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叁十論》講記(濟群法師)▪P12

  ..續本文上一頁別的特點,心所有自身的特征,如受以領納爲相,作意以警心爲性等等。還有一點就是,心王和受心所相應,但根據唯識的思想,心所裏的受與受是不能相應的,即“眼不自見,刀不自割”之理。

   由此可見,八識的心所和心王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十、賴耶的特征

   因果譬喻門是以譬喻的方式來顯示八識的因緣因果,以及它的特征。在《唯識叁十論》中的頌文是: 

   恒轉如暴流

   阿賴耶識究竟以什麼樣的方式存在著?

   在神學中,生命主體是以靈魂的方式存在,而靈魂是單一的、獨存的、常恒不變的識體。用佛法的話來說,它的存在是屬于真常,落入了常見。

   而現代心理學認爲心理現象是由物質派生的,和物質一樣有著新陳代謝的過程。我早年學習唯識時,也讀過一些心理學方面的著述。在了解西方心理學發展的過程中,發現任何一種心理學,從結構主義、機能主義、行爲主義、到精神分析及馬斯洛的第叁思潮,多少和佛法存在相通的地方,當然僅僅是一部分。如結構主義在闡述心理的活動特征時,也以流水來比喻意識流,和佛法所說的心理特征非常相似;精神分析所說的意識及潛意識,又和唯識所說的六識、八識有某種相似之處;而人本心理學講到生命有不同層次的需求,欲望有不同層次的欲望,也和佛法有暗合之處。

   所以,我們在學習唯識的過程中,接觸一些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可借助心理學的定義來解釋唯識法相,對在現代社會弘揚唯識理論應該能起到推動作用。但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心理學對心理活動的闡述雖符合無常的規律,卻沒有看到其中更深層的緣起道理,往往又落入了斷見。

   刹那生滅、相似相續

   佛法是以緣起來看世界,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的心理活動又有什麼樣的特點呢?那就是相似相續、不常不斷。

   在“恒轉如暴流”這句頌文中,“恒轉”兩個字非常重要。但這兒所說的恒不是恒常不變,而是一類相續。生命洪流從無窮的過去一直延續到無盡的未來,永遠沒有斷滅之時。正是因爲一類相續,才構成了有情的生死輪回和造業受報,否則就會落入“人死如燈滅”的斷見。如果生命是斷滅的,那我們的生命經驗就無法帶到來生,今生和來生之間也就沒有必然的聯系。使用過電腦的人或許有這樣的經驗,當硬盤崩潰後,所有的文件都會丟失。我們的生命系統是不是也會出現問題呢?前面說過,阿賴耶識的系統是忠實而穩定的,所以不會出現類似的現象。當然我們也要注意維護,否則煩惱就會像病毒般侵入系統,導致一系列的精神疾病,導致整個思維系統的紊亂乃至癱瘓。

   正因爲生命主體是相續不斷的,所以人生才有價值,我們曾經付出的所有努力才會功不唐捐。學過佛法的人都知道,家庭、財富、事業都無非是過眼雲煙,甚至我們居住的地球也要經曆成住壞空的過程。那麼,人生的意義究竟在哪裏?有多少人因爲找不到人生意義而沈淪,甚至因此陷入絕望的境地。而學習佛法,就能幫助我們找到人生的價值所在,找到生命的立足之點。因爲有阿賴耶識作爲生命的主體,所以,事業尚未完成,來生可以繼續幹;學佛尚未了脫生死,來生可以繼續修。雖說“輪回路險”,但只要種下善根,這善的種子就會在未來生命中繼續發芽。我們做過的每件事,包括每個起心動念,都會有各自的結果,會將我們的生命帶入良性或惡性的循環。世界可以變化,環境可以變化,生命形式可以變化,但我們曾經播下的種子不會消失。

   “恒轉”不僅有著一類相續的特點,還有著生滅變化的特點。也就是說,阿賴耶識的活動念念生滅,相似相續。“念”是佛法特有的時間單位,它的過程非常短暫,每一刹那間就包含著九十個念頭。也是在這一點上,顯示了第八識和靈魂的區別所在。如果它也是恒常不變的,那和靈魂也就沒什麼本質的不同了。

   同時,第八識的存在是緣起的。前五識、第六識、第七識在活動過程中,既爲自己熏下種子,也不斷爲阿賴耶識熏下種子。種子是無盡的,精神和思維活動也是無盡的,這又導致了阿賴耶識的無盡延續。在我們沒有學習唯識之前,不可能有關于唯識的思維活動。但自從學習唯識之後,就種下了有關唯識學的種子,並或多或少地參與到思維活動中。隨著我們對唯識學習的深入,就能開始以唯識的觀念思考世界,久而久之,這一觀念就會影響到我們的整個思維乃至生命。而這樣的思維方式將在我們生命中不斷延續下去,除非我們又去學習新的東西,使新的種子占據我們的大量思維空間。只有在那樣的情況下,有關唯識的力量才會相應減弱。在生命延續的過程中,八識、五十一心所的活動無時不在熏習種子,而種子的延續又導致識的延續。所以說,“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正是唯識緣起法的精髓所在,整個阿賴耶緣起就涵蓋其間。真正能把這兩句話理解透了,也就悟到了緣起法的真谛。

   “如暴流”是以流水爲喻,顯示阿賴耶識不常不斷、相似相續的特點。江河的水時刻都在流動,但我們遠遠望去,似乎總是那些水。事實上,前面的水早已不是後面的水。西方哲學家赫拉克裏特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這也正是孔子所說的“逝者如斯夫,交臂非故”。 

   識的活動是建立在種子現行的基礎上。如果能將種子的活動拍攝下來,我們就會發現,在我們說話或思維時,種子在不斷地向外冒。識的自體不是固定而單一的,而是由種子的延續構成。就像一盞電燈,需要由電流産生的電磁場能流源源不斷地爲它提供能源才能發光,如果將電流掐斷,燈也就熄滅了。雖然燈一直都在亮著,但其中的電流卻不是始終如一的,而是由電子的移動産生。如果將電子比作種子,那麼電流就是識的活動狀態。

   關于流水的比喻,在很多經典中都可以看到。如《解深密經》的“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暴流,我于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爲我。”以及《楞伽經》的“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産生。”藏識就像大海,隨著境風的變化,精神活動的波浪也隨之生起。這一認識並非佛法所特有,現代的西方心理學,也同樣以“意識流”的概念來闡述心理活動的特點。

   唯識的時間觀

   唯識學還從時間的角度來建立第八識。當我們說到因果之時,必然會涉及到時間,涉及到過去、現在、未來叁世。那麼,時間究竟是什麼?

   《中論》中有個關于時間的偈頌:“因物故有時,離物何有時,物尚無所有,雲何當有時?”也就是說,時間是建立在物質的運動之上,根據物質的運動來確定年、月、日等時間概念。但物質運動本身就是緣起的假相,因而時間也是假有的。所以從中觀宗的角度來說,時間是沒有自性的。

   但唯識學又是如何看待時間的呢?唯識學認爲,在過去、現在、未來叁世中,只有現在是實有的。我們通過什麼了知過去和未來的存在呢?正是通過現在。因爲有過去的存在,所以生命中才會種下無盡的種子,否則現在的識從何而來?但過去已然過去,離開現在根本就找不到過去。比如說,這個物體已經存在了一萬年,有自己的曆史和過去,但它並沒有離開現在的當下;又比如,我們可以根據樹的年輪得知它的壽命,但不管它曾經存在了五百年還是一千年,也都沒有離開現在的當下;再比如,所有的曆史遺迹,也正是因爲現在的當下還有迹可尋,我們才能以此考察或推斷它們曾經的曆史。我們只有根據現在的現象,才能探究過去和曆史。如果離開現在,過去其實是沒有實體的,也是不存在的。而未來之所以叫做未來,是因爲它還不曾到來,我們只能根據現在的一切來推知它的發展。生命從過去延續到現在,並將繼續一如既往地延續下去。根據由因感果的規律,我們可以假立未來的存在,但它同樣不能離開現在的當下,否則未來又從何而來呢?

   正因爲無窮的過去都以現在爲歸宿,無盡的未來又以現在爲開端,所以我們只能活在現在這個當下。而學佛修行就是要把握當下,以當下生命的改善作爲起點,這也正是唯識的時間觀所要告訴我們的。

  十一、賴耶的伏斷位次

   所謂伏斷,即第八識的名稱將在修行中的什麼位次才會舍去?關于這部分內容,在《唯識叁十論》中的頌文爲:

   “阿羅漢位舍”

   阿賴耶識之所以叫做阿賴耶識,是因爲它無始以來被第七識所愛,生死相隨,執著不休。從聲聞乘的修行來說,這一名稱要到無學位,也就是四果阿羅漢才能舍去。那麼從大乘的修行來說,又相當于什麼位次呢?論師們對此有叁種不同的說法。

   第一種是叁乘無學位;第二種是叁乘無學和八地以上菩薩;第叁種是叁乘無學和初地以上菩薩。八地是無相無功用位,無相即無漏識的現行已長時相續,有漏妄識不再生起,而無功用是指不需任何努力就可相續,所以到八地後我執不再現前。至于第叁種說法,從正統的唯識思想來說是錯誤的。因爲我執有分別我執和俱生我執,登地以後,分別我執雖已斷除,俱生我執依然存在,且一直要活動到八地,在此之前阿賴耶識仍被末那識執以爲我。

   雖然阿賴耶識的名字在八地已舍離,但需抵達金剛道後才能舍離異熟識,從而轉識成智。有漏的生命系統才能因此而徹底改變,進入《八識規矩頌》所說的“大圓無垢同時發,普照十方世界中”的境界。也就是說,大圓鏡智和無垢智在金剛道後會同時産生作用。

   轉依是唯識宗的一個重要概念,就是將識體轉變。“依”在雜染的狀態下爲阿賴耶識,在清淨的狀態下爲無垢識。“轉”有兩種含義,一爲轉舍,即舍去有漏的識;一爲轉得,即開發無漏的識。在我們的生命系統中,包含著有漏和無漏兩類種子。當有漏的妄識占據主導地位時,無漏種子根本無法發生作用,必須通過不斷的聞、思、修來熏習它,同時戰勝並消除有漏的種子。即使無…

《《唯識叁十論》講記(濟群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