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特色〉之「补充说明」
前 言
「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生不退」独为净土宗之「特色」;独显弥陀救度,超胜余佛净土,不共圣道诸宗;既至为简易稳当,又极其深妙圆顿;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万机不漏,一生速成。
前二句为根本纲宗,后二句明今生胜益;又前一句为因行,后三句为果益。根本自摄枝末,因行必招果益,故四句可收为二句「本愿称名 凡夫入报」,此二句又可收入一句「本愿称名」,摄末归本故。
「本愿」明教理,「称名」明行法,「凡夫」明摄机,「入报」明果益。「本愿称名,凡夫入报」,明净土宗之「教、行、机、益」,即:一切善恶凡夫,以弥陀本愿救度故,称名愿生,皆得往生真实无漏涅槃之极乐净土;而且是平生之时圆满达成往生之业,不待临终;于此世间即获不退转之果位,非至极乐。
圣道诸宗亦有弥陀净土之论说与行持,然以自宗之义理而判释念佛法门,遂有所谓唯心、自性,实相、观想,无相、兼修等,诸种杂行杂修,致使弥陀「本愿」之胜义、「称名」之正行、「往生」之果益,因此淆而不纯、隐而不彰。此即宗祖善导大师所言之「别解、别行、异学、异见、异执」也。
今为显明净土宗之真义,乃编集「净土宗之特色」,并作此「补充说明」。
一、本愿称名
(一)典据、字意、宗义
典据:「特色」举出十五则,在此略引二则。
善导大师《观经疏》〈散善义〉「归宗结顶」之文: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龙树菩萨《易行品》「本愿称名」之文: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
字意:本愿,根本之誓愿;即四十八愿中「第十八愿」。称名,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此弥陀佛名与弥陀本身,乃是「名体一如」。
宗义:广说无尽,略说二句:本愿在称名,称名顺本愿。
阿弥陀佛因地发愿,建立净土,根本目的在于救度一切善恶凡夫,脱离六道轮回,往生弥陀报土,速证正等正觉。为达此目的,成就万德洪名,令众生称念,誓言:若称念我名而不得往生,誓不成佛。此是彼佛大愿之根本,称为「本愿」。净土宗强调称名为往生根本方法,独称「正定之业」,正是因为称名是阿弥陀佛本愿所规定,顺彼佛本愿,乘彼佛愿力,必得往生。
若不知此本愿之理,误认称名只是众生本身之虔诚努力,则信心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无从发起。今为建立正信,探根求源,故说「本愿称名」;使知:彼佛本愿是众生称名之来源,众生称名是彼佛本愿之实现,生佛相感,因果相顺,是故必得往生,万无一漏,所谓「万修万人去」也。
(二)本愿之义,称名之文
「本愿」有二义:
(1)因本之义,谓因地所发之誓愿,与果上之末相对,系指弥陀因地所发之四十八愿,一一愿皆是本愿。
(2)根本之义,即四十八愿中根本主要之誓愿,与枝末之愿相对,系指四十八愿中之第十八愿,此愿名为「念佛往生愿」,而其它四十七愿为枝末之愿。
因此,四十八愿每一愿称为本愿之时,是依因本之义;若单称第十八愿为本愿之时,是依根本之义。故本宗有总称四十八愿为本愿,与单称第十八愿为本愿二种。
在此所言之「本愿」,是依根本之义,单指第十八愿为本愿。
经文祖释之中,凡言「本愿」者,大多单指第十八愿而言,少指其它之愿。
如《大经》「其佛本愿力」之偈,端在说明第十八愿称名念佛之功能妙用,并非指其它之愿的内容。
又如龙树菩萨《易行品》之核心所言之「阿弥陀佛本愿如是」等,亦在阐释第十八愿称名念佛之往生成佛的直截横超,不在解释其它之愿。
而天亲菩萨《往生论》「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之偈,也只在阐释第十八愿称名念佛的往生证果的快速圆顿,也非解释其它之愿。
故法然上人言:「六八愿中,以第十八愿为根本。」又言:「四十八愿中,既以念佛往生愿而为『本愿中王』也。」
故知:第十八愿为四十八愿中根本主要之愿,为本愿中之根本愿,尊为本愿王。故本宗以总为别,多以第十八愿为本愿。
又,综观以上「经文」、「祖语」,可知本愿之「乃至十念」,即是「称名念佛」。
「称名念佛」首由释尊亲自解释于《观经》及《小经》,即「称南无阿弥陀佛」、「持无量寿佛名」、「执持名号」等。
再由龙树菩萨判定于《易行品》,即「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彰显「本愿称名」之念佛人,已得「平生业成,现生不退」之宗义。
后由净土宗之大成者,善导大师总结而言:「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凡大师所言之「念佛」,皆指「本愿」之「称名念佛」,大师「五部九卷」之中,就文就义,强调本愿称名念佛之处,俯拾皆是,除本篇(一、本愿称名)略举六段法语之外,他如:
1、《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2、《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3、《观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
4、阿弥陀佛报言:「欲来生者,当念我名。」
5、佛说一切众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随其根性,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
6、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7、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
8、称名号,下至十声一声等,定得往生。
9、称念阿弥陀佛,……乃至一声一念等,必得往生。
10、念阿弥陀佛……十声、三声、一声等……即得往生。
11、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12、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
13、望佛愿意者,唯劝正念称名,往生义疾,不同杂散之善。
14、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故名阿弥陀。
15、但有专念阿弥陀佛众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摄护不舍;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
16、若称佛愿往生者,常为六方恒沙等诸佛之所护念。
17、专念弥陀名号者,即观音势至,常随影护,亦如亲友知识。
18、称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现生即得延年转寿,不遭九横之难。
19、弘誓多门四十八,偏标念佛最为亲。
20、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21、种种法门皆解脱,无过念佛往西方。
22、万行具回皆得往,念佛一行最为尊。
23、一切善业回生利,不如专念弥陀号。
24、念念称名常忏悔,人能念佛佛还忆。
25、弥陀名号相续念,化佛菩萨眼前行。
26、若非知识教念佛,如何得入弥陀国。
27、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
28、谤法阐提行十恶,回心念佛罪皆除。
29、世尊说法时终了,殷勤付嘱弥陀名。
30、念佛即是涅槃门。
以上等,不胜枚举。
(三)超世本愿,唯说念佛(摘自《念佛感应录一》四至一一页)
诸佛有总别之愿,「总」者四弘誓愿,「别」者如释迦佛五百大愿,药师佛十二上愿,弥陀佛四十八殊胜大愿。
然今弥陀别愿,超过诸佛别愿,故《大经》言「我建超世愿」,又言「发愿踰诸佛」。故弥陀别愿名「超世别愿」,亦名「别意弘愿」。
弥陀别愿亘通四十八愿,别局第十八愿,故第十八愿释尊名为「本愿」,祖师赞为「王本愿」、「本愿王」。
本愿有二义:
因本:对果末,因位之誓愿,即四十八愿每愿皆是本愿。
根本:对枝末,众多誓愿中之根本誓愿。四十八愿中,唯有第十八愿是根本主要之誓愿。
弥陀誓愿虽有四十八,唯以第十八愿为王本愿,此本愿之王「唯说念佛」。
第十八愿言:
十方众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而第十八愿成就偈言: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
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天亲菩萨阐释此偈之意,而于《往生论》言: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
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龙树菩萨据此第十八愿及成就偈之意,而于《易行品》言: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
若人念我,称名自归;
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常应忆念。
故知「乃至十念」即是「称名自归」、「常应忆念」,亦即是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一念之念佛。
临终方遇此法之人,则十声一声一念,亦得往生;其它之人,则应上尽一形而念佛。
故知「念佛」乃是弥陀对十方众生之救度的招唤与约束。
故善导大师于《观经疏》之「二河白道喻」形容弥陀救度的招唤而言:
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
又于〈定善义〉之「真身观」云:
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又于《法事赞》云:
弘誓多门四十八,偏标念佛最为亲;
人能念佛佛还念,专心想佛佛知人。
又云:
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而《观经疏》之结论更言: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故愿生极乐之人,应「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此是弥陀本愿之行。
「念佛」是弥陀本愿独一无二、最高无上之行,善导大师谓之「正定之业」,亦即「往生已定」、「平生业成」。
而法然上人依善导大师之启示,于其所著《选择本愿念佛集》之结论云:
正定之业者,即是称佛名,
称名必得生,依佛本愿故。
…
《〈净土宗特色〉之「补充说明」》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