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不如法悔謝戒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于他有情有所侵犯。或自不爲彼疑侵犯。由嫌嫉心由慢所執。不如理謝而生輕舍。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由懶惰懈怠放逸。不謝輕舍。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出不善處安立善處。若是外道。若彼悕望要因現行非法有罪方受悔謝。若彼有情性好鬥诤。因悔謝時倍增憤怒。若複知彼爲性堪忍體無嫌恨。若必了他因謝侵犯深生羞恥。而不悔謝。皆無違犯。
作爲菩薩,如果傷害了他人,又應如何彌補呢?這也有兩種情況:一是確實傷害了對方;一是雖未傷害對方,但對方卻懷疑你傷害他。無論是出于什麼情況,只要對方有這樣的誤解,菩薩都應去表示歉意。因爲菩薩要慈悲衆生,若不去澄清的話,對方的心中就始終有個陰影,于雙方都沒有好處,而作出坦誠的說明之後,就能使對方放下心理包袱,解除精神痛苦。如果沒有慈悲憐憫之心,不去向對方有所表示,也是有染違犯。
如果因懶惰而沒有去道歉,則屬于非染違犯。
什麼樣的情況是無違犯呢?或者是不去道歉于對方更有好處;或者是道歉後反而讓對方無地自容;或者是對方性格激烈,道歉只會增添他的怒火。也就是說,無論是道歉還是不道歉,都要以幫助對方爲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