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陈那论师思想的变化(刚晓)▪P2

  ..续本文上一页论者、论对者、仲裁者(公证人)。

  要是按这个定义来说,则这就应该把宗给分到为他比量里边才对——《因明入正理论》也是把它给放在悟他门中的——但前边说到,为他比量其实只是假立比量,既然是假立比量,则这宗就只能是假立宗!所以说,《因明入正理论》大量的篇幅其实是在讨论为他比量、假立比量的情况。

  在《因明正理门论》里头,一开始就有说:

  是中唯随自意乐,为所成立说名宗[18]。

  这里的说法,其实就是为他比量里的情况。陈那论师自己对这两句颂子的长行解释里有,“随自意显不顾论宗……”

  据相关资料,玄奘法师自己对于《集量论》曾经学过多遍,但他回来后并没有传译这部著作。使得我们的文轨法师(七世纪人)、神泰法师(七世纪人)、窥基法师(632—682)以及慧沼法师(651—714)、智周法师(668—723)等等,全都是在陈那论师早期的思想中转,而且甚至更多的是在其弟子商羯罗主论师的《因明入正理论》里边转。

  前边已经说过,《因明正理门论》以及《因明入正理论》的大纲,二悟八门是其总要。但这二论中用大量篇幅所讲的宗过、因过、喻过等,后来都被纳入了“根本就不是(比)量”的为他比量[19],也就是说,它们只是语言技巧而已,既然是语言技巧,所以说宗五过也好,宗九过也罢,这根本就不固定,不必非是五、九,我给总结成宗十过、宗十八过也都是可以(《因明入正理论》总共列出了三十三过),根本就没有错误之说,在弘法实践中,发现多少种过就立多少种过,但这就成了“作如是说,展转流漫……所说无穷[20]”,那么陈那论师在《因明正理门论》中自己立了十四过类,说人家足目所说的二十四过类(还有二十二负处)分法不合适,陈那论师这说法合适吗?当然了,陈那论师说足目的二十四过类分法不合适是举出了理由的,但这理由其实只是语言而已。就是说:是说足目的二十四过类分法不对,又不是真的不对,只是说它不对而已,不然为啥《因明入正理门》又何至于把陈那论师的十四过类给取消呢~~不过,即使只是语言技巧、辩论技术,在辩论风气盛行的古印度还是有作用的,可毕竟与因明本意(按《因明入正理论》里的说法,就该是自悟、悟他)相距太远。我们现在的因明学者在研究因明的时候对照分析古因明所列过失数、陈那论师所列过失数、法称论师所列过失数,在没有辩论风气的时代,有意义吗?

  要是如韩老师开玩笑时说的,“活着就是意义[21]”,当然笑笑也就过去了,没有必要深究,但陈那论师、法称论师等对因明学是虔诚的,是他们彻底把因明学由外学变成了内学,所以,陈那论师把自己早期的《因明正理门论》构建改成了《集量论》的二量体系。陈那论师自己的思想已经发生了改变,我们还抱着早期的《因明正理门论》(甚至有的只是《因明入正理论》),这是不是有些不合适?《集量论》的汉本在1928年已经有了吕澂先生的译本,现在公开出版的还有1982年版的法尊法师的译本(韩镜清先生的译本没有出版),我们也该对它动动心力了,因为我们一千多年来根本就没有认识到因明的核心其实是现比二量。

  --------------------------------------------------------------------------------

  [1]佛教六庄严:龙树、提婆;无著、世亲;陈那、法称。

  [2]陈那造,法尊译编,《集量论略解》,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3月第1版,杨化群序第11页。

  [3]大正藏第32册,第0011页上栏。

  [4]沈剑英著,《因明学研究·修订本》,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10月第1版,第3页。

  [5]同上。

  [6]陈那造,法尊译编,《集量论略解》,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3月第1版,第1页。

  [7]我们常举这样的例子来类比:文革后有不少地方草草筹办佛学院,招生简章上写的都是为佛教培养人才等冠冕堂皇的话,可是马上他的佛学院就办不下去,倒闭了。佛教讲究与法相应必有护法,既然是为了培养佛教人才,为啥护法不来护呢?这就说明了实际上他当初的发心根本就不是为佛教培养人才,那只是个幌子而已。现在你说似现量的本意是自悟,表现出来的却是妨害自悟,表里根本不一啊。

  [8]韩先生在读稿时又给我提了一个说法:年龄原因。说,陈那论师早年时候,因为年轻,精力旺盛,参加辩论的时候多,那烂陀寺还请他代表佛教去平异教徒的事儿,所以《因明正理门论》就特别注重论辩,而晚年时他一个人到窝芝庇厦山洞隐居,心态越来越平和,自然在佛理上用功更多。而佛理是让人觉悟的,自然就把辩论给放到次要位置了。

  [9]或称“量论”。

  [10]法称论师,梵名dharmak

  rti,约620—680,陈那之后的又一因明大师,提出三类因是其对佛教的最大贡献,他的重要著作有《释量论》、《量决择论》、《正理滴点论》、《因滴论》、《观相属论》、《诤正理论》、《成他相续论》等,这七部著作号称法称七论。

  [11]萨班,1182—1251,萨迦派第四代祖师,1244年受蒙古阔端之邀,携其侄八思巴到凉州,于1247年见到阔端了,商定藏区归属蒙古政权的条件,从此以后,藏区就成了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为祖国的统一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萨班的重要因明著作是《量理宝藏论》,这部论现在有罗炤先生译本、明性法师译本、索达吉堪布译本、万果先生译本等四个。不过万果先生的译本我并没有看到过,据他的几位研究生说已经译好,很快就可以出版了。

  [12]《量理宝藏论》前边的第一至第八品,实际上是为第九、第十、第十一品讲量而进行的必要准备、铺垫。

  [13]祁顺来著,《藏传因明学通论》,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第202页。

  [14]萨班·庆喜幢编著,明性法师中译,《量理宝藏论》,台北,东初出版社,1995年9月修订版,第361页。

  [15]注意,现量相违、自教相违等有为自比量的情况,也有为他比量的情况。《因明入正理论》中所列的三十三过,有不少放在为自比量里边是不合适的。

  [16]大正藏第32册,第0011页中栏。

  [17]关于前陈、后陈的差别,研究者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只能后陈差别前陈,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很多,也有人说可以前陈、后陈互相差别,明确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熊十力先生等。我本人以为是互相差别。

  [18]大正藏第32册,第0001页上栏。

  [19]注意,《因明入正理论》里边虽然把自悟、悟他给分了分,但在事实上,自悟、悟他并没有截然的界限,这在因明著作中几乎都有涉及到。

  [20]大正藏第32册,第0005页下栏。

  [21]据韩老师说,这是黄老先生说的,原话是“活着就是胜利”,他说的“活着”,只是狭义的生命存在,我这里则是把“活着”理解成引申义,指其思想还有生命力,活在人们的心里、笔下等,比如陈那论师,人虽然已经去世上千年了,但现在人们还研究他的著作。

《陈那论师思想的变化(刚晓)》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