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講座 皈依叁寶▪P2

  ..續本文上一頁玫瑰,我會說,“絕對是菊花,錯不了!”我修淨土宗,念佛,有人來告訴我,修禅吧,當下開悟。我說:“參禅好啊,可我目下資格不夠,先念佛”,又有人來說,修密好啊,當生成就,我說:“密宗好,可我目下資糧不夠,先念佛!”這個就是勝解。勝解與迷信有什麼區別呢?迷信是讓感情占據上風,不可動搖,對這個事情可能你根本就不了解,但在感情上使得你如此;勝解是理智占上風,你對這個事情了解得清清楚楚,不可動搖。我們看看自己,你到底是對極樂世界信不信,你也念佛,你是把淨土的教理弄得清清楚楚了呢,還是幷不清楚,只是出于宗教情感~~大部分人都是迷信而不是勝解!

  現在我們對叁寶就得有這個心念。爲什麼有的居士,學佛多少年了,可人家說:世界是發展變化的,佛教也不可能一成不變,釋迦牟尼當時的境界呢,也不可能說不可超越,我現在就比釋迦高。于是居士們就回頭來跟著李洪志練*輪功了。這算什麼居士,皈依叁寶也沒有。

  皈依叁寶後,由于勝解心念生起,對叁寶有決定的信心,任何外緣也不可轉變,就象板上釘釘一樣堅牢。

  皈依叁寶後,還有一種心:樂,就是喜歡、歡喜。有些居士,一到寺廟就有一種歸家感:我又回來了。很高興,就這種心態。皈依叁寶後,就應該有這種感覺。回家的感覺是什麼樣子呢?要想尋到這個感覺,必須先出門。有個小姑娘,她爸爸帶她到外邊旅遊了一個星期,第二天就要回家了,爸爸問:你喜歡出來還是喜歡回家?小姑娘說,當然喜歡回家了。爸爸說:那麼下一次我就只帶你弟弟出來了。小姑娘說:我不先出來怎麼回家?我們也得找到回家的感覺。

  樂,這個心理呢,是希望、想要。這個感覺就如戀人重逢一樣,想見到對方。黃宏演小品,夫妻分居兩地,他去部隊探望家屬,那個感覺實在太美好了。皈依叁寶也得有這個心念。我自己不行,對于叁寶是麻木的,沒什麼感覺。

  皈依叁寶之後,有什麼表現呢?你會心念清淨,這是叁寶的功能。阿含經中有個比喻,說海龍王有一個寶珠,叫淨水寶珠,太渾的水,渾濁得幹脆不象樣子,但淨水珠往這水中一放,再渾的水也不渾了。黃河水渾吧,爲什麼一進入大海,就顯不出渾了,就因爲海龍王的這顆寶珠。叁寶就象這淨水珠一樣,你的心念哪怕再亂,再妄念紛飛,但只要真皈依叁寶,心念自然就安定了。這也是一個檢驗自己的方法。你自許是佛教徒,皈依了叁寶,可你心亂跑,這就可以看出,自己根本不是鐵杆兒佛教徒。

  皈依叁寶之後,還有一個表現,即愛行善,不愛作惡。你只要皈依了叁寶,世出世間一切善法,自然喜歡作,對于惡法,根本不願作,這個也可以作爲檢驗自己的標准。

  這樣,我們就可以給正信作一個總結。

  正信的所緣是叁寶。

  能緣是忍(勝解)、樂(深忍樂欲見)

  自體是心淨

  作用是樂(爲)善。

  這四個具足,方才是正信,缺一不可。就象這個講座,必須具備:a、你們願意聽,b、我得會講,c、所講的法,4、你們聽後有受用。這四個條件都具足了,這才可以說這個講座有意義。

  下邊兒介紹幾種佛教界的情況。

  有的人信仰叁寶,信得特別虔誠,覺得這是叁寶,所以值得信,幷無所求。我們的信呢?要麼保佑升官發財,要麼保佑身體健康,這都叫有所求。有所求者不是正信,你是邪信。正信的人,是以大悲心爲學佛之動力。正信的人,可以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隨法行。法隨法行就是是什麼就是什麼,不隱藏;到什麼時候,該怎麼做就怎麼做。

  皈依佛,就是讓你發菩提心。皈依法,讓你生起證得之念,當深入叁藏,以開啓智能。皈依僧,即讓你與大衆和合,統一無诤。這樣的叁皈依,才是真學佛。

  當你真皈依之後,你的人生就有了依止。雖然你還在叁界中淪轉,但你已無有恐怖,心得安穩。比如一個皇太子,因爲年紀小,所以想出來玩兒,于是微服出來了,但是呢,因爲小孩子調皮,闖了禍,得罪了一幫小流氓,小流氓就把皇太子給捆起來了,這時候我們看這皇太子,雖然說受了點兒苦,但他心裏幷不害怕。苦當然是要受的,你想:人家把他綁起來了,怎麼能不不如意呢?這皇太子爲何不害怕呢?他有仗勢,依仗皇室,知道你們別看現在捆起了我,一會兒我要加倍地收取利息。你現在捆我一繩,到時候我要砍你的腦袋。皈依叁寶之後也是這樣,可以依仗叁寶之力,任何魔害也不敢加害。他們不是怕我,而是怕叁寶。

  還有些人,他們自稱是佛教徒,雖然他們受了皈依,但分不清什麼是佛,什麼是法,又什麼是僧,根本不知道什麼是正信,只是隨順世間的習俗而已,這信也是迷信,他信的根本不是佛,而只是披了信佛之名。這些人的表現就是“不辨佛非佛,法僧亦如是”,什麼意思呢?不認得佛。有人說:某老和尚是阿彌陀佛,他就信。某老和尚是菩薩示現,他也信了。他根本就不知什麼是佛菩薩,阿彌陀佛是報身佛,某老和尚是化身,這咋一回事兒呢?再者,經上明明說在我們這個世界,釋迦入滅以後,釋迦是化身,後邊有彌勒,在釋迦與彌勒中間,是無佛出世的,可他卻聽信一些人的說法,某老和尚是阿彌陀佛。

  還有法,有一本《地藏菩薩經》,人家說這是佛經,你就去念了。有一本《血盆經》,你也去念,這就是不辨法。

  僧更是,尤其是偏遠地帶,沒有出家人,某一天來了一個出家人,信衆就恭敬得很,但後來這出家人騙了他們的一些財物就跑了。他們就不知道什麼叫僧。當然,可不是說讓他們見了出家人不理不睬,但你得分清,不然的話就麻煩了。有人就是這樣,對師父百依百順,後來發現師父很壞,他就退心了,這就是分不清僧。

  這些人的信佛,他們也不能說沒皈依,但他們的皈依僅只是念了叁遍皈依文而已,至于皈依的真實意根本不懂,皈依體根本沒有得到,這些人還很自信,盲目的自信,外在的表現就是貪大法:我要參禅,我要念佛,我要修密……給他說修行的次第,他還不聽:我們是大乘根機!這些人就象在沼澤地上蓋大樓,很是辛苦,但終究是不行的,這個我們應該警惕。

  還有一些人,他們的信佛,也想分清叁寶,但對其真意不了解,堅持自己的見地而不舍。比如大家,聽我講課,不能信,這本來倒沒什麼關系,因爲那個叫做聖法障。雖然是障礙,但那畢竟是聖法,關系倒不大。我們的信,本不是正信,但都自認爲是正信,這是沒“慧”。什麼叫“慧”呢?就是解決事物的能力,區別正法、邪法的本領等。我們這樣一來,雖然你勇猛用功,但很難成就,當然,可以保證你不會墮落,這就象南轅北轍,一個人要往楚國去,可是卻快馬加鞭往北跑,人家告訴他,他還說:我的馬跑得快。這就是方向錯了。

  還有一部分人,最可憐了,他們是正信佛法,也有能力辨別一切,但是呢,無“深忍樂欲”,前邊兒已經說過了,深忍是勝解,對佛法的決定信解,樂欲,希望,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上叫做好要心。這些人呢,雖然說喜歡佛法,但更喜歡叁毒,可他自己幷不知道,還自認爲是正信的佛弟子。他們也到處弘法,到處講法,但實際上是貪嗔癡作怪。比如吳老,確實是對佛法了解得深,研究的深,是專家。何雲先生告訴我說:吳老每年冬天到處講經所得比一般人幹一年的收入也高幾倍。你看這個~~還有劉先生,我們請他講課,我們請人家講課,自然會給講課費,但一般都是講過後臨走了,用紅包包起來給,他講過後就把稿件留給我,我馬上安排打印出來。那一次我把稿件送他審閱,是早上,可時間是安排他上午就走的,他接過稿件就問我:不是還有講課費嗎?其實,當時已給他包好了,我想專門給送去。

  這就是學者之流,平時談起佛法來天花亂墜,可當分房子時我還得爭,不然的話,我沒辦法生活呀~~這就是永明延壽法師在《宗鏡錄》中說的,“窺見今時學者,唯在意思,多著言說,但雲心外無法,念念常隨境生。唯知口說于空,步步恒遊有內。”

  這些人已到了佛法門前,沒入佛門反而墮落,是最可憐的了,咱自己也是,名利心放不下。有一個孩子與父母賭氣,出走了,花光了錢,又饑又渴,現在到了父母家門口,因還賭著氣,不回家,爲什麼要這樣呢?因爲賭這口氣,就象叁毒一樣,父母已經原諒他了,但自己還賭氣幹什麼呢?

  可憐啊!

  這裏請大家注意,宗教學者與社會學者我們得分清,什麼是宗教學者呢?他的研究是爲宗教服務的,我們稱他爲宗教學者,他們的研究對宗教是一種理性的監控,這是必須的。這樣的人如現在的吳立民老先生,過去的歐陽漸、呂澄等。社會學者呢,他們研究宗教的目的各種各樣,我們不管他。最典型的代表如胡適。

  還有一些人,已了解什麼是正信,也信受了叁寶,也有能力辨別什麼是真正的叁寶,什麼是正信,這些都可以了,雖然他正信佛法,可是心中極貪,貪上上法,不肯從下邊兒一步一步來修。按玄奘法師、義淨法師他們說的次第:因明、對法、戒律、般若、瑜伽,或按宗喀巴大師定的次第:念死無常、怖畏惡趣、皈依叁寶、深解業果、求解脫、思苦集、修緣起、發菩提心、學菩薩行、修六度、行止觀。你必須這樣一步步來,宗喀巴大師說:若失次第,即成魔業。有人對我說:我跟著你學唯識吧。我說:不行,我自己還是半瓶子醋,你不用跟我學,目下你先學學阿含經,那才是基礎。

  我們現在看看大家,我們出家多少年,甚至很多大和尚,有幾個人學過阿含經,我們都自許信大乘,《十輪經》上說:尚迷二乘法,況能解大乘?譬如阙壞眼,不能見衆色,如是阙壞言,不能解大乘,無力飲池河,讵能吞大海,不習二乘法,何能學大乘,先信二乘法,方能修大乘,無信誦大乘,空言無所益,內真懷斷見,妄自號大乘。這是佛經中的原話!

  達摩東來,就說是看震旦有大乘氣象,可這“大乘氣象”“害”了人呀。

  我們一般人都是沒有二乘之基礎,直接來修習大乘。這樣,你雖然勇猛精進,但這是住在自己的見地之上,終不能成就。這很明顯,我們初出家時,精進用功,但都不能持久,有一句話:出家一年,佛在眼前,出家二年,佛在大殿,出家叁年,佛在西天。爲什麼會這樣呢,這都是沒有按次第來,你認爲在修行,其實你修的是“魔道”,就象要建一座大樓,基礎沒修好,修一層還沒事兒,當修到十層時,基礎承受不了,樓就塌陷了。我們現在修的善行之類也是,這善沒有正信、正見爲基礎,終究要倒塌的,就象你剛出家時的勇猛,若無正見、正信,終究要退心的。

  要改變這種情況,一定得回過頭來,好好修叁皈依。

  正信佛教,首先是明叁寶,正信叁寶,皈依叁寶,牢記叁寶,在人生的道路上,依靠叁寶的指示而行,甯舍身命,不違叁寶。

  還是前邊兒的幾句話:親近善士,聽聞正法,自正思惟,法隨法行。若這樣做了,就象一個孩子,已生下來了,你只要精心護理,他就可以長大成人。我們若做到這些,就種下了成道的種子,只要依佛陀教導的次第而行,就一定可以成道。

  

《佛學講座 皈依叁寶》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