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福建叢林漫談——以我在福建出家生活爲線索▪P2

  ..續本文上一頁學問以及愛國愛教的精神,先後被推選爲福建省佛教協會會長、福州市佛教協會會長、全國政協委員。

  老和尚對福建佛教貢獻是很大的。他協助政府落實宗教政策,使得許多被園林、文物等部門侵占的寺院歸還僧衆管理,維護了佛教界的權益;參與成立省、市佛教協會,推動福建佛教事業的發展;開壇傳戒,紹隆僧種;創辦福建佛學院,培養佛教人才;接待海外僑僧、國際友人,出國訪問,增進各國佛教徒之間的友誼,加強國際友好往來;創辦湧泉寺書畫社,團結福建書畫界人士,增進他們對佛教的了解。老和尚的種種努力,爲福建佛教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我是在湧泉寺從普雨老和尚正式剃度出家的。住湧泉寺期間,我在客堂當照客。這個差事,有點像賓館的服務員,負責掃地、打開水、倒茶、洗茶杯,還管客房的鑰匙,負責給客人開門。湧泉寺旁駐紮著軍隊,經常放映免費的電影。有個晚上我隨著大人們去看電影,把客堂鑰匙帶在身邊。那天電影一直放到十點多才結束,當我回到寺廟時,知客師告訴我,晚上8點多來了一幫客人,找不到鑰匙,無法安單。我知道這下大事不好,第二天老和尚知道了這件事,果然讓我寫了五張檢討書才過關。

  湧泉寺是著名的風景名勝區,每天都要接待成千上萬的遊客。僧衆平常的主要工作是看護各個殿堂,給遊客們提供方便。寺中設有小賣部、飲食部、佛經流通處,這些工作都由僧衆自己擔任。有時汽車到福州運貨回來,客堂會敲鍾,大家聽到鍾聲都要去出坡。全寺上下傾巢出動,如螞蟻搬家式的,或背或挑或扛,在很短的時間內,一汽車滿滿的貨物就搬光了。

  寺院到了大年叁十會安排一次普茶。這是一種既莊嚴又輕松的宗教生活。普茶一般都安排在晚上7點開始,大衆聽到鍾聲,穿衣搭袍,叁叁兩兩地來到齋堂,恭候方丈的大駕。齋堂的監齋菩薩前,點著兩根大紅蠟燭,齋堂的條桌上,擺滿了水果、花生、瓜子、糖果等,每人面前還放著一個茶杯。方丈在侍者的陪同下來到齋堂後,維那起腔,唱爐香贊,方丈拈香、禮佛、升座,開始給大家開示。這時巡堂拿著茶壺,依次給大衆倒茶。在柔和的燭光下,在袅袅的香煙裏,在方丈和藹的話音中,大家靜靜地品著茶。

  禅宗重視生活中的修行,有人問趙州禅師:“如何修禅?”禅師說:“喝茶去!”普茶,是禅與茶的結合,用平常心靜靜地品味茶的清香,清清明明,不取不舍,無愛無嗔。禅宗的普茶流傳到日本,形成了日本的茶道。記得八十年代普雨老和尚在世時,日本某宗派的住持,還專門在大年叁十率領一班僧衆到湧泉寺觀摩普茶。

  寺院也非常重視僧衆的學習。普雨老和尚本人對佛學、藝術都有很高的修養,他早就意識到提高僧衆佛學文化水平的重要性,在八十年代初就創辦了佛學培訓班,招收本省的年輕僧伽到鼓山參加學習,既爲寺院充實了新生力量,又能達到提高僧人佛學水平的目的。我在中國佛學院上學時,有年暑假回鼓山,培訓班還請我去爲班上的同學講座。那是我第一次正式登臺演講,因爲做了充分的准備,所以沒怎麼緊張就完成了任務。

  鼓山湧泉寺繼普雨老和尚之後擔任住持的是妙湛老法師,妙老圓寂後現在是普法法師。暑假期間我又去鼓山故地重遊了一番,並得到普法法師的熱情招待。普法法師很能幹,把整個寺院的殿堂修繕一新,與園林管理部門、政府部門的關系也處理得較妥當,爲寺院未來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普法法師和我談了發展佛教事業的一些設想,我衷心祝願他的規劃早日實現。

  四、清淨莊嚴的廣化寺

  說起廣化寺,在佛教界大概是無人不知的。這麼一個過去默默無聞的地方,怎麼會在短時間內成爲全國聞名的道場呢?這要歸功于圓拙老法師。圓老早年親近過弘一律師,持律嚴謹,生活樸素,並發心致力于建設一個如法的修行道場,成就僧衆修行學習。

  十一屆叁中全會後,政府開始落實宗教政策,廣化寺在印尼的常住子孫想發心修複祖庭,建設廣化寺。德高望重的圓老正好是這個寺廟的子孫,這個任務很自然地落到他的身上。經過叁五年的努力,一座傳統、莊嚴而樸素的道場終于修建完成。寺院修建完成了,很多人可能會爭取對外開放,並發展旅遊,吸引遊客,圓老的想法卻恰恰相反。他希望道場能夠如法而清淨,成就僧衆學習修行,避免外人打擾。

  很多道場,尤其是風景名勝的地方,一般都要賣門票,廣化寺卻不賣門票;許多寺院都有旅遊服務設施,爲遊客提供方便,增加寺院的經濟收入,廣化寺卻沒有任何旅遊服務設施。加上廣化寺地處莆田這麼偏僻的地方,自然很少有人會特意去參觀,從而保持了寺院的清淨。在生活條件上,寺院則盡量讓僧衆過著簡樸的生活。

  比如在飲食方面,吃飽當然是沒問題,不過菜就比較簡單了,通常以鹹菜、剩菜居多。苦瓜成熟的季節,可能一個月都吃苦瓜。我當時胃不太好,經常吃完飯,在走回小南山的路上就邊走邊吐,到房間時往往所剩無幾了。穿的衣服是墨染衣,我們的圓老就是穿這種衣服的模範人物。諸位可能搞不清楚何爲墨染衣?墨染衣,是將白布用墨汁染後做成的衣服,本人也參與製作過一件。穿著這種衣服,哪怕在煤球上滾叁天也看不出衣服髒了。常住每月發給僧人很少的單資,印象中是5元還是10元。在這種情況下,只有特別有道心的僧人才能住得下;要享受、講經濟的人絕不會跑到那裏去的。

  “文革”之後,佛經幾乎不太容易見到。老法師率先在廣化寺開辦了佛經流通處,大量印刷經論及佛學基礎讀物,並發往全國各地,很多人因此才有機會讀到佛書。他又在廣化寺開設佛學院的預科班,培育佛學人才。常住僧衆平常到田地裏幹活,對想修行的人,寺院設有念佛堂,成就僧衆念佛修行。寺院終日佛號音聲不斷,洋溢著濃厚的修行氛圍。

  圓老自己覺得最得意的一件事,是成就了五位青年法師學律。這五個人是性光法師、界诠法師、毅然法師、演蓮法師和我。從1982年開始,一直到1987年,前後大概經曆了五、六年的時間。我們幾個人先是住在藏經樓上,起初連南山叁大部的書都沒有,就從別處借來抄寫。一部書抄下來大約要花上一年的時間,然後才開始研究。大體上是靠自學,每天讀五頁,細嚼慢咽,花了數年時間,才把叁大部讀下來。我1985年才到廣化寺,那時候叁大部已經有好幾套,根本不用抄了。我在學習戒律的時候,相對學得比較粗,更爲慚愧的是,沒有認真去實踐,只能說是懂得一些戒律的皮毛知識而已。以目前的情況來看,將來我們幾個人中,界诠法師對律學的貢獻和成就大概會是最大的。

  圓老對我們很慈悲、很關照,覺得我們住在藏經樓不方便,特地在寺院右邊的山上,修建了一座地藏殿,又稱小南山。地藏殿不是單獨的殿堂,附帶著12個房間,以及相應的衛生設備,四周還有圍牆,避免外人闖入,幹擾法師們的清修。小南山的環境非常好,種了很多樹木花草。當時,住在小南山的法師,有界诠法師、性光法師和我。這麼大的地方,只住了叁個人,有一種很寬松的感覺。

  1985年我自學了一年戒律兼看《俱舍》,1986年福建佛學院教師、管理人才告缺,我們幾個人就被請出來了。界诠法師、性光法師和我幫忙講課;毅然法師負責管學生。我們經常吃完飯就從溪聲閣、觀音殿,沿著廣化寺後面的山路,散步到小南山。觀音殿的旁邊有一棵大橄榄樹,生橄榄的季節,樹上果實累累。有時我們就帶著學生到後邊撿石頭扔橄榄吃,有時帶著學生到後山玩,讓他們置身于大自然中,學會放松。

  八十年代末期,樸老到廣化寺,以“一入山門長道心”的詩句贊歎廣化寺。的確,任何人只要進入廣化寺,就會感受到莊嚴、清淨的氛圍。尤其是參加了二時課誦、過堂吃飯,感受更爲深刻。這要歸功于一位出色的僧值師--定妙法師,每次過堂吃飯的時候,他老人家幾乎都要表堂,指出當天發生的不如法現象,像部隊訓練軍人一樣,對僧人的威儀進行嚴格的規範,以達到如理如法的標准。上殿也一樣,念佛堂、佛學院的學生都是排隊出來,整整齊齊地魚貫而入,任何人有不合威儀的地方,僧值師都會幫你糾正。

  我在廣化寺住了4年,這是我生命中重要的4年,學習戒律、研究俱舍,同時也在福建佛學院擔任唯識課程的教學。當時毅然法師當方丈,界诠法師當教務長。我在廣化寺的生活,只管上課,不必幹其它雜務。當時的我有一種原始的單純,思想很簡單,每天的生活就是學習、上課、吃飯、散步、禅坐,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直到中國佛學院邀請我去講課,這才離開了廣化寺。

  廣化寺原來是子孫道場,在圓拙老法師手上改爲十方叢林,禮請毅然法師爲住持,奠定了廣化寺道風的基礎。繼毅然法師之後爲學誠法師。學誠法師24歲就開始擔任廣化寺的方丈,到目前已經連續幹了好幾任,廣化寺依然清淨莊嚴。一種風氣的開創、形成固然不易,而能長期保持也是一件艱難的事,學誠法師可謂年輕有爲。

  五、轟轟烈烈的南普陀寺

  普陀,是一個和觀音菩薩有關系的名稱。四大名山中有普陀山,又稱北普陀,是觀音菩薩的道場。南普陀寺的地理環境與北普陀很像,都在海島上,可能是因爲在北普陀以南,所以叫南普陀寺。

  南普陀寺的崛起,是因爲閩南佛學院的創辦。南普陀寺原是子孫道場,在轉逢和尚任住持期間改爲十方叢林。會泉和尚住持時期創辦了閩南佛學院,禮請近代著名佛教領袖太虛大師來主持,一時海內外佛教精英都雲集于此。弘一律師晚年長住閩南,有許多時間都住在南普陀寺。我現在住的阿蘭若處,便是當年弘公靜修的場所。弘一律師在閩院擔任過課程,還爲閩院增設了養正院,親自設置課程,並爲學員上課。

  廈門是個開放、自由、舒適的城市,是過日子的好地方。南普陀寺處在這樣的環境中,自然會受其影響。已故的妙湛老…

《福建叢林漫談——以我在福建出家生活爲線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