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藥師佛十二大願開示 六、莫令衆生有所乏少

  六、莫令衆生有所乏少

  第四天上午(錄音對應4-1)

  1、喚醒我們的自覺自主

  打藥師七,慢慢的我們對藥師佛有一定的了解,直接從心地對他有一種感知,如來世尊所說的教言最主要是爲了令衆生明了自心,明了自心之妙用,明了自心之莊嚴,要不然如來出世,像那些外道,像其他教講的有一個上帝或者什麼製造了人,或者建立了世界。

  佛陀的教言告訴我們,一切世界由心所現,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法界中,像我們在這個共業的果報中,像我們現前的共業果報中,各個人的感知還是千差萬別的。那麼這個千差萬別是唯心,唯感知,唯所系?而表達。

  昨天下午大石橋一帶、沈陽、鞍山、海城都下了雪,今天太陽就出來了,陽光明媚。這一個世界,同樣的時間,上午下午,天氣的變化,冷暖的感知,我們的心情,個人的感知不同,有人不關注這些東西,下雪不下雪的,天氣不天氣的,有人在想自己的心事,有人在房間娛樂,打麻將,喝酒啊,可能不知道這個過程就過來了,有的人比較關注這些事情,有的人關注自己的感情,有的人關注自己的學習,有的人關注自己的享受。在這一天的時間中,人面臨的感知千差萬別,雖然同一個環境。

  佛陀所說的教言主要是喚醒我們這種自覺自主,你能清晰辨別種種差別的這種廣大智慧。要是辨識不了,我們就有盲從性,有時會迷失自己這種自在的心智。

  中國人的盲從是最厲害的。什麼就是一陣風,像文化大革命以後,中國人吃這個茶,練那個功,反正做什麼都一陣風一陣風的,說跳舞大家都去跳舞去了,說唱歌都唱歌去了,象運動性的,像潮水一樣的,很少有自主,自覺,了解爲什麼這樣做的人。

  象佛教開始放生,許多地方就去放生,大家都去放生,讀地藏經大家都去讀地藏經,有一陣念阿彌陀佛,就都念阿彌陀佛,說學密大家都要學密,但是幹什麼呢?很少人去問這個事情,這個好那個好,不斷的好,這個好究竟是什麼呢?很少了解自己心靈的需要。有一年練氣功,大小城市中的人都去練氣功去了,找感覺去了,氣功過去了,大家開始接觸宗教,宗教好,大家都來接觸宗教,宗教好在什麼地方呢?還是不知道,人雲亦雲的。

  那麼現在我們接觸藥師經了,打藥師七,把藥師七佛請到這個道場裏面,藥師佛又好了,那他好在什麼地方呢?諸佛如來的教言究竟好在什麼地方呢?真在什麼地方呢?

  這是我們每一個人要主動的,要有主觀意識,來審知他的好處,要有一個審觀的機會,不要盲從。盲從,後邊刮來什麼風,你還會隨著風去轉,那麼這樣我們真正的得自在解脫的機會是沒有的,是沒有真正的智慧,沒有辨識能力,分別執著是凡夫的作業,但要清晰了知是大家的方便。

  藥師佛和阿彌陀佛之間有沒有差別呢?這些佛陀的差別是什麼?他表現在差別,爲什麼要運用差別?他們沒有差別的地方是什麼?我們都要有個了解與認知,要不然大家學佛就有許多被動性,以後回到世俗中還是像世俗人一樣,沒有自在力,主動力,智慧力,方便力的這種自己掌握的法則。

  所以我們學佛的人要慢慢走出這種迷信、盲從,要逐漸深入了解一個法則,掌握這個法則,認知這個法則。

  像我們在念“唵。鞞殺逝。鞞殺逝。鞞殺社。叁沒揭帝莎诃。”有心的人就會問爲什麼要這樣念呢?爲什麼要用這個調子?它的緣起是什麼呢?他就會去考究這些,爲什麼呢?他掌握一個方法要知道一個方法的來源。

  2、善觀照自己念頭

  我們學習藥師佛十二大願,藥師佛這種願的作用我們要了解,那就是一個源頭,源頭在于什麼地方呢?一切衆生的究竟源頭在心,在我們的心念,在我們心念的延續,要不了解這個心念的延續,你對第一個心念你就不在意。

  我們每日中有的人一天打無量個妄想,有的人叁念五念,有的人多生多劫可能就一個大願,兩個願,叁個願。像我們知道在藥師七佛中有的佛就四個願、八個願,藥師佛有十二大願,釋迦文佛是五百大願,因爲五百大願,釋迦佛才能來到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百歲人生中度脫衆生。

  願望太多,我們慢慢變成妄想了,不能延續它,要是一個念你這一天能把握的很清晰,你就能活得很自主、自在。不相信你可以用這個方法,我這一天就念一個事情,其它的我都不念,我什麼也不念,來了我就忏悔,來了我就不理它,不隨它也不去壓抑它。

  我就這一個念頭念一天,我看是什麼樣子,慢慢的,你就會心地很明亮,很自主,很安樂,你會很安樂的。

  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我們平時的妄想紛飛,妄念紛飛,很多是被迫的,別人這麼說的,我隨著別人的說話就跑了;別人這麼想的,我隨著別人的想法跑了;環境是這樣的,我隨著環境跑了。自己很難有一個自主的、清晰的、次序的、可以把握的、可以運用的念頭。

  許多人都讀過《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大勢至菩薩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叁昧。”

  彼佛教你什麼叁昧?教我念佛叁昧。那麼在無量劫以來,恒河沙劫以來的一個法則,大勢至菩薩一直相續下來。恒河沙,我們都知道印度有一條大河,象中國的黃河一樣,是一個國家的標志,很寬,沙極爲的細膩,十分細十分細,象無量恒河沙一樣的劫數,能有多長呢?一個河沙能有多少呢?不可稱說。大勢至菩薩就在這麼恒久的時間中來念佛。這麼一念,念佛持續下來。

  所以“若衆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得叁摩地,斯爲第一”。

  爲什麼能得正受呢?他念頭就簡單、明了、自主。沒有被迫性,沒有牽製性。若我們坐在這地方聽法,有一點動靜,你的心馬上就被牽動了,外面有一點動靜,耳朵隨著聲音就跑了,眼睛隨著景象就跑了,爲什麼呢?你不知道自己的心念,怎麼來把握自己的心念,認識運用自己的心念。很多被迫性,被牽製性,不自主。

  那我們能不能通過學佛變得自主起來呢,清晰起來呢?順利起來呢,安樂起來呢?佛法的確能給我們帶來自主、自樂、輕松、明亮。象今天的天空一樣明亮,象太陽一樣明亮,不再被蒙昧。

  我們的念頭太多、太雜、太被迫、太被牽製。象我們念一個真言“唵,鞞殺逝,鞞殺逝,鞞殺社,叁沒揭谛,莎诃。”你歡喜的、專注的念它一天一夜。你就知道許多念頭是沒意義的,許許多多的念頭都是妄想,它蒙蔽我們的心。

  我們學藥師佛,藥師琉璃光如來影暢表裏,光明遍照,功德巍巍。功德巍巍就是安住無疑。安住這種光明的心智,不記善了也不記惡了,不記是也不記非了。也不在無記中迷茫中丟失自己。明明了了,光光明明,自自在在的照耀著世間,那個心就象太陽一樣。

  照亮覺知世間,不被世間所動搖,所牽製。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超日月光的心,就象我們昨天讀藥師佛第一大願、第二大願是一樣的,影暢表裏,功德巍巍,大光普照。

  這不是一個口號,是一個心裏的狀態,是一個智慧善巧者一種正常的心理狀態。

  雜亂的、被迫的、分別的、被分別執蒙蔽的、這樣的心不正常,是一個煩惱的狀態,是一個不健康的狀態。慢慢的我們通過學佛把自己的心地清晰化,念頭清晰化、直接化,不再造作,不再蒙蔽,不再屈辱;不再受欺,不再欺辱他人。

  佛教講直心道場,真心是法啊!

  我們凡夫有情根本是在行于非法,妄想紛飛,非法法中多受其苦,不得自在力。

  我們要看住自己的念頭,在禅堂裏的人,說話頭提起來,他就會提一個話頭。象我們中國的禅堂一般一提就是“念佛是誰”?不可以作解,不可以作答,不可以作執著,只念話頭。前念不能生,後念不能滅,前念一生就有汙染,後念一滅就斷滅頑空。“你在做個什麼?”這一段心就是話頭。就是所謂的清淨心,前念未生之時就是不動光明心,後念未滅就是妙用無窮。

  3、要自尊不可自卑更不要自慢

  我們作爲一個學佛者,要知道方法雖然千差萬別,無外乎是令我們明心見性,無外乎是令我們隨順佛智,以知自心,隨順佛願,以抉擇自心。

  不要認爲自己是個老人、女人、男人、凡夫,是一個愚癡的人,或者說這樣就混過來的人。不要這樣認爲,這樣就辜負了自己的一生,乃至辜負了自己的未來,丟失了自我最高尚的價值----就是成佛,運用佛法。自已去製造流轉。

  作爲一個學佛人一定要自尊,這不是慢心,是如實的自尊。珍惜自尊的機會就是每一個當下,珍惜自己生命中每一時刻的價值,就是每一個當下的真實,珍惜它。不要太多的造作與無意識的造作。使自己的行爲簡潔起來,明快起來,透徹起來,省力起來,安樂起來,它就會愉快,就會充滿喜悅與光明。

  作爲一個人一生中太多的造作,太多的蒙蔽,太多的是非,太多的固執,太多的自許,太多的所知障,太多的相互傷害。我們把這些都去掉了,我們在這世間,不管是以什麼樣的身份,什麼樣的作業,什麼樣的時刻,你給人帶來的都是陽光、喜悅、安樂與甯靜。真正的作善知識。

  我們這個藥師七很快就過去了,一晃就過去了,那我們真正的是不是學到法了呢?打七是不是打掉無始以來的妄想執著的塵垢了呢?把這些架子,捆綁我們的鎖鏈,真正解脫下來了呢?那樣是有意義的,是十分有意義的;是再多的精力、時間和生命都換取不來的,它真正是珍寶,是不可毀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珍寶,是出生一切功德的摩尼寶!

  現在世間的人很多,真正能靜下來學佛的人少之又少,那我們在這少之又少的份中占了一份。我們是不是能真正的實踐運用佛法呢?所以在實踐佛法,學習佛法中,能真正的運用起佛法的人又少之又少,在這個少之又少的人中有沒有我們的成分呢?這裏還真需要我們每一個在座的…

《藥師佛十二大願開示 六、莫令衆生有所乏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