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是遮戒,障礙持戒的內容有七條。
8、遮罪共不共戒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如薄伽梵。于別解脫毗奈耶中。將護他故建立遮罪。製諸聲聞令不造作。諸有情類未淨信者令生淨信。已淨信者令倍增長。于中菩薩與諸聲聞。應等修學無有差別。何以故。以諸聲聞自利爲勝。尚不棄舍將護他行。爲令有情未信者信。信者增長學所學處。何況菩薩利他爲勝。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如薄伽梵。于別解脫毗奈耶中。爲令聲聞少事少業少悕望住建立遮罪。製諸聲聞令不造作。于中菩薩與諸聲聞不應等學。何以故。以諸聲聞自利爲勝不顧利他。于利他中少事少業少悕望住可名爲妙。非諸菩薩利他爲勝。不顧自利于利他中少事少業少悕望住得名爲妙如是菩薩爲利他故。從非親裏長者居士婆羅門等及恣施家。應求百千種種衣服。觀彼有情有力無力。隨其所施如應而受。如說求衣求缽亦爾。如求衣缽。如是自求種種絲縷令非親裏爲織作衣。爲利他故應畜種種憍世耶衣諸坐臥具事。各至百。生色可染百千俱胝。複過是數亦應取積。如是等中少事少業少悕望住製止遮罪。菩薩不與聲聞共學。安住淨戒律儀菩薩。于利他中懷嫌恨心懷恚惱心。少事少業少希望住。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有懶惰懈怠忘念無記之心。少事少業少悕望住。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
遮罪有共的方面,也有不共的方面。
共的方面,如聲聞戒所提倡的少事少業,就是要我們奉行簡單的生活原則,通過這樣的方式來遠離世俗的牽挂,從而達到解脫的目的。而從菩薩道的修行來說,雖然個人生活也應以少事少業爲原則,既然聲聞人都不貪著,菩薩就更不應貪著;但從利益衆生的角度來說,如果菩薩只顧自己少事少業,又屬于犯戒的行爲。所以說,菩薩爲度化衆生的需要,就應多事多業,一方面成就廣大事業,一方面可以接受各種供養,只有這樣,菩薩才有更多的能力來幫助衆生,解決衆生的各種困難。
當然,我們還要看自己有沒有能力多事多業,不要以爲自己很有定力,如果不是修養有素,往往在面對特殊環境時就失去定力了。聲聞的解脫修行爲什麼強調遠離?就是因爲衆生一旦擁有事業和財富就難免貪著,所以佛陀在《遺教經》中再叁贊歎遠離的功德。同樣是多事多業,關鍵在于發心,如果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多事多業就是犯戒;如果從利益衆生的角度出發,多事多業就是菩薩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