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陳那論師思想的變化(剛曉)▪P2

  ..續本文上一頁論者、論對者、仲裁者(公證人)。

  要是按這個定義來說,則這就應該把宗給分到爲他比量裏邊才對——《因明入正理論》也是把它給放在悟他門中的——但前邊說到,爲他比量其實只是假立比量,既然是假立比量,則這宗就只能是假立宗!所以說,《因明入正理論》大量的篇幅其實是在討論爲他比量、假立比量的情況。

  在《因明正理門論》裏頭,一開始就有說:

  是中唯隨自意樂,爲所成立說名宗[18]。

  這裏的說法,其實就是爲他比量裏的情況。陳那論師自己對這兩句頌子的長行解釋裏有,“隨自意顯不顧論宗……”

  據相關資料,玄奘法師自己對于《集量論》曾經學過多遍,但他回來後並沒有傳譯這部著作。使得我們的文軌法師(七世紀人)、神泰法師(七世紀人)、窺基法師(632—682)以及慧沼法師(651—714)、智周法師(668—723)等等,全都是在陳那論師早期的思想中轉,而且甚至更多的是在其弟子商羯羅主論師的《因明入正理論》裏邊轉。

  前邊已經說過,《因明正理門論》以及《因明入正理論》的大綱,二悟八門是其總要。但這二論中用大量篇幅所講的宗過、因過、喻過等,後來都被納入了“根本就不是(比)量”的爲他比量[19],也就是說,它們只是語言技巧而已,既然是語言技巧,所以說宗五過也好,宗九過也罷,這根本就不固定,不必非是五、九,我給總結成宗十過、宗十八過也都是可以(《因明入正理論》總共列出了叁十叁過),根本就沒有錯誤之說,在弘法實踐中,發現多少種過就立多少種過,但這就成了“作如是說,展轉流漫……所說無窮[20]”,那麼陳那論師在《因明正理門論》中自己立了十四過類,說人家足目所說的二十四過類(還有二十二負處)分法不合適,陳那論師這說法合適嗎?當然了,陳那論師說足目的二十四過類分法不合適是舉出了理由的,但這理由其實只是語言而已。就是說:是說足目的二十四過類分法不對,又不是真的不對,只是說它不對而已,不然爲啥《因明入正理門》又何至于把陳那論師的十四過類給取消呢~~不過,即使只是語言技巧、辯論技術,在辯論風氣盛行的古印度還是有作用的,可畢竟與因明本意(按《因明入正理論》裏的說法,就該是自悟、悟他)相距太遠。我們現在的因明學者在研究因明的時候對照分析古因明所列過失數、陳那論師所列過失數、法稱論師所列過失數,在沒有辯論風氣的時代,有意義嗎?

  要是如韓老師開玩笑時說的,“活著就是意義[21]”,當然笑笑也就過去了,沒有必要深究,但陳那論師、法稱論師等對因明學是虔誠的,是他們徹底把因明學由外學變成了內學,所以,陳那論師把自己早期的《因明正理門論》構建改成了《集量論》的二量體系。陳那論師自己的思想已經發生了改變,我們還抱著早期的《因明正理門論》(甚至有的只是《因明入正理論》),這是不是有些不合適?《集量論》的漢本在1928年已經有了呂澂先生的譯本,現在公開出版的還有1982年版的法尊法師的譯本(韓鏡清先生的譯本沒有出版),我們也該對它動動心力了,因爲我們一千多年來根本就沒有認識到因明的核心其實是現比二量。

  --------------------------------------------------------------------------------

  [1]佛教六莊嚴:龍樹、提婆;無著、世親;陳那、法稱。

  [2]陳那造,法尊譯編,《集量論略解》,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3月第1版,楊化群序第11頁。

  [3]大正藏第32冊,第0011頁上欄。

  [4]沈劍英著,《因明學研究·修訂本》,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2年10月第1版,第3頁。

  [5]同上。

  [6]陳那造,法尊譯編,《集量論略解》,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3月第1版,第1頁。

  [7]我們常舉這樣的例子來類比:文革後有不少地方草草籌辦佛學院,招生簡章上寫的都是爲佛教培養人才等冠冕堂皇的話,可是馬上他的佛學院就辦不下去,倒閉了。佛教講究與法相應必有護法,既然是爲了培養佛教人才,爲啥護法不來護呢?這就說明了實際上他當初的發心根本就不是爲佛教培養人才,那只是個幌子而已。現在你說似現量的本意是自悟,表現出來的卻是妨害自悟,表裏根本不一啊。

  [8]韓先生在讀稿時又給我提了一個說法:年齡原因。說,陳那論師早年時候,因爲年輕,精力旺盛,參加辯論的時候多,那爛陀寺還請他代表佛教去平異教徒的事兒,所以《因明正理門論》就特別注重論辯,而晚年時他一個人到窩芝庇廈山洞隱居,心態越來越平和,自然在佛理上用功更多。而佛理是讓人覺悟的,自然就把辯論給放到次要位置了。

  [9]或稱“量論”。

  [10]法稱論師,梵名dharmak

  rti,約620—680,陳那之後的又一因明大師,提出叁類因是其對佛教的最大貢獻,他的重要著作有《釋量論》、《量決擇論》、《正理滴點論》、《因滴論》、《觀相屬論》、《诤正理論》、《成他相續論》等,這七部著作號稱法稱七論。

  [11]薩班,1182—1251,薩迦派第四代祖師,1244年受蒙古闊端之邀,攜其侄八思巴到涼州,于1247年見到闊端了,商定藏區歸屬蒙古政權的條件,從此以後,藏區就成了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爲祖國的統一作出了很大的貢獻。薩班的重要因明著作是《量理寶藏論》,這部論現在有羅炤先生譯本、明性法師譯本、索達吉堪布譯本、萬果先生譯本等四個。不過萬果先生的譯本我並沒有看到過,據他的幾位研究生說已經譯好,很快就可以出版了。

  [12]《量理寶藏論》前邊的第一至第八品,實際上是爲第九、第十、第十一品講量而進行的必要准備、鋪墊。

  [13]祁順來著,《藏傳因明學通論》,西甯,青海民族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第202頁。

  [14]薩班·慶喜幢編著,明性法師中譯,《量理寶藏論》,臺北,東初出版社,1995年9月修訂版,第361頁。

  [15]注意,現量相違、自教相違等有爲自比量的情況,也有爲他比量的情況。《因明入正理論》中所列的叁十叁過,有不少放在爲自比量裏邊是不合適的。

  [16]大正藏第32冊,第0011頁中欄。

  [17]關于前陳、後陳的差別,研究者有不同的說法,有的說只能後陳差別前陳,持這種觀點的學者很多,也有人說可以前陳、後陳互相差別,明確持這種觀點的代表人物有熊十力先生等。我本人以爲是互相差別。

  [18]大正藏第32冊,第0001頁上欄。

  [19]注意,《因明入正理論》裏邊雖然把自悟、悟他給分了分,但在事實上,自悟、悟他並沒有截然的界限,這在因明著作中幾乎都有涉及到。

  [20]大正藏第32冊,第0005頁下欄。

  [21]據韓老師說,這是黃老先生說的,原話是“活著就是勝利”,他說的“活著”,只是狹義的生命存在,我這裏則是把“活著”理解成引申義,指其思想還有生命力,活在人們的心裏、筆下等,比如陳那論師,人雖然已經去世上千年了,但現在人們還研究他的著作。

《陳那論師思想的變化(剛曉)》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