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那論師思想的變化
杭州佛學院 剛曉
內容提要:陳那論師的因明理論,在早期的《因明正理門論》等著作中,是以二悟八門爲綱的,但到了晚年,他在《集量論》中對因明體系重新進行了構建,給改成了以二量爲綱:現量和比量,其中現量是比量的基礎,比量又分爲自比量、爲他比量,爲自比量則是爲他比量的基礎。我們漢地的因明因爲一直到近代才有《集量論》譯本,所以一千多年來只是抱著陳那論師的二悟八門思想在研究。本文著重說明了陳那論師的早期著作,主要內容其實是偏向于爲他比量的,比如《因明入正理論》中的宗的定義等,就只適合于悟他門、爲他比量,我們現在不能把他的早期思想普遍化。
關鍵詞:陳那、集量論、現量、比量
陳那論師(梵文dignāga或dinnāga,藏文Phyogs-kyi
gla
-po,約440—520年)在佛教內的地位無比崇高,號稱佛教六莊嚴[1]之一,學術界則稱他爲新因明之父。他的著作很多,其中因明著作有八部,號稱陳那八論:《觀叁世論》、《觀總相論》、《觀境論》、《因輪論》、《似因門論》、《理門論》、《取事施設論》、《集量論》,這是義淨法師(635—713)在《南海寄歸內法傳》上說的。在這八部著作中間,影響最大的是早期的《因明正理門論》和後期的《集量論》。早期的《因明正理門論》被其門人商羯羅主論師(
a
kara-svāmin,約六世紀人)給簡化成了《因明入正理論》,傳到漢地,成了漢地人研習因明的核心著作;而後期的《集量論》,傳到藏地,被藏地人稱之爲《量經》[2]。這裏就以這兩部論爲主把陳那論師的思想演變給勾勒一下。
《因明正理門論》的總綱與《因明入正理論》是一樣的,不過《因明入正理論》中的用語很上口,我們就按《因明入正理論》來表述了。
商羯羅主論師在一開始就先把其大綱給點了出來:
能立與能破,及似唯悟他,現量與比量,及似唯自悟[3]。
也就是說,因明的綱要分兩部分:自悟、悟他,自悟裏邊包括了現量、比量以及似現量、似比量,悟他裏邊包括了能立、能破以及似能立、似能破。實在地來說,現量、比量確實能夠自悟,但似現量、似比量其實並不能起到自悟的作用,爲啥也被放在自悟裏呢?沈劍英先生說:
似現量、似比量旨在糾正個人認識和思維中的謬誤[4]。
也就是說,因爲似現量、似比量本意是自悟,雖然沒有起到實際用處,但用心是好的。咱們中國的古人也說:百善孝爲先,論心不論迹,論迹貧家無孝子。既然是論心,所以幹脆就把似現量、似比量也給放到自悟裏邊了。
同樣的,能立、能破是能夠起到悟他的作用的,而似能立、似能破實際上並不能起到悟他的作用,不過是因爲它有心悟他,所以也給放到悟他裏邊了。
沈劍英先生說:
似能立與似能破旨在揭露論敵的過失[5]。
實際上,把似現量、似比量給放到自悟裏,把似能立、似能破給放到悟他裏,也會起到一些負面的影響,因爲佛教畢竟是宗教,既然是宗教,就是以生命的解脫爲目的的,可似現量、似比量實際上不但擔負不起自悟的功能,而且攪了自悟的局,成了解脫的絆腳石。似能立、似能破也是的,其實它們妨害了解脫,是攪了悟他的局。
在佛教的教義裏,因果報應是絲毫不爽的,爲啥本心是自悟的似現量、似比量,以及本心是悟他的似能立、似能破實際上卻是走到了自悟、悟他的反面呢?這個問題先放放。
《因明入正理論》的正文,就是以這個大綱而展開的,我們可以把它給劃出來:
現量
自悟 似現量
比量
因明 似比量
能立
似能立
悟他 能破
似能破
當然,在正文裏具體展開的時候,次序有了一點變化,成了:能立、似能立、現量、比量、似現量、似比量、能破、似能破。而且在正式解釋的時候,用了大量的篇幅解釋了能立、似能立,其他的可以說實際上只是一筆帶過而已,尤其是現量、比量、似現量、似比量,在正文中各有一句話。現量是“此中現量,謂無分別。若有正智,于色等義,離名種等所有分別,現現別轉,故名現量。”比量是“言比量者,謂藉衆相而觀于義。相有叁種,如前已說,由彼爲因于所比義有正智生,了知有火,或無常等,是名比量。”似現量是“有分別智,于義異轉,名似現量,謂諸有智,了瓶衣等分別而生,由彼于義不以自相爲境界故,名似現量。”似比量是“若似因智爲先,所起諸似義智,名似比量。似因多種,如前已說。用彼爲因,于似所比,諸有智生,不能正解,名似比量”。
這樣來看,《因明入正理門》著重是講的悟他門的論辯規則、技巧(悟他門的能破、似能破實際上講得也很簡單)。
《因明正理門論》中,只不過在論述的時候,討論得比《因明入正理論》詳盡而已,理論色彩更濃一些,但總綱是一樣的。
到了陳那論師晚年,他山居岩洞,把自己以前所寫的關于因明學的著作進行了一番重新檢討,給重新進行體系構建,他說:
敬禮定量欲利生,大師善逝救護者,爲成量故從自論,集諸散說彙爲一[6]。
也就是說,他以爲自己以前的因明著作並不成系統,甚至可以說還有漏洞,比如:說似現量本意是想自悟,可實際上似現量是妨害了自悟,佛教講究的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如果你本意真的是自悟,何能實際效果卻是妨害自悟呢?這根本與佛教義理是相違背的[7]。于是陳那論師要重新整合、重新組織自己的因明體系。《因明正理門論》是陳那論師早期的代表性因明著作,當然需要打散給以重新集合了。其實我們也有這樣的情況:早先時寫過的文章,到了後來,發現當時所寫的文章並不完美,其思維還有考慮欠周詳之處。或者是先時的零碎文章,後來給整理成了系統的思想體系,在整理的時候,把先時的觀點又給進行了補充。想來陳那論師也是這樣的,先時的《因明正理門論》等作品,到後來就給整合成了自己更滿意的《集量論》[8]。
陳那論師在《集量論》裏邊所建立的新因明的體系是這樣的:
現量
因明[9] 爲自比量
比量
爲他比量
陳那論師的因明體系爲啥要這樣呢?因爲現量是比量的基礎,比量是以現量爲前提的,所以要把現量放在前邊,把比量放在後邊。在比量裏邊,爲自比量是爲他比量的前提,要是沒有爲自比量,就不可能有爲他比量。這樣一來,我們以《集量論》爲標准對照一下《因明入正理論》,恰恰《因明入正理論》是把爲他比量當成了重點。
陳那論師之後的因明家,大都是沿用《集量論》的體系構建,比如後來的法稱論師[10],就是沿用的這個構建方式,在他最流行的著作《正理滴點論》中,其品名就是現量品、爲自比量品、爲他比量品。在其《釋量論》中也僅只是多了一個《成量品》而已,其結構還是按陳那論師的體系來的。一直到後來的比如薩班大師[11],他在其《量理寶藏論》中,也是用的這個體系,其第九品是現量品,第十品是爲自比量品,第十一品是爲他比量品[12]……
在陳那論師《集量論》的這個因明體系中,具體到比量,實際上只有爲自比量是比量,爲他比量其實只是語言技巧而已。後人更有這樣的說法:
只有爲自比量才是真實的比量,而爲他比量是假立的比量……唯有爲自比量才是真正的比量[13]。
既然爲他比量並不是真正的比量,爲啥還要叫它“爲他比量”?這個名字讓人猛然一接觸會認爲它就是屬于比量所攝。是這樣的:
比如甲、乙二人,甲把他所悟到的道理用語言表述出來,乙聽了甲的話,也明白了那個道理。在這個過程裏頭,對于乙來說,其實乙還是以自己的現量認識爲基礎,加上甲的語言爲助緣,而生起了比量認識。乙內心裏所生起的比量認識就是爲自比量。但在乙的這個認識過程中,甲的語言是一個很重要的助緣,要是沒有這個助緣的話,乙就生不起比量認識,所以把甲的語言叫作爲他比量。也就是說,“爲他比量”這個名字是乙給取的,他說甲的語言是甲的爲他比量,對于甲自己來說,這語言根本就不是。
陳那論師在其《集量論》因明體系裏頭,還刻意剝奪了似現量、似比量等的地位,對它們著力于進行破斥,因爲它們其實是我們的正智産生的妨害。《因明入正理論》基于事實的存在而給它們了一個位置,《集量論》則基于解脫而取消了它們存在的合理性。
另外,關于因明的宗(所立),還有這樣的說法:
所立(宗)之定義:無“成立”與無“遮除”[14]。
“無成立”就是指還沒有能夠證明確實是正確的,“無遮除”就是指還沒有能夠證明確實錯誤的,這才是所立宗。
我們如果按這個定義的話,問題可就大了:
所謂所立宗,其實是正在進行著的思維而已(這思維是拿因叁相來判定正誤的)。比如我說:聲到底是常還是無常呢?如果是聲常,有什麼理由來支持?如果是聲無常,有什麼理由來支持?到底是聲常的理由符合因叁相,還是聲無常的理由符合因叁相呢?這是一個符合定義的所立宗。假如說我得到了確定的見解:聲確實是無常的,聲常絕對是錯誤的。這確定見解一得出,就不符合所立的定義的,也就不再是所立宗了。當然,在思維的過程中也不能犯現量相違、自教相違等過失[15]。
再回頭看陳那論師的《集量論》因明體系,則這個所立的定義只能給放在爲自比量裏邊。薩班也確實是在爲自比量裏講的這個定義。
在《因明入正理論》中,對于宗是這樣定義的:
極成有法、極成能別,差別爲性,隨自樂爲所成立性,是名爲宗[16]。
就是說,宗前陳得共許極成,宗後陳得共許極成,前陳、後陳進行差別[17],而且是隨自己的高興而所立的,就是宗。這個定義裏有“極成”字樣,所謂“極成”,這就出現了至少兩個人:立論者、論對者,甚至出現叁方:立…
《陳那論師思想的變化(剛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