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皈依是我的新生

  

叁皈依是我的新生

  

  

  

  

  

  德廉居士根據錄音整理供養大衆

  

  

  

  

  

  2006年10月17日(貴陽某旅店,晚上九時許)

  

  

  

  

  ……

  

  

  皈依就是要讓我們來反觀內照,了知自己。所以皈依者回歸之意,如實知自心,知自心的方法。那知自心,心是什麼呀?他說:哦,心是很圓滿的,說圓滿是個什麼呀?所以說開始就有了佛!

  

  

  

  (慈師語調輕緩,溫和而親切地打開一本《佛教念誦集》的首頁,將一張坐在蓮花上的佛像向這位求授叁皈依的居士緩緩地展開)說這是一個很圓滿的形象,這個很圓滿!說:哎,怎麼來照見自己呢?說找個最圓滿的來照見自己,什麼最圓滿的照見自己呢?這個心就是佛,這個鏡子呀就表達了自己的心智。

  

  

  

  我們要早上一起床呀,說:哎呀,這個休息好了?沒有休息好呀?什麼皮膚的變化,感知的變化,它就會在這個鏡子裏面反應出來。那麼叁皈依就會在我們人生的旅途中會對自身、自心有一個了解,就是叁皈依實際是一面鏡子,最平面的一個鏡子。

  

  

  

  所以說要知道這個含意,它的作用是這樣子的。說放在是沒有什麼放大可放大的,也沒有什麼可縮小的。大者是從來都是無從所大的。

  

  

  

  只是說我們有時間感覺到人有差別,意識有差別,善惡有差別,這是一種感覺。意識的變化,實際它不是照見,它是外感的一種所謂被境所牽扯的一種心理,就是失心了!我們稱爲你失去了這種回光返照的心,人就會開始痛苦、無奈、顛倒、被逼迫。

  

  

  

  但你如果要是能回光返照,能皈依了,人就不會有這些了,這周邊世界千變萬化不離其中,就是說不離自心罷了,都是自心所照見。所以心境本是一如,所以這個時候你就會找自在力,這個自在力就是法則!我們要用個法則來祛除這種世俗對我們的動搖,就是外面的境相對我們的動搖。

  

  

  

  那麼,這樣就是要皈依法則,皈依一個法,令心智安樂。僧者,的確是應該利益有情的!一般我們人跟人之間有意無意就會給人帶來這個好呀、壞呀,相應不相應的東西。那麼在這個皈依僧的這個法性中,最主要是要利益世間的!

  

  

  

  這個可不是高明話,要是佛教徒不知道利益世間你就會很苦呀!世間人苦在什麼地方呢?就是自利,自以爲是、自許的東西。說僧者衆中尊,這個“尊”就尊在一個利益世間的心智上了。那你說世間人莫不爲己呀!天下所屬莫不自以爲是的,所以這個世俗心與學佛人的心就有這麼一點差異!

  

  

  

  所以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消歸到利益世間有情的這個抉擇上來了!不是嘴上說,也不是事情的變化。就是自己要知道這是一個佛的心,也就是自心最根本的消歸。所以佛教有兩句說“不爲自身求安樂,但爲繞益諸有情”,這個話看著是很淺薄,都會說都能感知得到,就是做不到呀!

  

  

  

  求授皈依的居士:就是那種得失的心讓人太苦了!

  慈法法師:對,這樣太苦了!凡夫有情沒有不得失的,對吧?沒有不善惡的,沒有不是非的,因爲啥呢?因爲外境所牽製呀,這個外境牽製了我們的心!外緣所逼迫,引發內在的種子失控不能自依(指叁皈依),所以丟失了這個圓滿的心。

  

  

  

  你看他坐在蓮臺上,(慈師指著桌子上的一個金剛像說)這個金剛坐在蓮臺上,這是幹什麼?就是坐于不動之位,清淨之心廣利世間、光耀世間,實際這個佛像就是一個教導來表達這個法益。

  

  

  

  那麼,這個皈依就是要知道,其實說就是我們心智的一面鏡子,皈依就是爲了要反觀內照,遠離周邊這個依報環境的逼迫,來常來轉境,不被境轉。因爲一切境相不離我們的心智,這個地方要是明白了,學佛的目的和皈依目的就有意義了。要不然我們皈依還是像一樣的苦,要不然我們皈了依還是像世俗人一樣的苦,那就沒有意義!

  

  

  

  爲什麼要講這個叁皈依呢?我感到這個是十分重要的!聽得懂了這個叁皈依的福德是無量無邊的,就是對娑婆世界的這個堪忍之苦你就能走出來,要不然你就走不出來。所以說這是個鏡子,皈依也就是爲了這一個目的,你大概能夠聽得懂的?

  

  

  

  求授皈依居士:能聽懂!

  

  

  

  慈法法師:你表述一下好不好?就是你用你自己的話,不管合不合適你表述一下。

  

  

  

  求授皈依的居士:皈依就是我自己要從那種得失的心裏走出來,用佛的智慧來開啓自己的心靈。

  

  

  

  慈法法師:OK,已經很有意義了!

  

  

  

  對,對!就是再從一個角度來談一談。好比說我們看見這個花草呀,(慈師指著旁邊花籃裏芬芳的鮮花說繼續著道)看到一個比較憎惡的東西、厭惡的東西。按佛教來說,好比說看到一個很美好的東西與很醜陋的東西,在修行者、學佛人的心靈中它是一如的!它用有差別,心智無別。就是你要知道它是來自心智的感受。感受,能知道這個是花,這是個好的東西,但它不會産生取舍的這個過程中稱爲的動念。

  

  

  

  這一個動念,我們稱爲覺悟!

  

  

  

  要一稱這個花是好的東西,這個的不好的肮髒東西是不好的東西,産生這種分別的時間就會産生痛苦了。因爲下面就會有取舍,我們稱爲能、所,就是心與境産生了對待。這個對待就會有取舍了,因爲啥呢?對,就是排斥了,待,就想取過來了,這個心裏就産生了一種痛苦了。

  那麼這就稱爲能、所之相!要是我們這個第一念知道這個是花,這個好或者是不好的東西,這個一念動起來了,這個覺性一動,就是佛陀,沒有什麼的!

  

  

  

  求授叁皈依居士:就是我的那種得失心真是把我害苦了!

  

  

  

  慈法法師:對,對!不光是害你,得失心、對待心、是非心、認爲外面的境界是真實的這些心,都使我們喪失了不動的金剛心,清淨的蓮花心,光耀世間的智慧心。那就遠離這沒有必要的苦的!

  

  

  

  先放放松,心裏先感知一下!對,很好,能這個以一個心願來求授皈依是很好、很好的,很難得。皈依是我們人生新的軌迹,真正地認識到有一次感動就好,真正地感動!就是你于反複,再反複、再變化它都不會再退失了。

  

  

  

  我們這個沒有皈依之前,就會認爲心外有實。皈依之後就會認爲心外無境,境皆因心而現,人就方便了,人就有主動的權力了!實際就說它通過這個自覺就是知道一切萬事萬物莫不是由自心照見,那我們就明亮了,就有主動的東西了!

  

  

  

  就不會消極地、被迫地被牽製在這個周邊的業緣中,就像傀儡一樣,繩子一牽就手舞足蹈,那不是我們這個真正的覺悟者,具足智慧方便者了。那麼你就會知道這萬事、萬物莫不過是因心境折現,因心而生,因心而用罷了。那我們就會主動地運用這種無染著的心,不取舍的心。

  

  

  

  大概地把這個思維的想法改換、改換,改變、改變就是皈依了。其它這個形式就是把皈依作爲一個形式,把它成型一樣處理一下罷了。

  

  

  

  …

《叁皈依是我的新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平等緣起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