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說相似法戒
若諸菩薩謗菩薩藏。愛樂宣說開示建立像似正法。于像似法或自信解或隨他轉。是名第四他勝處法。如是名爲菩薩四種他勝處法。
這一條是屬于癡的範疇。“謗菩薩藏”就是毀謗佛法及大乘經論,另建“像似正法”,所謂“像似正法”即非佛法或附佛外道。“或自信解”就是自己建立一套,“隨他轉”是信受並弘揚他人的邪說。若菩薩如是而行,就是犯下了根本的重戒。太虛大師曾諄諄告誡學人:“此一條爲菩薩最緊要之關頭,學者其勿忽諸!”
從以上列舉的四點,我們不難看出菩薩戒和聲聞戒的差別所在。聲聞戒的判罪必須通過身業和口業,而菩薩戒則側重于對意業守持,貪、嗔、癡諸種煩惱的現行都屬于犯戒的範疇。
從另一方面來說,“如諸苾刍犯他勝法,即便棄舍別解脫戒”,一旦違犯了聲聞戒中的重戒,立刻就失去戒體。但違犯菩薩戒屬于中品纏犯,“非諸菩薩暫一現行他勝處法,便舍菩薩淨戒律儀”,不會因偶爾的過失而舍去菩薩戒戒體;只有一而再再而叁地違犯,“數數現行,都無慚愧”,才是上品纏犯,才會因此失去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