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菩薩戒要義 二、四十叁輕 41、不隨喜贊揚戒

  41、不隨喜贊揚戒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懷嫌恨心。他實有德不欲顯揚。他實有譽不欲稱美。他實妙說不贊善哉。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由懶惰懈怠放逸不顯揚等。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若知其人性好少欲。將護彼意。若有疾病若無氣力。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若護僧製。若知由此顯揚等緣起彼雜染憍舉無義。爲遮此過。若知彼德雖似功德而非實德。若知彼譽雖似善譽而非實譽。若知彼說雖似妙說而實非妙。若爲降伏諸惡外道。若爲待他言論究竟。不顯揚等。皆無違犯。

  作爲菩薩,如果知道他人確實有道德而不肯說出稱揚贊歎的話,那也是屬于有染違犯。

  如果因爲懶惰的關系沒有稱贊,就是非染違犯。

  還有些情況屬于無違犯,比如知道對方一向自負,稱贊只會增加他的我慢,可能澆點冷水更適合。我們要知道戒律的精神,該澆水時澆水,該點火時點火,該添柴時添柴,有些人一向自以爲是,你還繼續將他越捧越高,就不是贊歎而是捧殺了。又比如,知道對方的道德並不真實,動機也不純正,那稱贊就是爲虎作伥,因爲他的所作所爲是爲了沽名釣譽,幫他到處宣傳,會給社會造成誤導,結果贻害蒼生。

  菩薩行中有愛語法門,這裏所講的是利行,是“他實有德不欲顯揚”,爲什麼會這樣呢?因爲在有些人眼中,只能看到他人的缺點,永遠看不到他人的優點。從普遍的心理來說,每個人都容易自以爲是,但“謙受益,滿招損”,所以做人一定要謙下,要開闊自己的胸懷,要學會稱贊別人,這都是四攝法門的要領。弘法尤其要具備這種能力,如果沒有能力攝受衆生,你說法時,對方抱著對立的情緒,講再好的佛法也沒用。人總是感性的較多,理性的較少,能夠做到“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人畢竟是少數,因人廢言的情況卻非常普遍,所以要讓對方在心理上認同你。怎麼才能做到這一點呢?就是說話要有平常心、柔和心、慈悲心和愛心。慈悲心是戰無不勝的,當然慈悲心也不只是說好話,有的時候打罵一樣是出于慈悲。菩薩要懂得觀機,知道這個對象需要什麼方式來調教,如果是甜東西吃多了,就要來點辣的、酸的、苦的;如果苦東西吃多了,再來一點甜的,味道要調好。好話聽多了就象好東西吃多了一樣,也會感覺膩味。同樣是稱贊,到底是煩惱的行爲,是凡夫的行爲,還是菩薩的行爲,就看自己是什麼心態。

  有時我們進入特定的情緒裏,雖想稱贊對方,可別人聽起來覺得比罵他還難受,這就是情緒所産生的力量,類似氣功所說的氣場。每個人都會有特定的氣息,我這次到新加坡,有些居士來見我,其中有個人酒肉味很重,他走之後,我的整個房間還充滿酒肉之氣。那天他問了很多問題,我也作了回答,他覺得挺有啓發,又打電話說改日再來請教,我說:你身上酒肉之氣太重,要齋戒七天才可以再來。天人爲什麼不到人間?就是覺得人間濁氣沖天。不要說天人,我自己就感覺很明顯。我平時住在山上,往山下走的時候,經常感覺那些遊客散發的味道很渾濁,這就是我們平日所說的俗氣,俗氣不僅可以感覺,還可以聞到。大家在寺院過著清淨的生活,氣息相對就比較清淨。心也是同樣,我們會有這樣的經驗,和有些人在一起就感覺不舒服,和有些人在一起心就能靜下來,這就是心靈所傳達的氣息和力量。學佛不僅要讓身體變得清淨,更要心靈變得清淨。如果心態不健康,只知道沒完沒了地發牢騷,發出的氣息就不正,使人一接觸就頭疼,再吃些亂七八糟的東西,使身體産生異味,就更讓人避之惟恐不及了。

  學會恰倒好處地贊歎別人,是爲人處世最好的敲門磚,但不要贊歎得對方不自在,更不能以谄曲之心去討好巴結。稱贊有兩種:一種是有相的,一種是無相的。所謂無相就是不露痕迹,不讓對方感覺你在稱贊他,是“潤物細無聲式”的;而有相的稱贊往往顯得唐突,使人感覺不舒服。我也經常碰到這種情形,有人當面來歌功頌德,不停地說了又說,以前聽到這些也會感覺不自在,現在定力慢慢培養出來,就沒有表情地聽著,感覺說的是別人。所以說,要適當地、如實地稱贊他人的功德,這也是菩薩的修行方式之一,因爲你的贊歎能給他人帶來歡喜,帶來信心。而恰倒好處地贊歎他人,還會使你學到很多知識,因爲對方會因你這番誠意而將自身所學談出來,這也是求學的竅門。

  別人有道德,我們要稱揚;別人有榮譽,我們要贊歎。善財童子的五十叁參就是從贊歎開始的:某某菩薩有什麼什麼功德,使閻浮提的衆生得到什麼什麼利益,所以現在要求教于你。學佛就是這樣學的,如果做到這一點,就會受益無盡。知道這個菩薩怎麼做,那個菩薩怎麼做,然後一點一點落實在自己的行爲中。佛菩薩的境界說起來很遙遠,但只要做起來就近在眼前。正因爲你做得好,人家看到你才歡喜,使你到處遇到的都是綠燈,然後才能在社會上立于不敗之地。否則人見人厭,自己還不知反省,只覺得懷才不遇,只覺得天下人都有負于你,使心態落入惡性循環中。

  所以說,種因是非常重要,不要總想著能得到什麼,只要努力,將來自然有結果。現在教界人才這麼缺乏,到處都在請法師,真正學好還會沒有出路嗎?既有信仰,又有研究教理的基礎,在教界就是寶貝。曾經有人戲言:“職工下崗,幹部分流,法師供不應求”。這說明什麼?學佛沒有競爭,是一條光明大道,是一項朝陽産業。有同學在擔心出路問題,我實在不理解這樣的想法,就像“天堂有路你不走”,又怨得了誰呢?海外的弘法事業早已開展得如火如荼,從傳統講經到多媒體弘法,從文化教育到慈善救濟,從心靈環保到人生關懷,涉及了社會的各個層面。相比之下,中國的弘法事業還剛剛起步,很多事情都等著我們去推動。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發心,或是出家,或是以居士身份護法,都是當今教界所需要的。只要發心純正,路就會越走越寬,相應的利益自然也會有,“君子憂道不憂貧”,不必擔心利益,更不可刻意追逐,如果有人感覺前途迷茫,這只是心念的問題,不是現實的問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