼承龍樹菩薩而標示于「易行道」言:
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
「佛因緣」是指第十八願,因爲一切善惡凡夫,願生淨土,只要念佛,必得往生,這是阿彌陀佛第十八願之力故。
「乘佛願力」即是「乃至十念」之念佛,念佛即自然乘佛願力故。是故昙鸾大師于《往生論注》之結論言:
緣佛願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
以此明知:十念之念佛,即是乘佛願力,便得往生;信而行之,即是「信佛因緣」;不信不行,即非信佛因緣,亦非乘佛願力,不得往生。
換言之,何以「十念念佛」之衆生,便得往生?因爲「念佛」即是「緣佛願力」故,便得往生。信者信此,行者行此。故《往生論注》之結論總結而言:
愚哉!後之學者,聞他力(攝護念佛人之「彌陀願力」)可乘,當生信心(念佛),勿自局分也。
此彌陀第十八願之義--本願義,始由龍樹菩薩開闡,再由昙鸾大師繼承,後由善導大師大成之。祖祖一脈相承,了無異議。
「凡夫入報」:善惡凡夫,依本願之念佛,所得生之土,即是極樂世界之報土,而非化土。大師于〈玄義分〉經證明而言:
西方安樂阿彌陀佛,是報佛報土。
因此,本宗以「阿彌陀佛是報佛,極樂淨土是報土」,「報土」亦雲「受用土」,佛受用自得之法樂,或施與他人(菩薩)受用其法樂。
此彌陀報土乃是爲凡夫所施設公開之淨土,大師于〈玄義分〉立「凡夫入報問答」之文以明「凡夫入彌陀報土」之義而言:
問曰: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法高妙,小聖難階;垢障凡夫,雲何得入?
答曰:若論衆生垢障,實難欣趣;正由托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
念佛爲因,佛願爲緣,因緣和合,致使五乘齊入報土。
大師于《往生禮贊》亦言:
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因),
以佛願力(緣),易得往生(果)。
又于《法事贊》言:
人天善惡,皆得往生;
到彼無殊,齊同不退。
日本法然上人依大師之宗義建立淨土宗而言:
我立淨土宗之元意,爲顯示凡夫往生報土也。
以通途教理而言,報土是菩薩往生的淨土,而凡夫也能夠往生,完全是依托彌陀之本願力,此即所謂「本願稱名,凡夫入報」。
以上皆是彰顯「本願稱名,凡夫入報」之淨宗根本義。凡大師之論釋,皆爲闡明此義。
又,大師對第十八願(本願)有非常簡明扼要,立論堅確不移,語出警悟十方,句句顯佛悲心,字字皆放光明的解釋。即《觀念法門》叁十二字「本願釋」言:
若我成佛,十方衆生,願生我國,稱我名字,
下至十聲;乘我願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以及《往生禮贊》以四十八字解釋本願及成就文(四十八字願成釋)言:
若我成佛,十方衆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衆生稱念,必得往生。
此「四十八字願成釋」可謂淨宗宗憲,放之四海皆准,俟之百代不惑。依此,百即百生、千即千生;舍此,百中難得一二,千中難得叁五。日本淨土宗之開祖,智慧第一、勢至應現之法然上人,極口贊仰此釋而言:
此文應常稱于口、浮于心、寓于目。
阿彌陀佛,成就本願,莊嚴極樂世界:
以佛眼十方遍覽,有否念我名號之人;
以佛耳晝夜傾聽,有否稱我名號之人。
是故,一稱一念之人,阿彌陀佛,無有不知;
攝取光明,不舍其身;臨終來迎,無有空過。
此文者:四十八願之眼也、肝也、神也。
結爲四十八字者,此之故也。
二、凡夫入報
(一)典據、字意、宗義
典據:「特色」舉出七十一則,在此略引善導大師《觀經疏》〈玄義分〉「凡夫入報」之文:
問曰: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法高妙,小聖難階;垢障凡夫,雲何得入?
答曰:若論衆生垢障,實難欣趣。正由托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
字意:凡夫進入報淨土。
宗義:淨土有報化二種。「報淨土」是應佛因地發願修行,果報圓滿而感得之清淨莊嚴、真實無漏之國土境界,爲佛本身所居境界,在種種淨土中屬于最高等最勝妙之淨土。「化淨土」爲佛應衆生根機所方便化現之淨土,並非真實無漏,乃是次等之淨土。一般認爲凡夫只能往生最底等之化淨土——凡聖同居土,只有登地以上之大菩薩才能往生報淨土,但善導大師指出:阿彌陀佛之極樂淨土,在十方諸佛報土中,無倫無比,最超最勝。而此報土,凡夫也能同大菩薩一樣平等往生,這是因爲凡夫稱佛名號,順彼佛本願,乘彼佛願力之故。
最下凡夫,得生最上報土,完全是乘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絲毫不是自己修行之力。如跛夫一日萬裏,完全是乘托飛機之力。既然如此,入淨土宗則不論個人修行之深淺、功德之大小、罪障之多少,只論是否信受彌陀救度、是否稱念彌陀佛名;信者得生,不信不生。
乘托彌陀願力之方法即是稱名,這也是因爲稱名是彌陀本願之行故。善導大師解釋第十八願說:「若我成佛,十方衆生,稱我名字,下至十聲,乘我願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本願」是彌陀救度之原理,「稱名」是彌陀救度之方法,「凡夫」是彌陀救度之對象,「入報」是彌陀救度之目標。因爲「本願稱名」,所以「凡夫入報」。
人間之十善十惡,自罪福來看差別很大;法界之叁聖六凡,從生死來說縛脫迥別。然而,若乘托彌陀願力,一切差別皆泯,五乘齊入報土。不論善惡,不分凡聖,同稱佛名,同乘佛願,同生報土,同成佛道;因齊果齊。
(二)凡夫入報問答
…
《〈淨土宗特色〉之「補充說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