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不隨行威折戒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見諸有情應可诃責。應可治罰應可驅擯。懷染汙心而不诃責。或雖诃責而不治罰如法教誡。或雖治罰如法教誡。而不驅擯。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由懶惰懈怠放逸。而不诃責乃至驅擯。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若了知彼不可療治。不可與語。憙出粗言多生嫌恨。故應棄舍。若觀待時。若觀因此鬥訟诤競。若觀因此令僧諠雜令僧破壞。知彼有情不懷谄曲成就增上猛利慚愧。疾疾還淨。而不诃責乃至驅擯。皆無違犯。
作爲菩薩,面對應該诃責的衆生,就要毫不留情地诃責;應該驅擯的衆生,就要毫不遲疑地趕走,如果不這樣做,“雖诃責而不治罰如法教誡,或雖治罰如法教誡而不驅擯”,也是屬于有染違犯。因爲幫助一個人要達到相應的效果,對有些人而言,輕描淡寫地說一說根本不起作用,對應該開除的人只是記過,對應該記大過的只是記個小過,也是不行的。所以說,對有情的治罰和折服要根據實際情況來決定,該用重藥時就用重藥,不能心慈手軟。
當然,這麼做應對事不對人。比如有的人不講究因果,只在研究所混日子,不珍惜常住提供的條件,覺得享用叁寶物理所當然,作爲法師來說,遷就他就是害了他。因爲他享受十方信施而不好好學修,是要背因果的。有多少人想學佛卻沒有條件成就,既沒有善知識指導,又要爲生存奔波,沒有時間用來學習。研究所爲大家創造了這麼好的條件,請了這麼多老師,結果使一些發心不正的人在這裏放逸,作爲你們的師長,也是有責任的,因爲十方財物必須發揮應有的作用。如果放縱了那些不是真正想學的人,不僅他們要下地獄,我們也是要下地獄的。之所以要辦教育,無非是想成就更多的人,無非是爲了佛教事業發展的需要,因爲教界太需要人才了。否則我在山裏過著自在的日子,來做這些幹什麼?辦學的困難是衆所周知的,搞一班人來,爲他們創造條件,還要每天爲他們操心,投入了無數精力還不見得有多少效果。對社會上那些信徒,用一點點時間去指導,他們都感恩戴德。難怪從前有人說:想和哪位法師過不去,就叫他去辦學,這是最賣力不討好的事精。
盡管這樣,還是要當菩薩,要學菩薩道。人難免會進入一種誤區,這時候還要有耐心、要有慈悲心。我平時在山裏閑散慣了,說話也比較隨便,有時說過就忘了,可能就因此引來了一些不良效果。每次我來這裏,大和尚都會向我反映一些情況,頭幾回,說之前要先打預防針:你聽了不能生氣,要有耐心。開始聽到的時候,的確會覺得氣憤,現在就耐心多了,也知道以後怎麼改正。所以,我自己也是在調整的過程中,因爲在山裏住慣的人,做什麼就是憑直心去做,但處理人際關系就不同了,需要考慮的因素很多。
大家在知見上還不太成熟,容易爲一些小事引起思想波動。但你們應該知道:研究所辦學的發心是什麼?我的用心又是什麼?不要因爲一句話就跟自己的利益挂鈎,一會兒情緒不穩定,一會兒不安心,實在太不應該了。大丈夫要胸懷坦蕩,時時保有平常心。無論我說什麼,目的是爲了對你們負責,你們聽了之後: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作爲研究所的領導,作爲你們的師長,不說是我的責任,沒聽是你們的責任。所以你們要慢慢適應我的觀念,不要總讓我來適應你們,還要看學生的臉色行事,那有這樣顛倒的事情?如果遷就對你們有好處,我是可以遷就你們,問題是對你們有沒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