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佛教見聞記
住在廈門,接觸了許多臺灣過來的法師,經常聽他們介紹臺灣佛教情況,很渴望能有機會一睹其真面目。因緣總算來了,這得感謝臺中慈光寺惠空法師,正是他給我提供了這一因緣。1997年冬,我應澳大利亞墨爾本明月居士林妙淨法師的邀請去澳洲弘法,隨後抵達臺灣,進行了爲期半個月的參訪講學活動,獲益非淺。現將一些見聞記錄下來,供養大家。
一、弘法
說到臺灣佛教,讓我感觸最深的是他們的弘法事業。臺灣的佛教道場很多,除獨立于山林、城市中的大大小小寺院之外,還有許多坐落在樓層中的精舍,他們與社會大衆融爲一體,爲城市中的廣大信徒修學佛法提供了極大方便。臺灣的法師大都熱心于弘法,隨便走到一個道場,看看他們的活動安排表,便可以了解他們的活動情況了。一些大的道場,如佛光山、法鼓山等,一年內的活動都會預先安排好;一般的小寺院往往也安排了一個月或一周的活動,其內容豐富多彩,真可謂法門無量。
1、講經、講座
一般寺院的活動安排,都有拜忏、共修、講經、講座,這大概算是臺灣寺院的基本弘法形式。筆者在臺參訪期間,應邀到臺北的文殊院講堂、中坜市清心講堂、桃園市學佛行苑、臺中市靈山寺、普賢講堂分別做了演講。這些講堂處于鬧市中,多數就設在樓層內,通常都有固定的活動安排,偶爾也請外面的法師去演講。每個講堂都有自己的信徒群體,講堂的生存主要依賴信徒的護持。臺灣的一些大法師也時常租用社會公共場所(如中山紀念堂等)舉辦大型講座,有時會有數萬人參加,其布置之莊嚴、場面之壯觀,恍如靈山再現。
2、印經、贈送經書
臺灣佛教界創辦的出版社很多,有佛光出版社、法鼓文化出版社、東初出版社、大乘文化出版社、正聞出版社、慈濟文化出版社等等。此外還有許多印經會,發動信徒印經結緣,臺灣的許多佛教組織及寺院都設有經書結緣。我這次到臺中埔裏參訪,在法耘印經會、大林靜舍請到幾冊南傳的佛教典籍,像這樣偏僻的小地方都能請到結緣的經書,可見經書的普及。
3、錄音、錄像
利用錄音、錄像帶弘法,是臺灣佛教得以普及的重要途徑之一,尤其是在電臺及電腦網絡沒有盛行之前,音像弘法就算是最理想的方式了。臺灣有許多出色的法師和居士,他們以極大的熱情,在教界及社會群衆中弘揚佛法,並將講經和講座的內容製作成錄音、錄像帶。在臺灣,錄音、錄像帶幾乎和經書一樣普及,除了在大陸常見的慧律法師、淨空法師的音像製品外,很多法師都有自己的錄音和錄像帶流通。想聽任何一位法師講經,只要找到他的音像製品,真是非常方便的事。
4、各種佛學營
每到暑假,臺灣的許多道場都會舉辦各種佛學營,如大學生夏令營或冬令營,小學生夏令營或冬令營,高中生夏令營或冬令營,教師夏令營或冬令營等,還有短期出家活動。今日的臺灣佛教界,之所以能吸引那麼多大學生學佛或出家,使佛教徒的素質得以提高,主要是這些活動帶來的成果。
5、電視臺
臺灣目前有五家佛教界辦的電視臺,如佛光山的佛光衛視,慈濟的大愛電視臺,中國佛教傳布協會的衛星電臺等,它們在二十四小時不間斷地傳播佛法,或傳播與佛教有關的內容。如衛星電臺的節目有:空中佛學院、佛經講座、佛界資訊報導、人道素食、插花、高僧專訪、名刹之旅、兒童故事、佛學疑惑開釋、電影欣賞等。另外中視、臺視等重要電臺也時常邀請法師講經、講座。可以想像,臺灣社會民衆想要聽聞佛法,是一件多麼方便的事。
6、多媒體
從瑞穗到花蓮的路上,有一座和南寺。這所寺院專門以多媒體弘法。他們以佛經爲題材製作了許多卡通片,描繪了一幅幅佛國淨土的莊嚴,以及佛陀在因地行菩薩道的感人事迹,有VCD也有錄像帶。他們還依佛經思想譜寫了許多佛教音樂,灌製成CD片,從藝術及音樂的角度弘揚佛法,這在臺灣佛教界也算是別開生面的弘法方式。
7、網絡
臺灣許多佛教道場都設有網絡站,除介紹該道場的情況及日常活動安排外,還作了許多弘法工作。如“臺大佛學研究中心”,這個站點的內容非常豐富,設有中心簡介、中心公告、教界消息、意見調查、書目檢索、期刊原文、專書專文、圖書館錄、漢文佛典、藏文佛典、巴利文佛典、梵文教學、巴利文教學、藏文教學、多媒體區、佛學網絡、佛學工具、佛學院所、佛學造字等二十個項目。另外,像“普賢護法會”,正在做大藏經光碟版和大藏經的網絡查尋,對于了解國際佛教動態,吸收最新佛學研究成果,以及教界的交流,都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8、雜志
臺灣的佛教組織很多,這些組織大多有自己的雜志。其中有不少只是一般的通訊,主要宣傳該團體的活動情況,並刊登住持法師的一些開示,並無特色。但也有辦得非常好的,如《中華佛學研究所學報》、《谛觀》等,學術水准很高;而《人生》、《普門》、《慈濟》等,則活潑潑地體現了佛法在生活中的運用。
臺灣佛教的弘法方式很多,除了上面介紹的幾個重要方面外,還有面向社會的佛學圖書館,筆者此次在臺北參觀的“文殊圖書館”、“佛陀教育基金會圖書館”,都有豐富的藏書和音像資料供信徒借閱。而臺灣的法師的弘法熱情更是值得贊歎,他們或設觀音熱線,爲社會群衆解除心理困惑;或宣傳環保、護生,愛護動物;或撰文抨擊邪教,倡導正信。除了面向社會普通群衆而外,法師們還時常到軍隊或監獄說法布教,以各種方式弘揚佛法,淨化社會人心。
二、僧教育
佛法由佛法僧叁寶構成的。學佛修行雖然是依法得解脫,但住持佛法端賴僧寶,因爲“道在人弘”。臺灣曾經曆日據時代,佛教也因此受到日本佛教的影響,遺留了許多不如法現象。大陸解放前夕,大批優秀的長老和中青年法師來到臺灣,當他們立定腳跟,有一定經濟基礎後,便開始辦僧教育以培育僧材。今日,許多道場都有了自己的佛學院或研究所。臺灣佛教界的僧教育,除繼承民國年間大陸佛教辦學的模式,還在發展中形成了了自己的風格。
1、保持傳統
佛教在中國的流傳已有二千年曆史,並形成了傳統的叢林製度。臺灣的許多佛學院都是過著叢林、學院一體化的生活,如圓光佛學院、南普陀佛學院、福嚴佛學院等,都嚴守叢林規製:上殿、過堂、半月半月誦戒、禅修,注重持戒和僧人的威儀,有些學院不供晚餐,鼓勵學生學戒持戒,過午不食,以叢林生活培養學員健全的僧格。
2、適應現代
佛法在現代社會的生存,自然要能適應時代,尤其是要能夠利用現代的科技手段來爲學習和弘法服務,這必須在學生時代就開始培養。臺灣的許多佛學院和研究所都有現代化的裝備,有專門的電腦室供學員使用,他們可以利用電腦做作業、寫文章、上網查詢資料,福嚴佛學院的畢業班學生,每人都有手提電腦。圖書館以電腦進行管理,可以很方便地查找所需要的資料,還備有複印機,爲師生複印資料提供了方便。
3、重視學術
在臺灣的佛教界,印順法師是公認的導師,他老人家的佛學思想幾乎影響了一代中青年人。目前,臺灣的許多研究所和佛學院都把他的《妙雲集》作爲教材使用。印順導師非常注重學術研究,在他的影響下,許多中青年法師也都走上了現代學術研究路線,其中還有相當一部分法師前往歐美、日本攻讀學位,取得學位後回到臺灣辦學,所以,臺灣佛教界的學術氣氛是比較濃厚的。聖嚴法師主持的中華佛學研究所,恒清法師主持的法光佛學研究所,及大航法師擔任院長的福嚴佛學院,都有這種傾向。
4、多種層次辦學
臺灣佛學院爲不同程度的學員開設了相應的教學內容,如圓光佛學院,有初中部、高中部、專門部、大學部及研究生部。福嚴佛學院也有初級部和高級部,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環境。臺灣一些研究所辦得很有水准,如聖嚴法師的“中華佛學研究所”,恒清法師的“法光研究所”,學術水准都很高。
5、四衆同修
目前,大陸佛學院的招生只局限于出家衆,是名符其實的“僧教育”,而臺灣的許多佛學院都是四衆同修,如圓光佛學院、中華佛學研究所等,不僅培育僧才,也爲在家居士修學佛法提供因緣。據“慈明佛學院”教務長介紹,許多發心進入佛學院學習的在家居士都有出家的意向,因此,在佛學院的幾年教學中,開學初在家衆比出家衆人數多,學業進入一半時,在家衆與出家衆的人數就一樣多了,而到畢業前夕,往往出家衆比在家衆還多。看來辦四衆教育不僅可以提高居士的佛學水准,也是壯大僧伽隊伍的重要途徑。
以上幾點,是我在參訪一些佛學院和研究所後的總結。當然,並不是說所有的佛學院、研究所都是這樣。像靈岩山的辦學,就是屬于非常傳統而又封閉的教育,要求學員嚴格遵循叢林生活,以背誦經論爲主要的學習方式,不主張學生學習社會知識或接觸報紙、電視,更拒絕現代學術;而“中華佛學研究所”及“法光研究所”,則又未免太偏重現代學術。
叁、慈 善
漢傳佛教主要是大乘佛教,是以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爲修學的途徑,表現在實踐上就是慈悲濟世,從利他中完善自己。這樣的精神可以通過慈善事業的開展去實踐。臺灣的許多佛教道場都有慈善項目,其中最出色的要屬證嚴法師創辦的“慈濟基金會”。這是一個專門的慈善團體,自1966年創建以來,會員已達461萬之多,從慈善、醫療、文化、教育四個方面爲社會提供幫助。
1、濟貧救難
慈濟志業的工作項目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濟貧,對低收入戶長期予以濟助,包括實物濟助、醫療濟助、義診濟助及孤貧喪葬濟助。其次是救難,對世界各地的重大自然災害及意外事故給予緊急救援。僅在臺灣省境內,自1966年起…
《臺灣佛教見聞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