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菩薩戒要義 二、四十叁輕 36、有恩不報戒

  第叁部分是障礙布施的,也有四條。在六度中,已經出現過有關布施的戒律,但這兒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六度側重從攝善法戒的角度來修布施;而四攝是側重從饒益有情的角度來修布施。

  36、有恩不報戒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于先有恩諸有情所。不知恩惠不了恩惠。懷嫌恨心不欲現前如應酬報。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爲懶惰懈怠所蔽不現酬報。非染違犯。無違犯者。勤加功用無力無能不獲酬報。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若欲報恩而彼不受。皆無違犯。

  作爲菩薩,對有恩于自己的衆生,完全沒有感恩之心,不但如此,還“懷嫌恨心,不欲現前如應酬報”,比如對社會及父母師長爲我們創造的一切條件不知感恩,認爲是理所當然的享受,不懂得“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道理,就屬于有染違犯。

  如果因爲懶惰、懈怠而暫時沒有酬報,則屬于非染違犯。

  還有一些情況屬于不犯:雖然努力了,但現在還沒有能力報答;或者你想到要報恩,但對方不肯接受。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