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宗鏡錄》叁量說

  《宗鏡錄》叁量說

  剛 曉

  佛教認識有叁量之說,在一般的說法中,皆稱叁量是現量、比量、聖言量。對于聖言量,有時稱聖教量,有時稱至教量,有時稱聲量,有時稱聞量,有時稱正教量等等。這聖言量因其使用範圍太狹窄,只能在自宗之內使用,沒有普適(遍)性,所以,在陳那論師時代,即開始把聖言量攝入現量、比量之內。如《集量論》中說,“量唯二種,謂現、比二量。[1]”陳那論師並解釋說,“由所量唯有二相,謂自相與共相[2]”,所以只有現量、比量就可以了。對于陳那論師取消聖言量,我在《漢傳因明二論》中曾經說過,“(陳那論師取消聖言量,並)不是陳那論師不承認佛陀的經典是真理,而是陳那論師認爲,佛陀所教導的經典是必然符合現量與比量的,如果有雖是佛陀所教導但不符合現量與比量,那這部經肯定不是佛陀所說的。陳那論師說,即使你是佛陀所教導的,必須憑現量、比量可以證實,同時任何人都可以通過現量、比量去證明這件事的真僞。[3]”雖然陳那論師只說二量,但在實際應用中,直到現在仍然把現量、比量、聖言量並稱叁量。比如印順法師在《中觀今論》、《雜阿含經論會編》等著作中就是如此稱呼的[4]。

   對于叁量,還有一種說法,是把現量、比量、非量並起來稱爲叁量。這種說法的具體最早來源,有人告訴說是唯識中間有這說法,我找了一下唯識典籍中間所含的“叁量”這個詞,但沒有發現明確說是把“非量”放進去的。比如《瑜伽師地論》卷十五言,“……現量、比量及與正教,建立順益道理[5]”,清清楚楚的是正教量。《顯揚聖教論》卷六中言,“依現、比、至教叁量,極善決擇智所行所知事。[6]”這是明確地說叁量中有聖教量。《攝大乘論·世親釋》在第一卷有言,“與四道理及叁量不相違故名隨順。[7]”這裏並沒有明確說叁量到底是指什麼。在第五卷中有言,“依證、比、聖言叁量,尋求其體,實不可得。[8]”這裏明確地說叁量沒有非量,而有聖言量。在《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第十六卷中有言,“成因者謂叁量,一、現量;二、比量;叁聲量。[9]”當然,這些都是在陳那論師之前的著作。在陳那論師之後的唯識著作中,最著名的是《成唯識論》以及相關的疏記。在《成唯識論》中也沒有明確地提出叁量爲現量、比量、非量,而且在整個《成唯識論》中根本就沒有“叁量”這個詞。在窺基法師的《成唯識論述記》中倒是有“叁量”這個詞,在《序》中的“風飛叁量,而外道靡旗”這裏的“叁量”這個詞,據《成唯識論述記序釋》說,指的是現量、比量、聖教量,或者是自比、他比、共比[10],與非量不相幹。正文中出現“叁量”好幾次,但都是指的具體比量論式的次序第一量、第二量、第叁量……。在慧沼法師的《成唯識論了義燈》卷叁中,有這樣一句話“有雲,若開現、比、及非量叁法不同,能緣之心可通叁量[11]”。這一句話中出現了兩個詞,“叁法”與“叁量”,“叁法”就是現量、比量、非量,而“叁量”沒有說明。在《了義燈》這句話之後又對這句話進行了批駁,說它“違《理門》說。”在窺基法師的《瑜伽師地論略纂》卷八中有言,“由叁量故如實觀察,謂由至教量故者……[12]”這也很明顯。還有在窺基法師《因明入正理論疏·序》中間有言,“善窮叁量,妙盡二因。[13]”但也沒有明確說明叁量指什麼,倒在智周法師在《因明入正理論疏後記卷上》中明確地說,“疏叁量者,現、比、至教叁也。[14]”

   在相關佛教詞典中有這麼幾種說法:

   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彙》中“叁量”條,兩種說法都列出來了,但沒有說這說法的出處。《佛學次第統編》中列的叁量是現量、比量、非量,但也沒有說出處。《佛光大詞典》中這二種說法都列了,只是沒有說現量、比量、非量爲叁量的出處。(《佛光大詞典》中還把《成唯識論》卷二中的所量、能量、量果也稱爲叁量,這有點兒亂來,《成唯識論》中並沒有明確說所量、能量、量果可以稱爲叁量,《成唯識論》卷二原文是,“然心、心所一一生時,以理推徵,各有叁分,所量、能量、量果別故……”)

   據我對手邊兒能找到的典籍的查找,明確地指出叁量是現量、比量、非量的是永明延壽法師。

   永明延壽法師的著作不少,我們現在能看到的有九種一百一十七卷:《宗鏡錄》一百卷,《萬善同歸集》六卷(或叁卷),《唯心決》一卷,《定慧相資歌》一卷,《警世》一卷,《心賦注》四卷,《觀心玄樞》一卷,《叁支比量義鈔》一卷,《叁時系念佛事》一卷,《叁時系念儀範》一卷[15]。在常用的大正藏中收了《宗鏡錄》、《萬善同歸集》、《唯心決》叁種,而《卍續藏經》則收錄了以上全部著作。另外,據《佛光大詞典》、《中華佛教百科全書》、《中國佛教》等記載,永明延壽法師還有《神棲安養賦》一卷,但這《神棲安養賦》我沒見獨立成卷的,在《樂邦文類·卷第五》裏收的有,大正藏中有《神棲安養賦》的全文,同時還有吳越國王錢俶的《進安養賦奉製文》,在大正藏第四十七冊214頁下欄。

   關于叁量是現量、比量、非量這說法,在永明延壽法師的《心賦注》、《宗鏡錄》兩部書中。

   在《心賦注》卷一有言:

  釋曰,意明見分通於叁量。叁量者,謂現量、比量、非量。[16]

  只不過這裏並沒有對現量、比量、非量作具體的解釋。在《心賦注》卷叁中有言:

  叁量明心者,一是現量,得法自性,不帶名言;二是比量,比度而知;叁是非量,境不現前。且山河大地是第八阿賴耶識相分,眼識與第八識相分上又變起一重相分,同與明了意識初念中率爾心緣時是現量;後落第二念意識作解之時,便成比量;若境不現前,緣過去獨影境中是非量[17]。

  這裏就比前邊兒有進一步的說明。在《宗鏡錄》中,也有明確說叁量是現量、比量、非量的說法。如卷六十中言:

  又,意明見分通于叁量。叁量者,謂現量、比量、非量[18]。

  不過這句話完全同于《心賦注》第一卷中的話,二者重複,可以看作只是一句話、一條證據。其他地方再沒有明確的“叁量者,現量、比量、非量也”之類的說法了。雖然沒有明證據,但暗證據還有不少。比如,《宗鏡錄》卷叁十六有言:

  ……叁量之中,此是何量?答:定位現量收,散位比量攝,不通非量,非正觀故[19]。

  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叁量確實是現量、比量、非量。在《宗鏡錄》卷五十二中有言:

  古釋叁量分別者,第七見分是非量,境不稱心故……[20]

  從這兒也可以看出叁量中間確實包括非量。卷五十叁中有言:

  ……若有相分別,一分緣現在者通叁量,一分緣過去者唯比、非二量……[21]

  在《宗鏡錄》中這樣的例子還可以舉出一些。下邊兒就看一下永明延壽法師對叁量的具體論述。法師對于現量是這麼說的。

  若具四義即名現量:一任運緣、二不帶名言、叁唯性境、四無計度分別[22]。

  這個說法中的任運緣是不刻意的意思。不帶名言就表示了沒有進入思維階段。第叁唯性境則說明了所對境是真實不虛的。這叁條應該來說不會産生歧義,而第四無計度分別則難說,因爲分別有自性分別、隨念分別、計度分別叁種,自性分別是識的基本屬性,自性分別就是本來就在分別,若沒有這自性分別則就不是心識了,但隨念分別呢,現量也是不應該有的,但永明延壽法師只說了無計度分別而對隨念分別沒說到。不過,法師還說:

  衆生八識之中,前眼、耳、鼻、舌、身等五根(識),及第八識,俱緣現量,得諸法之自性,不帶一切名言。又無二種:計度分別、隨念分別。[23]

  在這裏說到了沒有隨念分別。

  現量者,現謂顯現,即分明證境,不帶名言,無籌度心,親得法體,離妄分別,名之爲現。言量者,量度,是楷定之義。謂心於境上度量,楷定法之自相,不錯謬故名量[24]。

  這一句話則比較清楚准確。永明延壽法師在解釋現量時還引用了《顯揚聖教論》、《瑜伽師地論》中的說法。《顯揚聖教論》中說:

  現量者,有叁種相:非不現見相、二非思構所成相、叁非錯亂所見相。[25]

  在《瑜伽師地論》中,與這話幾乎一樣:

  現量者,謂有叁種:一非不現見。二非已思應思。叁非錯亂境界。[26]

  對于這叁種相,什麼是非不現見相呢?有四種情況,永明延壽法師的《宗鏡錄》一字不落地抄了《顯揚聖教論》,中間的個別不同乃是印刷錯誤所致:

  由諸根不壞作意現前時。同類生、異類生、無障礙、不極遠。[27]

  這裏列出來了四種情況:同類生、異類生、無障礙、不極遠。同類生是說:欲界衆生的五識只在欲界生起現行。或者說,五趣雜居地衆生的五識只在五趣雜居地生起現行。其他的也這樣。異類生是說:離生喜樂地者五識可以在五趣雜居地現行。其他的也是這樣。無障礙則有四種情況。一是非覆障所礙,覆障所礙是指,比如天太黑了你看不見東西。二是非隱障所礙,隱障所礙是指被藥草力所障礙,比如說吃了*後你什麼都不知道了;或者說你被咒術力所障礙,比如《楞嚴經》中阿難被咒術所迷幾乎破戒;或者說你被神通力所障礙,比如說有人用神通把你給困住了。叁是非映障所礙。映障所礙是指,比如抽屜裏放的什麼我看不見,這就是抽屜裏的東西被抽屜擋住了;比如說你在我的食物裏下了毒藥,我只看見食物看不見毒藥;再比如說在太陽光下點一支蠟燭,根本就顯不出蠟燭的光等等。四是非惑障所礙。惑障所礙者是指,比如大衛變魔術,魔術象真的一樣。這些就是惑障。不被這四種障所礙,就是無障礙。不極遠是指沒有處極遠(若地方很遠則看不見,不可能是現量)、時極遠(若時間很遠,也不可能是現量)、推析極遠…

《《宗鏡錄》叁量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