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瑜伽菩萨戒要义 二、四十三轻 41、不随喜赞扬戒

  41、不随喜赞扬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怀嫌恨心。他实有德不欲显扬。他实有誉不欲称美。他实妙说不赞善哉。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由懒惰懈怠放逸不显扬等。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若知其人性好少欲。将护彼意。若有疾病若无气力。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若护僧制。若知由此显扬等缘起彼杂染憍举无义。为遮此过。若知彼德虽似功德而非实德。若知彼誉虽似善誉而非实誉。若知彼说虽似妙说而实非妙。若为降伏诸恶外道。若为待他言论究竟。不显扬等。皆无违犯。

  作为菩萨,如果知道他人确实有道德而不肯说出称扬赞叹的话,那也是属于有染违犯。

  如果因为懒惰的关系没有称赞,就是非染违犯。

  还有些情况属于无违犯,比如知道对方一向自负,称赞只会增加他的我慢,可能浇点冷水更适合。我们要知道戒律的精神,该浇水时浇水,该点火时点火,该添柴时添柴,有些人一向自以为是,你还继续将他越捧越高,就不是赞叹而是捧杀了。又比如,知道对方的道德并不真实,动机也不纯正,那称赞就是为虎作伥,因为他的所作所为是为了沽名钓誉,帮他到处宣传,会给社会造成误导,结果贻害苍生。

  菩萨行中有爱语法门,这里所讲的是利行,是“他实有德不欲显扬”,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有些人眼中,只能看到他人的缺点,永远看不到他人的优点。从普遍的心理来说,每个人都容易自以为是,但“谦受益,满招损”,所以做人一定要谦下,要开阔自己的胸怀,要学会称赞别人,这都是四摄法门的要领。弘法尤其要具备这种能力,如果没有能力摄受众生,你说法时,对方抱着对立的情绪,讲再好的佛法也没用。人总是感性的较多,理性的较少,能够做到“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人毕竟是少数,因人废言的情况却非常普遍,所以要让对方在心理上认同你。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就是说话要有平常心、柔和心、慈悲心和爱心。慈悲心是战无不胜的,当然慈悲心也不只是说好话,有的时候打骂一样是出于慈悲。菩萨要懂得观机,知道这个对象需要什么方式来调教,如果是甜东西吃多了,就要来点辣的、酸的、苦的;如果苦东西吃多了,再来一点甜的,味道要调好。好话听多了就象好东西吃多了一样,也会感觉腻味。同样是称赞,到底是烦恼的行为,是凡夫的行为,还是菩萨的行为,就看自己是什么心态。

  有时我们进入特定的情绪里,虽想称赞对方,可别人听起来觉得比骂他还难受,这就是情绪所产生的力量,类似气功所说的气场。每个人都会有特定的气息,我这次到新加坡,有些居士来见我,其中有个人酒肉味很重,他走之后,我的整个房间还充满酒肉之气。那天他问了很多问题,我也作了回答,他觉得挺有启发,又打电话说改日再来请教,我说:你身上酒肉之气太重,要斋戒七天才可以再来。天人为什么不到人间?就是觉得人间浊气冲天。不要说天人,我自己就感觉很明显。我平时住在山上,往山下走的时候,经常感觉那些游客散发的味道很浑浊,这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俗气,俗气不仅可以感觉,还可以闻到。大家在寺院过着清净的生活,气息相对就比较清净。心也是同样,我们会有这样的经验,和有些人在一起就感觉不舒服,和有些人在一起心就能静下来,这就是心灵所传达的气息和力量。学佛不仅要让身体变得清净,更要心灵变得清净。如果心态不健康,只知道没完没了地发牢骚,发出的气息就不正,使人一接触就头疼,再吃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使身体产生异味,就更让人避之惟恐不及了。

  学会恰倒好处地赞叹别人,是为人处世最好的敲门砖,但不要赞叹得对方不自在,更不能以谄曲之心去讨好巴结。称赞有两种:一种是有相的,一种是无相的。所谓无相就是不露痕迹,不让对方感觉你在称赞他,是“润物细无声式”的;而有相的称赞往往显得唐突,使人感觉不舒服。我也经常碰到这种情形,有人当面来歌功颂德,不停地说了又说,以前听到这些也会感觉不自在,现在定力慢慢培养出来,就没有表情地听着,感觉说的是别人。所以说,要适当地、如实地称赞他人的功德,这也是菩萨的修行方式之一,因为你的赞叹能给他人带来欢喜,带来信心。而恰倒好处地赞叹他人,还会使你学到很多知识,因为对方会因你这番诚意而将自身所学谈出来,这也是求学的窍门。

  别人有道德,我们要称扬;别人有荣誉,我们要赞叹。善财童子的五十三参就是从赞叹开始的:某某菩萨有什么什么功德,使阎浮提的众生得到什么什么利益,所以现在要求教于你。学佛就是这样学的,如果做到这一点,就会受益无尽。知道这个菩萨怎么做,那个菩萨怎么做,然后一点一点落实在自己的行为中。佛菩萨的境界说起来很遥远,但只要做起来就近在眼前。正因为你做得好,人家看到你才欢喜,使你到处遇到的都是绿灯,然后才能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否则人见人厌,自己还不知反省,只觉得怀才不遇,只觉得天下人都有负于你,使心态落入恶性循环中。

  所以说,种因是非常重要,不要总想着能得到什么,只要努力,将来自然有结果。现在教界人才这么缺乏,到处都在请法师,真正学好还会没有出路吗?既有信仰,又有研究教理的基础,在教界就是宝贝。曾经有人戏言:“职工下岗,干部分流,法师供不应求”。这说明什么?学佛没有竞争,是一条光明大道,是一项朝阳产业。有同学在担心出路问题,我实在不理解这样的想法,就像“天堂有路你不走”,又怨得了谁呢?海外的弘法事业早已开展得如火如荼,从传统讲经到多媒体弘法,从文化教育到慈善救济,从心灵环保到人生关怀,涉及了社会的各个层面。相比之下,中国的弘法事业还刚刚起步,很多事情都等着我们去推动。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心,或是出家,或是以居士身份护法,都是当今教界所需要的。只要发心纯正,路就会越走越宽,相应的利益自然也会有,“君子忧道不忧贫”,不必担心利益,更不可刻意追逐,如果有人感觉前途迷茫,这只是心念的问题,不是现实的问题。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