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玫瑰,我会说,“绝对是菊花,错不了!”我修净土宗,念佛,有人来告诉我,修禅吧,当下开悟。我说:“参禅好啊,可我目下资格不够,先念佛”,又有人来说,修密好啊,当生成就,我说:“密宗好,可我目下资粮不够,先念佛!”这个就是胜解。胜解与迷信有什么区别呢?迷信是让感情占据上风,不可动摇,对这个事情可能你根本就不了解,但在感情上使得你如此;胜解是理智占上风,你对这个事情了解得清清楚楚,不可动摇。我们看看自己,你到底是对极乐世界信不信,你也念佛,你是把净土的教理弄得清清楚楚了呢,还是幷不清楚,只是出于宗教情感~~大部分人都是迷信而不是胜解!
现在我们对三宝就得有这个心念。为什么有的居士,学佛多少年了,可人家说:世界是发展变化的,佛教也不可能一成不变,释迦牟尼当时的境界呢,也不可能说不可超越,我现在就比释迦高。于是居士们就回头来跟着李洪志练*轮功了。这算什么居士,皈依三宝也没有。
皈依三宝后,由于胜解心念生起,对三宝有决定的信心,任何外缘也不可转变,就象板上钉钉一样坚牢。
皈依三宝后,还有一种心:乐,就是喜欢、欢喜。有些居士,一到寺庙就有一种归家感:我又回来了。很高兴,就这种心态。皈依三宝后,就应该有这种感觉。回家的感觉是什么样子呢?要想寻到这个感觉,必须先出门。有个小姑娘,她爸爸带她到外边旅游了一个星期,第二天就要回家了,爸爸问:你喜欢出来还是喜欢回家?小姑娘说,当然喜欢回家了。爸爸说:那么下一次我就只带你弟弟出来了。小姑娘说:我不先出来怎么回家?我们也得找到回家的感觉。
乐,这个心理呢,是希望、想要。这个感觉就如恋人重逢一样,想见到对方。黄宏演小品,夫妻分居两地,他去部队探望家属,那个感觉实在太美好了。皈依三宝也得有这个心念。我自己不行,对于三宝是麻木的,没什么感觉。
皈依三宝之后,有什么表现呢?你会心念清净,这是三宝的功能。阿含经中有个比喻,说海龙王有一个宝珠,叫净水宝珠,太浑的水,浑浊得干脆不象样子,但净水珠往这水中一放,再浑的水也不浑了。黄河水浑吧,为什么一进入大海,就显不出浑了,就因为海龙王的这颗宝珠。三宝就象这净水珠一样,你的心念哪怕再乱,再妄念纷飞,但只要真皈依三宝,心念自然就安定了。这也是一个检验自己的方法。你自许是佛教徒,皈依了三宝,可你心乱跑,这就可以看出,自己根本不是铁杆儿佛教徒。
皈依三宝之后,还有一个表现,即爱行善,不爱作恶。你只要皈依了三宝,世出世间一切善法,自然喜欢作,对于恶法,根本不愿作,这个也可以作为检验自己的标准。
这样,我们就可以给正信作一个总结。
正信的所缘是三宝。
能缘是忍(胜解)、乐(深忍乐欲见)
自体是心净
作用是乐(为)善。
这四个具足,方才是正信,缺一不可。就象这个讲座,必须具备:a、你们愿意听,b、我得会讲,c、所讲的法,4、你们听后有受用。这四个条件都具足了,这才可以说这个讲座有意义。
下边儿介绍几种佛教界的情况。
有的人信仰三宝,信得特别虔诚,觉得这是三宝,所以值得信,幷无所求。我们的信呢?要么保佑升官发财,要么保佑身体健康,这都叫有所求。有所求者不是正信,你是邪信。正信的人,是以大悲心为学佛之动力。正信的人,可以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随法行。法随法行就是是什么就是什么,不隐藏;到什么时候,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皈依佛,就是让你发菩提心。皈依法,让你生起证得之念,当深入三藏,以开启智能。皈依僧,即让你与大众和合,统一无诤。这样的三皈依,才是真学佛。
当你真皈依之后,你的人生就有了依止。虽然你还在三界中沦转,但你已无有恐怖,心得安稳。比如一个皇太子,因为年纪小,所以想出来玩儿,于是微服出来了,但是呢,因为小孩子调皮,闯了祸,得罪了一帮小流氓,小流氓就把皇太子给捆起来了,这时候我们看这皇太子,虽然说受了点儿苦,但他心里幷不害怕。苦当然是要受的,你想:人家把他绑起来了,怎么能不不如意呢?这皇太子为何不害怕呢?他有仗势,依仗皇室,知道你们别看现在捆起了我,一会儿我要加倍地收取利息。你现在捆我一绳,到时候我要砍你的脑袋。皈依三宝之后也是这样,可以依仗三宝之力,任何魔害也不敢加害。他们不是怕我,而是怕三宝。
还有些人,他们自称是佛教徒,虽然他们受了皈依,但分不清什么是佛,什么是法,又什么是僧,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正信,只是随顺世间的习俗而已,这信也是迷信,他信的根本不是佛,而只是披了信佛之名。这些人的表现就是“不辨佛非佛,法僧亦如是”,什么意思呢?不认得佛。有人说:某老和尚是阿弥陀佛,他就信。某老和尚是菩萨示现,他也信了。他根本就不知什么是佛菩萨,阿弥陀佛是报身佛,某老和尚是化身,这咋一回事儿呢?再者,经上明明说在我们这个世界,释迦入灭以后,释迦是化身,后边有弥勒,在释迦与弥勒中间,是无佛出世的,可他却听信一些人的说法,某老和尚是阿弥陀佛。
还有法,有一本《地藏菩萨经》,人家说这是佛经,你就去念了。有一本《血盆经》,你也去念,这就是不辨法。
僧更是,尤其是偏远地带,没有出家人,某一天来了一个出家人,信众就恭敬得很,但后来这出家人骗了他们的一些财物就跑了。他们就不知道什么叫僧。当然,可不是说让他们见了出家人不理不睬,但你得分清,不然的话就麻烦了。有人就是这样,对师父百依百顺,后来发现师父很坏,他就退心了,这就是分不清僧。
这些人的信佛,他们也不能说没皈依,但他们的皈依仅只是念了三遍皈依文而已,至于皈依的真实意根本不懂,皈依体根本没有得到,这些人还很自信,盲目的自信,外在的表现就是贪大法:我要参禅,我要念佛,我要修密……给他说修行的次第,他还不听:我们是大乘根机!这些人就象在沼泽地上盖大楼,很是辛苦,但终究是不行的,这个我们应该警惕。
还有一些人,他们的信佛,也想分清三宝,但对其真意不了解,坚持自己的见地而不舍。比如大家,听我讲课,不能信,这本来倒没什么关系,因为那个叫做圣法障。虽然是障碍,但那毕竟是圣法,关系倒不大。我们的信,本不是正信,但都自认为是正信,这是没“慧”。什么叫“慧”呢?就是解决事物的能力,区别正法、邪法的本领等。我们这样一来,虽然你勇猛用功,但很难成就,当然,可以保证你不会堕落,这就象南辕北辙,一个人要往楚国去,可是却快马加鞭往北跑,人家告诉他,他还说:我的马跑得快。这就是方向错了。
还有一部分人,最可怜了,他们是正信佛法,也有能力辨别一切,但是呢,无“深忍乐欲”,前边儿已经说过了,深忍是胜解,对佛法的决定信解,乐欲,希望,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上叫做好要心。这些人呢,虽然说喜欢佛法,但更喜欢三毒,可他自己幷不知道,还自认为是正信的佛弟子。他们也到处弘法,到处讲法,但实际上是贪嗔痴作怪。比如吴老,确实是对佛法了解得深,研究的深,是专家。何云先生告诉我说:吴老每年冬天到处讲经所得比一般人干一年的收入也高几倍。你看这个~~还有刘先生,我们请他讲课,我们请人家讲课,自然会给讲课费,但一般都是讲过后临走了,用红包包起来给,他讲过后就把稿件留给我,我马上安排打印出来。那一次我把稿件送他审阅,是早上,可时间是安排他上午就走的,他接过稿件就问我:不是还有讲课费吗?其实,当时已给他包好了,我想专门给送去。
这就是学者之流,平时谈起佛法来天花乱坠,可当分房子时我还得争,不然的话,我没办法生活呀~~这就是永明延寿法师在《宗镜录》中说的,“窥见今时学者,唯在意思,多着言说,但云心外无法,念念常随境生。唯知口说于空,步步恒游有内。”
这些人已到了佛法门前,没入佛门反而堕落,是最可怜的了,咱自己也是,名利心放不下。有一个孩子与父母赌气,出走了,花光了钱,又饥又渴,现在到了父母家门口,因还赌着气,不回家,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赌这口气,就象三毒一样,父母已经原谅他了,但自己还赌气干什么呢?
可怜啊!
这里请大家注意,宗教学者与社会学者我们得分清,什么是宗教学者呢?他的研究是为宗教服务的,我们称他为宗教学者,他们的研究对宗教是一种理性的监控,这是必须的。这样的人如现在的吴立民老先生,过去的欧阳渐、吕澄等。社会学者呢,他们研究宗教的目的各种各样,我们不管他。最典型的代表如胡适。
还有一些人,已了解什么是正信,也信受了三宝,也有能力辨别什么是真正的三宝,什么是正信,这些都可以了,虽然他正信佛法,可是心中极贪,贪上上法,不肯从下边儿一步一步来修。按玄奘法师、义净法师他们说的次第:因明、对法、戒律、般若、瑜伽,或按宗喀巴大师定的次第:念死无常、怖畏恶趣、皈依三宝、深解业果、求解脱、思苦集、修缘起、发菩提心、学菩萨行、修六度、行止观。你必须这样一步步来,宗喀巴大师说:若失次第,即成魔业。有人对我说:我跟着你学唯识吧。我说:不行,我自己还是半瓶子醋,你不用跟我学,目下你先学学阿含经,那才是基础。
我们现在看看大家,我们出家多少年,甚至很多大和尚,有几个人学过阿含经,我们都自许信大乘,《十轮经》上说:尚迷二乘法,况能解大乘?譬如阙坏眼,不能见众色,如是阙坏言,不能解大乘,无力饮池河,讵能吞大海,不习二乘法,何能学大乘,先信二乘法,方能修大乘,无信诵大乘,空言无所益,内真怀断见,妄自号大乘。这是佛经中的原话!
达摩东来,就说是看震旦有大乘气象,可这“大乘气象”“害”了人呀。
我们一般人都是没有二乘之基础,直接来修习大乘。这样,你虽然勇猛精进,但这是住在自己的见地之上,终不能成就。这很明显,我们初出家时,精进用功,但都不能持久,有一句话:出家一年,佛在眼前,出家二年,佛在大殿,出家三年,佛在西天。为什么会这样呢,这都是没有按次第来,你认为在修行,其实你修的是“魔道”,就象要建一座大楼,基础没修好,修一层还没事儿,当修到十层时,基础承受不了,楼就塌陷了。我们现在修的善行之类也是,这善没有正信、正见为基础,终究要倒塌的,就象你刚出家时的勇猛,若无正见、正信,终究要退心的。
要改变这种情况,一定得回过头来,好好修三皈依。
正信佛教,首先是明三宝,正信三宝,皈依三宝,牢记三宝,在人生的道路上,依靠三宝的指示而行,宁舍身命,不违三宝。
还是前边儿的几句话:亲近善士,听闻正法,自正思惟,法随法行。若这样做了,就象一个孩子,已生下来了,你只要精心护理,他就可以长大成人。我们若做到这些,就种下了成道的种子,只要依佛陀教导的次第而行,就一定可以成道。
《佛学讲座 皈依三宝》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