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點眼
慈法法師開示
(丁亥年夏安居。某日,迦葉尊者守衣入定心臆一隅——雞足山華首放光寺磐陀石小木屋慈法法師會客廳:寬大明亮的落地窗外陽光普照,萬山寂靜,茶香彌漫。爾時,複有出家師、居士若幹、輕乘夏風候鳥谛然,一派清朗、祥和,諸衆依次席地正坐,聆聽法師開敷法幢妙音宣流。) ……
慈法法師:正確的修行方法是什麼呢?是如法的修持。你爲什麼說累呀、累呀,就是違法地操作了自己的生命,以惡法來逼迫自己的生命了,帶來了苦、困、難、障,這都是自己給自己帶來的東西。
居士:安樂行是不是還是以安心爲要?
慈法法師:實際安樂行本身是什麼呢?按照正行來說就是苦難之時坦其自性,即袒露它的自性的刹那生起的喜悅。就在苦的時候,袒露自性的守護,這時候的樂才是不可思議的樂!好比說我們遇到這個事本來很好,它就沒有什麼了,基本上就這個狀態,就稱爲業相續狀態,但你在極苦之處,突然地把它的本質揭開了,你會生起大樂。
這個樂是大,這個“大”是什麼?就是苦處有樂,就是這個意思!一般我們的樂就在樂處才會有樂,而不知這個難處、障處、危險處,就是業緣泛起處,那是真正的樂!爲什麼呢?就是坦露它的本質的時候。佛法恰恰用在這個地方了,于是樂我們就輕輕地放在一邊了,對吧?就把所有的難緣、障緣解決于當下,這是真正的佛法利益,並不是說這個苦之外再找個樂,沒有那一說,若有也就沒有佛法了。
你看現在的人呀,好比說犯錯誤了,他就包藏、隱蔽、害怕、畏懼,他就不敢面對,實際若面對了,忏悔得安樂。忏悔實際是一種放下的安樂,但透其本質、了其實相,得究竟安樂!因爲業處一來你就把它解決了,那麼這個地方得究竟方便,即麼事情來了都可以得方便,要不然我們就不得方便,實際法印就是方便,也就是究竟方便。不象守株待兔的人,突然碰到一個死兔子,就認爲這個地方可以得到兔子了,結果怎麼守兔子也不來了,爲什麼呢?它是偶發性的,就象有人碰到一個利益是偶發性的,但是如果你一旦掌握了法印,你就會時常歡喜,清淨安樂,你是主動的!
學佛的這個“安心”。在學佛最基礎的因緣上,要知道安心,要知道發心,要知道本心,明確本心,究竟于本心,在這個地方要去不斷地實踐這個安心,這是最初因緣,但一旦安心了,人就會怎麼樣呢?就會面對世間。面對世間的時候,看是真安心,還是假安心。這時候的業種,即業相,不是你個人的單一的業相,即正報的這種相續了,業報相續,無始以來的業種一時翻起,所以若面對事相能如實解決,這時候得真實安心,就是相應安心,就是理事一如安心!
開始我們只能在事相上解處安心,就是說:哎呀,我理解了,這個煩惱來了我不要染著,對諸行是苦、諸法無常、諸法無我、寂靜涅槃這個地方認知了,但到事上了,不見得能行,所以在事上就不斷地錘打、錘打……,然後理事並舉,一時契入,這個契入是真實利益。但此處尚不究竟,何以故呢?還有理,還有事,理事二種對待,尚有觀照二法。有觀有照,觀照爲礙,此時不能得究竟歡喜,即沒有斷煩惱!
所以若人一時對待消融,諸法一無所得,無智亦無得,無有對待故,一切法秉然于光明藏中,就是說“無對待”都沒了,這時候人得大安樂!此種安樂就不只是真實安樂,是大安樂!以大安樂故,能利益世間,無挂礙了,所以說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
夢想,究竟涅槃,叁世諸佛一路走出!在這個地方利益衆生。
而你們開始要能把心安下來就不錯了!先要把心安下來,先要解悟,然後在事上錘打自己。你先經過道理,也就是說先要有個發心,先要有個心地參照,這個都沒有,你怎麼行法啊?都是造業去了!你知道嗎?出家、在家都是造業!你相信嗎?什麼業呀?都是煩惱的累積!這個地方要看好,那你再把這個對待的問題解決了,什麼有覺有照、知如法不如法等等。
就是說,此事知其本性,坦其本性,念念回歸,這還是有覺有照的。覺照之時不得究竟方便,可以說是一時觀照安樂,但是觀照也爲礙,安樂之時也以爲障礙,不得究竟安樂,即不能斷除煩惱,這個地方已經伏煩惱了,即煩惱來了,馬上就能知道它的本性是什麼,馬上能回歸到它的本性中來,這是很重要的修持。
淨土就不這樣修持,淨土是什麼呢?泯除對待,一時回入光明藏,清淨安住,無所對待!但是若你們用不上了,就慢慢爬吧,就這樣爬格,爬什麼格?讀自己的心,明白自己的心。其實淨土教言是最深刻的了,九法界等蒙攝受,鹹得往生,平等緣起,一時回入啊,沒有對待!
哎呀,沒有對待的法則沒人要!所以,這麼多年來我苦就苦在這個地方了,不願意再講了。無待的法則,就是一時斷除煩惱!何以故呢?無始以來的善惡無記一時消融,歸于彌陀無礙光明中!但是這麼大的福報你不要,就是小心眼子、小膽量,總想搞點小鬼明堂,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好了,慢慢來吧,那就爬吧,爬格去吧,就是不能一次性抉擇啊。
平等智中得大安樂,斷除煩惱!以彌陀無礙光明故,斷除現前煩惱,即善惡無記一時消融,凡聖一時消融,歸于光明啊,得以自在力;光明亦不可染,得以究竟寂滅,這個地方是斷煩惱方便,連伏它都不伏了!伏的時候還有這個東西呢,對不對?你還有對待,你還要伏它。對待消融,心智蕩然!所以說那叁種清淨心中的樂清淨心啊(叁清靜心爲:無染清淨心、安清淨心,樂清淨心)。
菩薩們呀,學佛呀,講了這麼多年,我就象賣佛的一樣,也賣不出去。真是啊,講多少年了?就講這一句話。鹹同趣入,一時解脫!但人不要,哎呀我有煩惱,我業還很重,我做了多少善事,那個善知識多好,那個善知識多壞,這個寺廟怎麼樣……。心總是對待呀,對待擇取,不能安樂!本來是一身輕之人、利益世間之人,結果去奔波于自己的取舍之中,沈淪于六道!辜負了彌陀啊,你知道嗎?本來我們應該利益世間去了,沒事了,結果還忙叨著自己的業緣去了,善惡無記,還在忙叨啊!
哎呀,辜負了彌陀,我都感覺到辜負了彌陀,知道嗎?可憐。以前我給他們說,好呀,你們修這修那去吧,修了叁年以後再回頭找我就對了,我給你們慢慢講無修爲之法,非因果之法,出生死之當下成就之法!你們愛來,來聽,不愛來,你們走!十幾年前就這樣講的。你好好修吧,慢慢地修!修了回頭再來找我,我教你們不修!
彌陀教言本來就是這樣子的嘛——身業禮拜阿彌陀佛應正遍知,爲生彼國意故,得生彼國,平等一味,入蓮池海會;稱贊阿彌陀佛平等光、智慧光、不思議光、乃至無盡光明一時湧入自己心中,何以故呢?心智蕩然啊。什麼蕩然?無所挂礙,無所對待!你還有什麼煩惱呀?還有什麼凡聖呀?還有什麼高低呀?還有什麼人我呀?只是贊佛功德,歡喜踴躍,不能自製,所以心常發願,願一切衆生亦複如是,得大安樂!哎呀,可惜阿彌陀佛喲,這樣一個珍寶的教言,被我們踩在腳底下當土用了,但當土也給你帶來安穩了。
你一對比就知道彌陀教言甚深不可思議的所在了!所謂平等緣起、光明緣起,也就是如來藏緣起不可思議,就在這兒了,就是斷煩惱于當下,出生死于當下,橫斷橫出,不假第二方便,這不是胡說的,是真實不可思議!曆代祖師講,哎呀,善哉,稀有呀,淨土,了義之了義呀,淨中之淨,圓頓之極圓頓之教言,不可思議,橫斷于生死!
人不知道這一點,認爲這都是誇張其詞,誇大了,可能是因爲說自己的法門,就來誇贊它了。不是!根本不是這樣子的,是如實之教,如實之說、如實法則、如實的利益。我死了誰給你們講呀,給你講的人都睡著完了,到極樂世界去了,沒人講啊!
對這個地方,一般的人認爲自己用不上力,就不以爲真了,又回到世俗的善惡、是非、對待,又徘徊去了!那是我們的習慣,又去開始了,到事上又開始了,念人我、是非、凡聖,又出來了,一大套,又開始了,又開始了,一套一套的!
居士:師父爲什麼用不上力呀?
慈法法師:用什麼力?
居士:就是彌陀教言怎麼在事上用不上力呢?
慈法法師:好比這麼說,我惡了,別人說我惡,那我就惡呗,心智不動搖,別人說我善了,那我就善呗,心智不動搖!用什麼力呀?就是在現實面前你是不是能這樣做!(《往生論》中)那五念門與五種果門,念門是什麼呢?心念一至,即用此法,若回向門,若前四門中,就用它,用它就用上力了,你不用它就不用力,用什麼呀?
果門就更簡單了,就直接回入,不舍一切苦惱衆生,回向爲首,成就大悲,遊戲神通至教化地,面對煩惱如獅子搏鹿,遊戲自在!就象玩遊戲一樣,如獅子搏鹿,什麼叫搏鹿?煩惱來了,抛抛它,讓它繼續跑,再抛抛它,還在跑,再抛抛它,就是跟煩惱逗著玩,如此而已了,而不是說被煩惱所困擾、纏縛了。
可能你們沒有見過獅子戲鹿的這個樣子,一般鹿雖然很能跳躍,但獅子的力量是久畜而待發,撲一上去了,把鹿給撲倒了,這時候鹿掙紮掙紮,獅子也不管它,也不吃它,也不咬死它,就讓它跑,然後一下又撲上去了,也就是說它難逃獅子的大力與速度,它逃不出去。我們運用法則純熟的時候,煩惱業習來了,就象鹿一樣,那不過是獅子之食,獅子之遊戲之物,而非是危害之物了。因爲鹿肯定是獅子的口中之食,對吧?那煩惱、業障在佛法的這種法則面前呢,也是滋養佛法的營養,也是其威德表現的地方。
這個地方就是學佛人現在轉不過彎來的地方,認爲“哎呀,這個人這麼大的煩惱呀”,我說太了不起了,煩惱大好呀,剛好有好的法則來對治,不是嗎?!你真試一試嘛,關鍵是不是在用法則,這是最大的問題,你要不用法則,肯定苦了,要是用自己的想法、業習,那肯定是把自…
《淨土點眼》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