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漢傳因明學習筆記

  漢傳因明學習筆記

  一、因明概述

  (一)因明的概念,産生與發展:

  因明産生于古印度,是古印度五種學問之一。五種學問即五明: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內明。因明梵音醯都費陀,屬于論理的學科。由宗,因、喻叁部分組成,其中因是最重要的部分所以叫因明。

  據傳說,因明是一位叫“足目”的仙人創立的。足目在曆史上確有其人,是印度正理派的創始人,其主要因明著作是《正理經》。不過,按照現在的學者的看法,《正理經》雖然托名足目,但實際上是正理派學者在他死後在公元250至350年間編纂而成的,因此它是正理派的集體成果。在佛教徒中,龍樹,無著,世親等大師都對因明有專門的論述。後來,陳那深入研習並著述,對因明學的完備與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到了法稱則使因明理論更加完備.唐玄奘大師西遊求法,將一些因明論典帶回中華傳授。在其弟了窺基等人的幫助下,使因明學在中國廣泛傳播。

  (二)學習因明的重要性

  在曆史上,因明是在辯論中産生,並在辯論實踐中發展起來的。因此它是一門關于思維和辯論方法的學問。因明在古代印度知識體系中的地位,相當于亞裏士多德形式邏輯在歐洲學術中的位置。因此掌握因明,其主要用途有二:

  第一,自悟。

  由于因明在印度教育和學術體系中的位置,很多佛教著作是以因明作爲論述工具寫成的。學習因明可以幫助自己深入理解典籍,並運用佛理正確地分析問題。

  第二,悟他。

  因明學是一門關于辯論的學問,因此因明可以作爲一種工具平臺,在其基礎上開展不同信仰者之間的辯論。在曆史上這樣的實例比比皆是。運用因明于論辯,是古代印度公共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它的一些獨特的規定,使其特別適合于這個工作(我認爲,就作爲不同宗教和意識形態信仰者的對話平臺而言,它優于形式邏輯)。

  由此可見,研習因明學是多麼的重要。

  (叁)因明的叁支量式

  學因明,就應當知道量式的基本結構。一個完整的量式由宗(論點/命題)、因(理由),喻(例子)叁部分組成,稱爲叁支量式.此叁支量式是用來說明法義的。爲了很好地說明法義可以把這叁部分都說全。

  例如:

  張叁要死(宗)

  因爲張叁是人(因)

  凡是人都要死,比如蘇格拉底是人,他就死了(喻)

  如果已足夠把法義說清楚了,也不必非叁支俱全不可。例如:張叁要死(宗),比如蘇格拉底(喻)。

  二、宗

  1、宗的概念

  宗:又叫宗題,就是某人的觀點或主張。

  宗,由兩部分組成,即:主詞和賓詞。

  主詞:又叫前陳(亦稱宗法)或所別,就是一句話的主語,討論的對象。

  賓詞:又叫後陳(亦稱宗所法)或能別,是說明主詞的。

  例如:張叁是人。在這句話中,“張叁”是主詞(前陳),“人”是宗的賓詞(後陳)。

  主詞與賓詞之間的關系用一句話來表示,就是“什麼,怎麼樣”。 “什麼”是主詞, “怎麼樣”是賓詞。

  2、宗九過

  ①與現量相違

  現量:是現實知覺,不加任何推理。

  例如:你現在眼前見到的這些:書,椅子、桌子用眼睛直接能感知到。

  與現量相違:是宗與現量相互矛盾,相互違背。例如:蛇有腳。

  ②與比量相違

  比量:通過推理,分析而獲得的信息。

  例如:看遠處冒著濃濃的黑煙(這是現量),通過這個現象,你能推斷出下面肯定著火了,就是比量。

  與比量相違:宗與比量相違背,有矛盾。例如:人不會死。

  ③與世間違

  世間:這裏指世間共認的常識.

  與世間違:是與世間共認的常識相違。例如:球是方的。

  ④與自教相違

  與自教相違:與自己所遵從的教義相違背,例如:基督教徒說耶稣不是神。

  ⑤與自語言相違

  與自語言相違:宗的前陳與後陳相矛盾。例如:騙人不是妄語。

  ⑥能別不極成

  不極成:就是雙方不共同認可。

  能別不極成:宗的賓詞不是雙方認可的事物。例如:方是心不相應行法。如果對方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心不相應行法,宗是無法進行討論的。

  ⑦所別不極成

  所別不極成:宗的主詞不是雙方認可的事物。例如:劍齒虎是凶猛動物。如果對方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劍齒虎,是無法對宗進行討論的。

  ⑧俱不極成

  俱不極成:宗的主詞與賓詞都不是雙方認可的事物。

  例如:雲手是太極拳招式。對方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太極拳招式,雲手,無法進行討論。

  以上分析的不極成過是辯論對方不知道宗裏提出的事物是什麼,因此無法進行討論。還有一種就是在辯論時雙方沒有確定概念,就進行討論,也犯了不極成過。

  例如:極樂淨土是有的。

  這裏的“有”,可以有兩種理解:一種是實有,另一種是幻有.所以,在討論時,雙方應首先統一“有”的概念.如果雙概念不統一,一個認爲是幻有,另一個認爲是實有,這樣辯論,是不可能有結果的。因爲說了半天,根本說的不是一碼事。

  ⑨相符極成過

  相符極成:雙方對所立的宗都同意。雙方觀點一致,根本沒有討論的價值。例如:蛇無足。雙方觀點一致,根本沒有討論的價值。

  以上是在立宗時要注意避免的九種過失。不僅自己要注意不犯這些過失,還要注意發現對方是否有這些過失。如果有,直接指出來就可以了,不必再往下進行討論。

  叁、因

  1、概念

  因:是說明宗的理論依據。比如:

  張叁要死

  因爲他是人

  凡是人都要死,比如蘇格拉底

  在這裏,“因爲他是人”就是“因”。

  2、因叁相

  “因叁相”是因明對立因所作出的叁條基本規則,即“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和“異品遍無性”。

  ①遍是宗法性

  前面已經提及,所謂“宗法”,就是宗題的主詞。“遍是宗法性”的意思是:“因”要遍及宗題的主詞。比如“張叁要死”這個宗題和“因爲他是人”這個因,就要求所有叫“張叁”的都是人,不存在不是人的別的叫“張叁”的事物。

  ②同品定有性

  所謂“同品”,指宗法外,其他與宗法同類並符合“因”的條件的事物。比如“張叁要死,因爲他是人”,“同品”就是除了張叁之外的所有會死的人。“同品定有性”要求除了“張叁”之外,別的所有人也都會死,否則就不能用“因爲他是人”這個因。

  ③異品遍無性

  所謂“異品”,指宗法外,其他與宗法同類,且不符合“因”的條件的事物。比如“張叁要死,因爲他是人”,“異品”就是不會死的人。“異品遍無性”要求,沒有不會死的人,否則也不能用“因爲他是人”這個因。與同品遍有性相比,異品遍無性並沒有提出什麼新的要求,所以有的因明書上稱之爲“止濫”,也就是從反面說明的意思。

  3、因的14種過

  因的過失有14種,分爲叁類,即“不成”、“不定”、“相違”。

  (1)不成

  “不成”有四種情況:

  ①兩俱不成——因的不能成宗,理由不能支持論題,是雙方都承認的。

  例如:“小明是個壞孩子(宗),因爲他愛吃糖(因)”。如果雙方都認可“愛吃糖”與“壞孩子”沒有必然聯系,那麼這個因就是“不成”因。

  ②隨一不成——有一方認爲因不能支持宗。

  例如:基督教徒對無神論者立量:“人是上帝創造的(宗),因爲這是聖經上說的(因)”。無神論者認爲聖經上所說並不能證明人是上帝所創造,因此這個因也是“不成”因。

  ③猶豫不成——用來支持宗的因是一個真價值有待判明的命題。

  例如:“小明是個壞孩子(宗),因爲他偷東西(因)”。如果小明是否偷過東西尚有待查實,那麼這就是一個“猶豫不成”因。

  ④所依不成——即“因”不是“前陳”的屬性。

  例如:“小明是個壞孩子(宗),因爲他說謊(因)”。如果小明沒說過謊,那麼這就是個“所依不成”因。

  (2)不定。它共有六種。

  ①共不定——即:因的範圍太寬泛了,不能滿足“異品遍無性”的要求。

  例如:“張叁是男性(宗),因爲他是人(因)”。這裏的“異品”就是所有不是男性的人。按照“異品遍無性”的要求,不能存在不是男性的人,否則這個因就不成立。顯然,女性就是“異品”,但她們是存在的。因此這個因違反了“異品遍無性”的要求,犯了“不定”過。

  ②不共不定——即:因的範圍太窄了,不能滿足“同品定有性”的要求。

  例如:“張叁有2米高(宗),因爲他是人(因)”。這裏的“同品”就是除了張叁之外所有的人。顯然不是所有人都有2米高,因此這個“因”違反了“遍是同品定有性”的要求,犯了“不共不定”過。

  ③同品一分轉,異品遍轉——這句話的意思是雖然“異品遍無性”能滿足,但“同品定有性”不能滿足。因此因不成立。

  ④異品一分轉,同品遍轉——這句話的意思是雖然“同品定有性”能滿足,但“異品遍無性”不能滿足。因此因也不成立。

  ⑤同品異品俱一分轉——“同品定有性”和“異品遍無性”都不能滿足。

  ⑥相違決定——即“因”是對方所不能接受的,是對對方觀點的誤解或曲解。

  例如:無神論者對基督徒立量:“耶稣不是上帝之子(宗),因爲聖經是這麼說的(因)”。如果基督徒認爲聖經沒有這麼說,那麼這個因就是不成立的。

  (3)相違。相違因是說這個“因”與所要證明的“宗”相反,不但不能證明宗題,反而可以用來駁斥宗題。它有四種情況。

  ①法自相違

  “法”是宗的後陳。這句話的意思是因與宗後陳相反。例如:“張叁不會死(宗),因爲他是人(因)”。對方可以駁斥:“因爲他是人,所以他會死”。

  ②法差別相違

  “差別”是“暗含的意旨”的意思。因爲佛教辯論時,有時不僅要看表面的意思,還要看語言下面暗含的意思,即所謂“言外之意”,因此“法差別相違”的意思就是因的“言外之意”與宗後陳相違反。

  ③有法自相違

  “有法”是宗的前陳。這…

《漢傳因明學習筆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